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共免費WiFi為何不好用

公共免費wifi作為一項惠民工程,已成各地建設“智慧城市”标配。5月1日起,北京市經信委宣布,在公共場所,每位使用者每天可享受的免費上網時長由兩小時修改為不限時,服務點位也從500餘個增至943個。可記者調查發現,公共免費wifi單裝置僅2兆帶寬,隻能承載20人使用,實地體驗6個點位,均無法上網。(5月7日《北京青年報》)

公共免費wifi不好用,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在很多地方,都是說起來“的确有”,用起來“真沒有”,甚至很多市民根本不知道還有公共免費wifi的存在。僅僅技術上的短闆,恐怕不足以解釋實質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由政府向市民提供的免費wifi,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免費午餐”。政府部門是給營運商付了錢的;或者說,納稅人是付了錢的。花錢搞了免費wifi,實際使用效果卻不佳,無異于一種嚴重的資源浪費。

公共免費wifi不好用,需要關注這樣幾點背景:一是對建設機關來說,需要完成的隻是覆寫率任務,他們并不關心公衆使用的效果;二是參與合作的營運商也沒有動力把免費wifi弄得特别好用,因為這會影響其實際的流量收入;三是對公共wifi好不好用,既沒有具體的考核标準,更沒有有效的公衆監督,于是僅滿足于“有”,而不會追求“好”。

私人花錢搞wifi,不僅關注價格也關注品質,因為是“花自己的錢為自己辦事”,就算是商家免費提供給他人使用,也仍然有利可圖,可以招徕顧客,可以釋出廣告;拿納稅人的錢搞免費wifi,卻很可能既不真正關注價格也不真正關注品質,因為那是“花别人的錢為别人辦事”,産權的虛置會讓免費wifi實質上陷入“公地悲劇”的低效率。

如果說公共免費wifi,“有沒有”是形象問題,“好不好用”恐怕就是利益問題了。要改變這一現象,在現有“政商合作”模式之外,也許應該更多嘗試讓商家基于自身利益,給公衆提供免費wifi。這并不是癡人說夢,政府背書的公共免費wifi也是一種稀缺資源,如果能以廣告回報等合适方式市場化運作,會有很多企業願意出錢建設公共免費wifi。

提高公共wifi品質,技術不是問題,資金也不是問題,怎樣讓資金更加有效率去選擇靠譜的技術才是問題的要害。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