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件(原書第3版)》—— 01 此時此刻,一個項目正在走向失敗

本節書摘來自華章出版社《人件(原書第3版)》一 書中的第1章,第1.1節,作者:(美)tom demarco,timothy lister,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華章計算機”公衆号檢視。

此時此刻,一個項目正在走向失敗

自計算機被廣泛使用以來,編寫出了數以萬計的應收賬款程式(accounts receivable program)。當你正在閱讀這些文字時,可能又有數十個或者更多的應收賬款程式即将完成。然而,此時此刻,一個項目正在走向失敗!

想象一下!一個沒有真正技術創新的項目正在滑向失敗的深淵。應收賬款程式不過是一個“重複發明的輪子”,經驗老到的開發人員面對這樣的項目總能駕輕就熟。即便如此,有時在項目中付出的努力卻南轅北轍,最終将項目推向失敗。假設其中一個走向崩潰的項目結束,并邀請你前往會診。(當然,這事兒永遠不會發生,我們這個行業自有一條金科玉律來阻止我們分析失敗。)

現在假設在所有參與者尋覓到各自的借口之前,你有機會分析到底什麼地方出現了差錯。自然,你不會将項目遭遇覆頂之災歸因于技術。就目前的技術發展來看, 在技術上完全可以實作應收賬款系統。一定存在其他因素造成了失敗。

在人件(peopleware)項目的第一個十年中,我們對開發項目及其結果進行了調研。我們評估了項目的大小、成本、缺陷、加速因素以及項目工期的成敗。最終,我們統計了500多個項目的曆史,它們都來自開發一線的項目資料。

統計結果表明有15%的項目出現問題:項目取消、終止、延遲或者傳遞的産品從未被使用。項目越大,出現問題的幾率就越高。對于持續時間達到25個工作年及以上的項目,足有25%的項目最後宣告失敗。在早期分析中,我們舍棄了這些失敗項目的資料,而對其他項目進行了分析。但自1979年以來,我們一直努力聯系項目上可以找到的人員,期望發現究竟是哪裡出現了問題。我們研究的絕大多數失敗項目中,沒有一個是因單純的技術問題導緻失敗的。

遊戲的名稱

“政治”(politics)是被通路者最常提及的失敗原因。但這個詞經常被人們習慣性地含混使用。在“政治”這個詞語下,包含着諸多不相關聯或松散關聯的東西,如交流問題、人員安排問題、與上級或客戶關系不和、缺乏動力、高離職率等。人們經常用政治來描述所有與人相關的工作,但語言學對這些内容提供了更為準确的描述:它們構成了項目的社會學。真正的政治問題不過是這些病态特征的冰山一角而已。

倘若你認為一個問題屬于政治的範疇,你會宿命般地逆來順受。我們總是能直面技術的挑戰,然而坦率地講,我們又有幾人能自信地面對政治這個圈子呢?認識到問題真正的本質分屬社會學的範疇,而與政治無關,能幫助我們面對問題時更遊刃有餘。項目及團隊社會學或許超出了你的專業範疇,卻沒有超出你的能力之外。

不管你怎麼命名這些與人相關的問題,它們都比所有的設計、實作及方法論問題更有可能在下一個項目中給你制造麻煩。事實上,本書的基本論調都是基于這個想法:

我們工作中的問題更多屬于社會學範疇,而非技術範疇。

大多數管理者坦承:他們對人的擔心更甚于對技術的擔心。但他們很少以此種方式去管理。他們的管理方式總是視技術為主要關注點。他們總是越俎代庖,将大量時間耗費在本該由團隊解決的複雜而又有趣的難題上,就好像他們是自己完成工作,而非進行管理。他們總是在尋求某種技術銀彈(technical whizbang),以期讓工作實作自動化(參見第6章)。在他們的職責中,最重要的與人相關的要素卻被放到了最低優先級。

滋生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來自于管理者的提拔機制。對新晉管理者的訓練是如何完成一項工作,而不是如何管理它。很少有公司會考察新晉管理者在工作中是否展示出相應的能力與良好的心态來勝任管理工作。他們缺乏管理經驗,也沒有具體的實踐。那麼,新晉管理者又是如何自我說服應該花更多的時間考慮問題的技術因素而非人的因素的呢?

高科技的幻覺

問題的症結或許在于高科技的幻覺:廣為人知的理論認為凡是接觸新技術的人(我們誰不是呢?)就被想當然地看做屬于高科技領域。在雞尾酒會上,當人們暢談自己就職“計算機行業”、“電訊行業”或者“線上電子交易行業”時,很容易沉溺于這種假象中,認為他們自己就是高科技世界的一部分。在我們看來,他們通常都不是。隻有在上面那些領域從事基礎研究、獲得根本突破的科研人員才是高科技工作者,其他人隻是在運用他們的研究成果。我們使用計算機和其他技術來開發我們的産品或者幫助組織我們的事務。由于我們以團隊、項目或者其他緊密協作工作小組的形式來完成工作,我們大多數人是在從事人類交流的職業。我們的成功源自于所有參與者良好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們的失敗則歸因于這種互動的缺失。

我們習慣性地專注于工作中的技術問題,主因并非它們重要,而是因為它們更簡單。安裝一塊新的硬碟,比尋思為何horace顯得憂郁而恐慌,susan入職幾個月就對公司不滿要容易得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非常複雜,沒有簡單規律可循,但在工作中它的确更為重要。

倘若你發現自己更加關注技術問題而非社會問題,那你就像是一名雜耍演員,在一條昏黑的街道丢失了鑰匙,卻逡巡至鄰近的街道去尋找,并美其名曰:“那裡的燈光更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