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時代背景下 四成使用者“被動”洩密不自知

有心的市民也許發現了一個現象,使用百度搜尋後,登入其他網站,網頁上的小廣告會根據你之前搜尋的内容進行“推薦”。不要奇怪,在大資料時代,我們平時所使用的智能裝置無時無刻不在向外傳遞資料。而通過對這些資料的挖掘,經營者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加精準、貼心的服務,但同時消費者個人資訊也越來越多地被他人所掌握,由此也帶來了安全風險。

智能裝置“被動”洩密頻頻發生

前段時間,家住高新區的汪小姐碰到了一件郁悶事。她在網上購買了一套具有夜視功能的智能監控裝置,用于照看家中的寵物。在手機APP聯網裝置中,她将“錄影機上線、離線”等提醒功能全打開了。“我在網上看了一下,好多人說這種智能錄影機容易被黑客黑,就怕自己的錄影機被人遠端操控。”

盡管防範充足,但汪小姐還是“中招”了。幾天前,她在家中和寵物玩,明明沒開監控,手機卻突然提示“錄影機上線了”。“這是誰在操作啊?”汪小姐心裡起了疑問。随後,她将手機APP登入密碼更改了一下,但幾天後類似的情況又出現了。“這東西我不敢再用了,萬一涉及隐私的被拍下取走,那麻煩就大了。”

其實汪小姐的擔心也是事出有因的。一般智能攝像頭會将拍攝的東西優先傳遞到雲端,然後使用者可以通過手機上網檢視。也就是說,如果在雲端出現問題,就意味着你毫無秘密可言了。

不知道自己的資訊在“裸奔”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各類智能裝置使用的範圍正在擴大。比如智能手環,它能利用傳感器對使用者運動情況和健康狀況進行記錄和評估,并自動向網際網路釋出使用者位置資訊、記錄使用者運動軌迹等。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它也在向外界透露使用者的資訊,存在洩密的可能。類似的智能裝置還有防盜跟蹤器、兒童智能手表等。

“犯罪分子對當事人的資訊能如此了解,不排除智能裝置洩密的可能。”民警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将木馬程式植入手機,之後就無秘密可言了;其次則是入侵各種網絡資料庫,使用者的各種資訊全在裡面。

更為麻煩的是,目前很多人還不知道智能裝置正在“被動”讓自己的資訊“裸奔”的事情。相關調查顯示,隻有44%的人群表示知道有這個隐患,還有40%的受訪者表示“不知道”。

市民建議嚴打嚴罰資料“竊密”

智能裝置“被動”洩密,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輕則部分隐私洩露,重則遭遇通訊(網絡)詐騙。為此,專家建議,進一步細化個人資訊保護的相關法律規定,建立規範合理的個人資訊采集使用制度,資訊、資料的采集使用必須得到當事人的授權;要進一步加大對非法采集使用個人資訊行為的懲處力度。

不少市民也建議,相關職能部門應對盜竊、倒賣以及不當使用個人資訊的企業、個人進行嚴厲打擊,同時應該引入懲罰性賠償機制。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