天天看點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本文為原創内容。轉載請注明作者潢水楚鄉,謝謝!

參與來龍鄉脫貧攻堅工作五年多了,一直想為幫扶責任所在地來龍鄉淮鳳村寫點文字,近日将手頭有關淮鳳的資料簡單梳理了一下,以備後用。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一∣淮鳳地名考

出潢川縣城往北行五十裡,在潢川、息縣、淮濱三縣交界處淮河轉了一個之字形大彎,此處有一個甯靜安詳的千年古鎮——淮鳳集。淮鳳集不大,戶不過百家,口不過千餘,但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良好的生态條件、自然景觀和人文傳說,交通便利,商貿發達,使得小鎮在豫南大地、淮河兩岸甚至全國各地都名聲在外、盡人皆知。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百度地圖中的淮河和淮鳳村的位置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淮鳳地名傳說和始皇帝趕山填海揮鞭打惡鳳有關

淮鳳地名來自一個久遠的傳說故事,這個故事在來龍家喻戶曉。相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下令用一塊塊巨石建造萬裡長城。全國上下,男女老幼,一概應征。觀音娘娘同情賣苦力的民工,便剪下自己的一束頭發,送給每個民工一根拉運巨石。秦始皇想,一根頭發能拉走一塊巨石,要将這些頭發編成一根辮子,不就可以趕走一座山麼?于是他把發絲全收上來,編織成一條金鞭,用金鞭趕山掘海造長城,果真法力無邊,于是便手持趕山鞭從山東開始趕山,一路西行逢山趕山,見海填海。一日來到了大别山腳下,看見巍峨雄壯的大别山,有些疲憊的秦始皇,決定安營紮寨休息幾日。清晨,他走出帳篷拿着法力無邊的神鞭,站在滔滔的淮河邊,正在飽覽秀美山川美景時,突然,看見一隻巨大的鳳凰将頭頸伸入淮河,瞬間,滔滔淮河斷了流。然後,隻見這隻鳳凰又轉身昂起脖頸對着大地吐出淮水,頃刻,大别山下洪水泛濫,房屋倒塌、良田盡毀、屍橫遍野。秦始皇舉起神鞭用力打向惡鳳,随着一聲哀鳴,作惡多端的鳳凰,頸部流着鮮血癱倒在淮河岸邊,化着了一座山丘。從此,人們便叫這座山為鳳凰山。淮鳳集西臨淮河,東倚鳳凰山,便是以而得名。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站在淮鳳集附近的淮河堤岸邊,遠處的樹林即是息縣

據記載,唐高祖武德三年,開國名将張士貴跟随李世民進軍河南,渡過淮河後就在淮鳳集以南安營紮寨。張士貴跨越淮河時,因随從部隊人馬較多,舟船太少,多數人馬都是泅水而過,在淮鳳集南邊鳳凰山紮寨宿營,将士們為使泅水的戰馬免受冷凍,每位士兵用戰袍從鳳凰山上,運土一銑,在鳳凰山的東側石崗子附近,築起了一個晾馬台,供戰馬休整使用,來龍鄉晾馬台,便由此而産生。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有關晾馬台的故事,在筆者以前的《田野考古日記》中有詳細記述,這裡不多講,我們隻要知道淮鳳在淮河南岸,渡過淮河後就是淮鳳集,再往南即是晾馬台遺址。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張士貴跟随秦王李世民西征,奪取了消滅割據勢力薛舉、薛仁杲的勝利,接着,張士貴又被任命為“馬軍總管”,以劣勢兵力擊敗了王世充的五萬馬步聯軍勁旅,創造了以少勝多的騎兵戰例。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張士貴在李世民的統率下,渡黃河在山西擊敗勾結突厥的劉武周割據勢力,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張士貴又跟随李世民進軍河南,憑借他在河南征戰多年的優勢,大敗王世充和窦建德,此後,又跟随李世民東征河北,由于張士貴多次跟随李世民屢建戰功,遂被授為秦王府将軍,成為李世民的嫡系和心腹。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相傳淮河淮鳳段河灘即為唐代開國名将張士貴渡河處

明代嘉靖年間漕運總督河南光州人喻時(1506-1570,字中甫,号吳臯,祖上江西松湖人,後定居光州,官至南京兵部侍郎)在其《光州志略序》中,這樣強調光州城的關鍵地位——中貫潢河,北枕汝颍,東護淮鳳,南帶齊安,西接申唐,蓋河洛之奧區,戰守之要壤,而不可無考者也。

光州志略者,别駕葛君為光之志者也。曰志略者何?别駕君遜挹于志,而仍有待焉者也。夫太素流形,至元無象,何志乎光焉?蓋古者封建國,各有史以紀事,封建罷而郡而縣,各有圖志以述迹,此周官诏觀事有志,诏地事有圖之通撰也。至其瓜分豆剖,時異勢殊,險要隆平,登耗治忽,廢置割隸之遞,移官、若士、若民、若婦女、若仙釋、若工技,淑詭之互變,非書以志之,而無能示來矣。故曰舊齊舊魯,鞠為茂草;全趙全魏,豺狼所嗥。此鐵爐步之是以興嗟,而蓬萊陵陸之是以飏言也。矧我光翼轸分野,在春秋為弦、黃、蔣三國。唐置光州,宋鄂王相度修城,知州梁季泌築焉,我明知州李镗成焉。分南與北,中貫潢河,北枕汝颍,東護淮鳳,南帶齊安,西接申唐,蓋河洛之奧區,戰守之要壤,而不可無考者也。故傳有志矣,偶俗者舛僞焉,取簡者漏逸焉。踵謬而襲難者,浮誕以委頓焉,夫奚以志為。别駕君搏華鴻寶,洞洽元津,蹑神理之珍軌,襲茂藝之绮林,薄仕騰芬,喧煩蚤避,懸輿于固陵,而獵精乎竹素,宏覽列聖之經,旁搜匿世之籍,慨然而為志也……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大明王朝的發源地——鳳陽古城遺址

這裡的淮鳳實則指代淮南、鳳陽、鳳台等大明王朝的發源地,然鳳陽道遠,淮河岸近,此處埠口中貫潢河,北枕汝颍,是大别山的前哨、淮河南岸的邊城,自然人氣聚依成集。下圖即為乾隆三十五年版《光州志》中喻時為《光州志略序》一文影印版。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乾隆三十五年版《光州志》中喻時為《光州志略序》一文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話說明太祖朱元璋年輕時曾出家為僧,晨鐘暮鼓,長夜孤燈,閉門誦經,之後出來雲遊四方。他沿着淮河順流而上,來到光州城東北的川老寺,川老寺的長老普惠和尚是個學富九車、滿腹經綸的高僧,指點朱元璋棄僧從軍,後來開辟大明天下。此傳說雖無實證可考,但從側面反映了元末明初戰亂紛争,百姓遷徙流動頻繁,沿淮河逆流而上,相聚相依在此淮河大轉彎處。人氣旺盛,商貿通行,淮河岸邊的小鎮——淮鳳集應該就是在元末明初逐漸成型的。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晚明時期華亭縣人陳子龍等輯錄的《皇明經世文編》影印版冊頁

另外,明代華亭縣人崇祯十年進士兵科給事中平露堂陳子龍(1608-1647)等輯錄的《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三《支華平先生集》(議序)《分黃道淮議》中,曾言“淮鳳泗以侵祖陵”,也提到了“淮鳳”一詞,可見明朝時“淮鳳”兩字在行政公文中出現頻率是很高的:

夫孝武固雄才之主也,而又丁漢中午之運。竭宇内以制河,讵不能埒美禹功哉。乃瓠子之決。至長歌欷戲,沈璧馬以徼靈于河,且窮數十萬之力,僅乃塞之。且築宮以侈其盛,河之難治如此其在今日則資其利,而又畏其害。利不可棄,則害不可蠲也。其難且什伯于漢矣。河自汴而合淮,故決在汴,汴幸無決,而東危汶泗,北危清濟間,又決而危豐沛矣。即幸旦夕無恙,而又虞其絕非而厄吾漕,幸漕利矣。而合淮會泗,激而橫溢,淮鳳泗以侵祖陵,縱之則陵危,決之則運道危。愈積愈高,則徐邳之生民危。顧不甚難哉。河之勢合則大。分則小。而河之道寬則緩。隘則急。或塞之以來其流。或浚之以分其勢。古今冶河之策。大都若此矣。故謹偵視繕堤障以待淫潦之水。修洪閘時蓄洩以濟淺澀之患。開支河以多其委。刷海套以沛其流。築遙堤以遏其沖。勤掃卷以蕩其淤。當事諸臣日議之而日修之。自開新河及今迄二十年稱利矣。迩者鳳泗之間、洪水返淮。以虞祖陵。皇上赫然震怒。罪諸當事之臣。而議分黃道淮以安陵寝。此格天純孝。為根本慮至深遠也。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淮河風光(圖檔/鳳凰網)

到了清代太平天國革命時期,活動于北方的農民義軍撚軍開始在江淮開展鬥争。自1853年至1868年撚軍大規模起義失敗後,撚軍餘部隐藏江淮各地暗中串聯,準備東山再起。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撚軍首領張樂行聚衆萬餘攻克河南永城。鹹豐五年,在蒙城雉河集(今安徽渦陽)與各地撚軍首領會盟,推張樂行為盟主。後與太平軍聯合作戰,接受太平軍上司,被封為沃王。轉戰于豫、魯、蘇、皖等省,大挫清軍。據《河南新志》大事記:“鹹豐五年四月,匪破息縣,撚軍易添富、林其賢、朱明義等,糾衆于汝陽縣之馬鄉(今汝南縣馬鄉)……竄至息縣之烏龍集(今淮濱縣城關鎮)”。清《息縣鄉士志》載:“鹹豐七年(1857年),皖匪張落刑(樂行)率大股賊衆,西向寇境,盤居烏龍集,黃胡店……鹹豐九年,皖匪張總愚(宗禹)糾衆踵起,西寇息境,盤踞新裡集……數月始去”。所謂“皖匪”、“賊衆”完全是站在反動統治階級立場上而言的,是以他們把撚軍首領張樂行寫成“張落刑”,把張宗禹寫成“張總愚”,都說明這一切問題。此後,撚黨聚集豫皖交界、南汝光道,各處團練則密設鄉勇巡查嚴防。1872年,在河南固始與安徽霍邱間再次爆發了撚黨餘部千餘人起義。1873年12月,安徽撚黨潘四橫、王二學生(即王聽爛)等5人在光州淮鳳集附近小飯棚内密約,被光州知州姚國慶等偵悉,姚國慶即同汪印千領隊馳往淮鳳集圍捕潘四橫等人。此文可見《錢敏肅公奏疏》第4卷第34頁收錄的同治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河南巡撫錢鼎銘奏折》。下圖為中國近代社會研究所所長、上海師範大學曆史學教授郭豫明老師《1872年河南固始與安徽霍丘的撚黨起義》文中所引《錢敏肅公奏疏》載撚軍在光州淮鳳集活動資料截圖。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郭豫明《1872年河南固始與安徽霍丘的撚黨起義》文中所引《錢敏肅公奏疏》中提及撚黨在光州淮鳳集活動

查閱目前清代光州州境圖和民國時期潢川縣地圖,皆可見到“淮鳳”一詞很清晰地标注于城北淮河岸邊。光緒十三年版《光州志》卷之一鄉裡篇中關于淮鳳集的記載:北鄉裡六:龍港裡領保二,曰龍港寺,曰毛莊廟;鳳凰裡領保三,曰淮鳳集,曰江興集,曰府君廟……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光緒十三年版《光州志》卷之一鄉裡篇中關于淮鳳集的記載

據潢川縣政府1989年12月版《潢川縣地名資料彙編》一書記載,淮鳳在潢川縣城北25公裡,屬來龍鄉,據調查,因西靠淮河,東臨鳳凰山,取名淮鳳至今。昔日是南北驿道,淮河南岸的埠口,日久于明時內建。後來由于淮洪沖擊,河岸崩塌,集也随之搬移。1968年的淮河特大洪水将集沖去大部分,從此集由淮河大堤外移于堤内。1958年公路改道遷于西面距此4公裡的華埠。1965年華埠大橋建成通車。從公路改道和大橋建成後,淮鳳集之農貿日趨衰落,昔日的南北師道今日卻成了一般的土路,現僅是這裡的一農貿點。聚落處淮河平原,街西端靠淮河大堤,往東呈帶狀延伸。河西是息縣境,這裡兩縣邊界農副産品,均于此集散。有居民138戶489人。經濟以農為主,産稻麥,臨河岸蘆葦較多。農曆雙日逢集,有土路東通來龍西至楊圍孜,現為淮鳳村委會駐地。《潢川縣地名資料彙編》關于來龍和淮鳳的地名解釋,是目前較為權威的一種說法和記載。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1946年潢川縣行政區劃圖(部分)中标注的淮鳳地理位置/《潢川縣地名資料彙編》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1951年潢川縣政區簡圖(部分)中标注的淮鳳地理位置(圖中紅點)/《潢川縣地名資料彙編》

由是看來,淮鳳——這一千年古鎮,的确是名不虛傳。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信陽市水利部門關于淮河治理的資料(常蘭亭 曹光華 論文)

光州史話 | 千年古鎮,淮南明珠——淮鳳集(1)

信陽市水利部門關于淮河治理的資料記載1950年潢川修複淮河幹堤淮鳳至踅孜段

(未完待續)

資料來源: 1、《潢川民間故事》;李學海 主編;成都時代出版社;2019年3月; 2、《田野考古日記》淮河岸邊古渡口——晾馬台遺址尋蹤;潢水楚鄉;今日頭條;2021年1月; 3、清乾隆三十五年版;《光州志》哈佛大學圖書館藏版; 4、清光緒十三年版;《光州志》丁亥署中藏版; 5、《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三《支華平先生集》;國立中央圖書館珍藏本崇祯間平露堂刊本; 6、郭豫明;《1872年河南固始與安徽霍丘的撚黨起義》[j];曆史檔案;1998年01期; 7、《潢川縣地名資料彙編》;潢川縣人民政府;1989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