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東京3月12日電(記者姜俏梅)“因為‘3·11’大地震,我有機會去中國并與他相識,我們的相遇成為我人生的轉機。”日本青年本川啟在采訪中對新華社記者說,口中的“他”是高中時代在中國結識的小夥伴。
10年前,本川是日本宮城縣石卷市一名中學生。“3·11”大地震發生時,他剛剛參加了中學畢業典禮,正和朋友們在餐廳聚餐。
“突然間地動山搖,桌上餐具全部砸到地上,玻璃碎裂的聲音在店内回蕩……那一刻我感受到死亡的危險。”本川和朋友跑出餐館,發現連道路都已斷裂。
2011年3月15日,在日本宮城縣石卷市,一輛卡車在水中行駛。新華社記者陳建力攝
石卷市在“3·11”大地震及海嘯中傷亡慘重,全市死亡及失蹤逾3700人,住宅損毀逾5.3萬棟。
突如其來的災難讓本川陷入迷茫。當年12月,适逢中日友協邀請日本高中生代表團通路中國,本川幸運成為其中一員。那是他第一次來到中國。他與中國同齡人一起踢足球、爬萬裡長城,并與中國少年徐揚結下深厚友誼。
2011年,濰坊一中的學生們與訪中日本學生合影。後起第二排右三為徐揚,右四為本川啟。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中國之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本川回憶道,“當時我住在徐揚家,他對我非常好。我們一起在外面吃了熱騰騰的早餐,他特意買了一個機器貓玩具送給我,至今我還珍藏着。”
這段中國行以及他和徐揚的相遇,也給本川帶來了轉變。“當初我的英語不好,無法和徐揚順暢交流,于是回國後我下決心好好學習。與他的相遇成為我努力奮鬥的契機,今天我的世界才變得更廣闊。”本川3月7日參加由中國駐日本大使館舉辦的中日青年線上交流會時說。
本川啟在馬來西亞旅遊時的留影。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回國後,本川發奮學習,考上自己夢想的學校,畢業後從事教育相關工作,理想是今後在中國等亞洲國家從事教育工作。他還有一個多年的心願——找到徐揚。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得知本川的心願後,一名中國外交官經多方努力,日前聯系到徐揚——現在是濰坊市博物館一名從業人員。
徐揚近照。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高中二年級,一個中日交流項目征集寄宿家庭,我報名承擔了接待本川啟的任務。在我印象裡,他是一個比較腼腆但很有趣的日本男孩。”收到來自中國駐日使館的聯系,徐揚記憶的閘門瞬間開啟。
“我們一起參觀,一起吃美食,一起玩電腦遊戲,讨論愛好以及各自的城市,留下很多美好回憶。”
語言不通并沒有影響少年之間的交流。“我們都對日本動漫感興趣,都喜歡踢足球,雖然交流有時連比劃帶猜,但交流并無障礙。”徐揚說。
本川啟2012年寄送徐揚的哆啦a夢漫畫書。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徐揚提到,當時他很喜歡機器貓。本川回國後特意寄給他一套機器貓漫畫書。如今,徐揚還珍藏着這套漫畫,連郵寄包裝袋都沒舍得丢掉。
“其實這10年來我也一直想聯系他,特别是在去年中國疫情嚴重時,日本各界給了中國很大幫助。看到那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我特别想寫郵件給他。”他說。
“盡管我們相處時間短暫,但是友誼長存。我記得本川當時給我展示他家鄉的受災照片,我很想知道他的家鄉現在建設得怎樣。如果沒有疫情,我可能明天就會飛奔過去。”徐揚掩飾不住找到日本朋友的興奮之情,“日後有機會,我一定帶着中國名茶前去相見。上次他來中國,這次我赴日本之約。”
本川啟2011年訪中交流時贈送給徐揚的折紙及他親手疊的千紙鶴。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铉佑在給青年交流會的寄語中說,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間,未來在青年。
昔日兩少年如今都成長為有為青年,對于中日民間交流懷有共同期待。
“不論我和本川身在何處,這份友誼都會長存于心間,彌足珍貴,也希望中國人民和日本人民世代友好相處,共建和平。”徐揚說。(編輯:馬曉燕、唐志強)
新華社國際部制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
【責任編輯:侯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