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甯德」品嘗壽甯泥鳅面,品味梯田中的巧思

作者:愛甯德
「i·甯德」品嘗壽甯泥鳅面,品味梯田中的巧思
「i·甯德」品嘗壽甯泥鳅面,品味梯田中的巧思

美食,是食材組合與工匠的巧思在相遇時碰撞出的火花。一道美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是或浪漫、或無奈的相遇,亦或是在無奈的境遇下相遇而産生出的讓人慰藉心靈的美好。

「i·甯德」品嘗壽甯泥鳅面,品味梯田中的巧思

八都猴盾梯田

高低不平的山地、季風性的強降水、土石夾雜的地質都使南方丘陵成為了農耕的噩夢。如畫的梯田,是南方丘陵地區的先民們在山地斜坡上無法耕種而想出的解決方法。而盡管有了梯田,也僅夠讓一家人勉強維持生計,副食品依然是奢侈品。

在困難之中,閩東的先民們利用梯田創造出了餐桌上别樣的精彩。

「i·甯德」品嘗壽甯泥鳅面,品味梯田中的巧思

泥鳅

泥鳅,小型底層魚類,廣泛分布于我國。生活在淤泥底的靜止或緩流水體内,适應性較強,可在含腐殖質很豐富的環境内生活。閩東弱酸性的地質條件的為泥鳅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環境。

閩東的先民們根據這一特點,在稻田中大量放養泥鳅,進行魚稻共生養殖。稻田為泥鳅提供了食物,泥鳅為稻田提供了養料。不需要人力專門投入,還能獲得糧食。

「i·甯德」品嘗壽甯泥鳅面,品味梯田中的巧思

泥鳅在一年四季均可捕撈。需要捕撈泥鳅時,隻需要在田埂地勢低處挖掘開放水口,将泥鳅籠在放水口上卡住,泥鳅随着水流沖入籠子中。在那艱苦的年月裡,壽甯的人們總能夠從田地中獲得美味。

「i·甯德」品嘗壽甯泥鳅面,品味梯田中的巧思
「i·甯德」品嘗壽甯泥鳅面,品味梯田中的巧思

泥鳅籠

新鮮的泥鳅被帶回家中,放在瓢中用清水喂養1日,排淨腹中污穢,泥鳅方能有好口感。

以前,母親總是會認真備齊所有配料,親手擀出做泥鳅面的面條,打好酒糟,洗淨挖好的蔥頭與蒜頭。在鑄鐵大鍋中,泥鳅在山泉水、酒糟、調料、配料混合的湯汁中暢遊,喝飽湯汁。

點燃竈火,魔法就開始了。泥鳅在溫水中遊動,攪勻湯汁、也被逐漸烹熟,母親總是會在這時候開始說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湯汁煮沸,翻滾出香味時,面條正好落下。孩子們的口水也開始流淌。

「i·甯德」品嘗壽甯泥鳅面,品味梯田中的巧思

壽甯的植被覆寫率很高,一到初秋,秋老虎開始顯現威力時,燥熱的山林也極易被點燃。

聽父輩們說,那一年家鄉發生山林大火,燒了老屋。男人們要趕在入冬前重建家園,而奶奶在燒掉的村子裡再也找不到面粉做面條。瘦弱的奶奶獨自推着石磨用陳米碾出泛黃的米粉,從燒焦的田地中挖出蔥頭蒜頭;酒糟沒有了,隻能找了點殘存的老酒替代。那一天夜裡,一碗沒有酒糟的泥鳅米粉極大的鼓舞了一家人的精神。

「i·甯德」品嘗壽甯泥鳅面,品味梯田中的巧思

不知道那天奶奶為什麼會想到要在廢墟中給大家做一碗并不算完美的泥鳅面。但是奶奶的生存智慧通過她的言傳身教,在那段日子裡讓家族保持了凝聚,成功度過了那段難熬的日子,讓家族有了後來的興旺。

生活雖然無奈,但是在美食的慰藉中、創造美食的巧思中,勤勞勇敢的人們總是能夠去積極面對。

「i·甯德」品嘗壽甯泥鳅面,品味梯田中的巧思

福安白雲山梯田

「i·甯德」品嘗壽甯泥鳅面,品味梯田中的巧思

八都 棄耕的梯田,變成一片花海

聽說,平原上古老的農耕職業和悠久的農耕傳說正被機械一茬茬收割殆盡。雖然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環境使閩東地區的梯田得以保留,但是來自平原的糧食使閩東人民不再依靠辛苦的農耕勞作才能吃飯,越來越多的閩東青年離開祖輩生存了千年的土地去追尋更好的生活。

壽甯老家的田地早已荒廢多年,被山火舔舐而遍地焦痕的山地也早已恢複了往日生機。雖然早已離開家鄉多年,但我們每次回到家鄉都免不了讨論壽甯稻田泥鳅的甜美;都要點起柴火竈,燒熱鑄鐵大鍋,捕一籠泥鳅,下一碗面條,在透着酒香味的紅火的鳅湯中,回味着往事。

「i·甯德」品嘗壽甯泥鳅面,品味梯田中的巧思

午夜夢回,回到壽甯那片稻花盛開的梯田上,我又看到田地裡在烈日下拔草的農夫、吃草的老牛、浮起來透氣的泥鳅;風吹過稻花,這又是一個期待中的豐收年。夢醒來,母親所說的“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依然在警醒着我,不可因一時的安樂惬意放松對生活的警惕。

甯小愛丨文字編撰

部分資料來自網絡丨圖檔采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問題請聯系小愛

智己政策丨愛甯德

行走丨發現丨記錄丨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