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唐朝記述功德、獎勵功臣的建築,淩煙閣可以說是最為人所知的了。衆所周知,淩煙閣中的貞觀二十四功臣,不是天策府的舊臣,就是曾經在玄武門之變中給予了唐太宗以支援。不過,在這二十四位功臣中,有一位是例外的,此人既不是天策府舊臣,也不希望唐太宗在玄武門之變中取得勝利,可李世民卻偏偏讓他進入了淩煙閣功臣之列。
此人正是著名谏臣——魏征。

魏征曾經是李建成的支援者,但是唐太宗李世民不計前嫌,重用了魏征。而魏征在太宗的上司下,也展示了極強的勸谏能力。他在政務上能夠不畏強權地勸谏君主,作品《十漸不克終疏》曾經被搬入課本中,詳細地概括了唐太宗在軍事和農業等方面的執政過失,谏言周密有理冠絕天下。在學術上,魏征對唐朝的史學研究有着獨特的貢獻,貞觀一代的史書如《齊書》等書籍的總論都是魏征修撰。在君臣往來上,魏征與李世民更是君臣相得的一對典範。
根據《舊唐書》記載,魏征死後,唐太宗曾經對着身邊的侍從說,魏征去世,對他來說就好像是失去了一面鏡子。的确,魏征在世的時候,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讓唐太宗反思自己的過失。有一次,唐太宗為了控制西域,想要在西域設立葉護可汗。魏征擔心如此舉動會讓西域生出反叛大唐的心思,急忙從中阻止。對于魏征的谏言,唐太宗也是非常欣賞的,很多時候他對魏征的勸阻都是欣然接受。
魏征去世之後,唐太宗曾經親自編制碑文,并讓人刻書于石碑之上。在貞觀時期的朝臣中,魏征得到的禮遇着實不錯。魏征臨死前,唐太宗還曾經把自己的嫡女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征的兒子魏叔玉。魏征去世之後,盡管魏征曾經是李建成的支援者,但是唐太宗還是給魏征追贈了司空等官職,準其畫像進入淩煙閣。
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如此尊敬喜歡魏征,可根據《新唐書》記載,魏征死後,唐太宗卻命人推倒了給魏征立的墓碑,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侯君集倒台
侯君集是唐朝時期的名将,曾經因為大破高昌而立下功勳,因為欣賞他的軍事成就,魏征曾經向唐太宗推薦過侯君集做宰相。可惜,侯君集在格局方面實在是對不起魏征對他的欣賞。為了個人的前途,侯君集曾經勸說太子李承乾謀反。
可惜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侯君集的用心很快就被唐太宗發現了。在李承乾倒台之後,侯君集也很快被收押,最後被太宗下令斬首。侯君集被殺之後,聯想到魏征曾經推薦過侯君集做宰相,太宗對死去的魏征逐漸産生了憤恨之情,他認為魏征與侯君集存在着脫離不開的關系,在他的心裡,魏征耿直的形象一下子就暗淡了。
谏言進史書
褚遂良是唐朝時期的名臣,在文學和史學方面具有着突出的才能。因為欣賞褚遂良在曆史方面的能力,唐太宗曾經讓褚遂良擔任起居郎,讓褚遂良記錄自己的平素言行。還因為褚遂良的字寫得特别工整有力,許多大臣都很欣賞、願意結交褚遂良,魏征就曾經贊美過褚遂良的書法水準很好,誇獎褚遂良下筆遒勁,筆體俊逸得都有點像王羲之了。
其實,最早褚遂良是魏征推薦給唐太宗做侍書的,有了這層關系,在太宗看來,兩人關系是在是不尋常的。魏征去世之後,一些小人開始向太宗進讒言,說魏征曾經将自己的谏言交給褚遂良。
今天看到的《舊唐書》裡的确能看到魏征給唐太宗的谏言,而且,《舊唐書》的許多素材确實是源于唐代褚遂良的起居注。為什麼魏征給太宗的谏言會混入史料中?因為當時擔任起居郎的就是褚遂良,而褚遂良與魏征關系又好,這讓太宗沒法不懷疑:魏征将谏言有意送給了擔任史官的褚遂良。
在我們看來,不就是幾篇谏言,抄送給史官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在唐代,谏言屬于奏章的一種,類屬公文,臣子不可以私自交給史官。而作為史書,一旦寫進去,就不會更改,以此來證明史書的公正和真實性。魏征給太宗的谏言可能隻有太宗自己和魏征本人知道,甚至有些話并不好聽。而史料裡出現了魏征的谏言,是以才讓太宗特别生氣,魏征這麼做,不是給自己留一個耿直的好名聲,反而給皇帝抹了黑嗎?
被太子牽連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性格非常頑劣,不但喜歡效仿突厥人,在生活作風上也有點問題,甚至和一個叫做稱心的男樂童有着說不清的關系。因為這些問題,唐太宗對李承乾越來越失望。
與此同時,魏王李泰在朝中的影響力逐漸可以與李承乾匹敵,支援者越來越多的魏王逐漸産生了取代李承乾的心思。敏感的唐太宗意識到兩個兒子之間必然有一場争鬥,為了保護李承乾,就讓魏征做了李承乾的太子太師,負責輔佐李承乾。
常言道禍福相依,輔佐太子看起來是好事,可是一旦太子倒台,太子的輔佐者就要跟着倒黴。公元643年,李承乾模仿父親的玄武門之變,率先發難,想徹底解決李泰。可是,他跟父親比還是差的太遠了。逼宮失敗後,立刻成為了廢太子。
之前太子府的官員很快就成為了太宗打擊的對象。太子左庶子杜正倫被流放到了驩州。已經過世了的、做過太子太師的魏征也受到了沖擊,其子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約被撤銷。魏征墓前的石碑都被推倒了。
現在看來,唐太宗推倒魏征墓前的石碑也許也隻是一時氣憤,因為太宗後來又重新把石碑立起來。而因為侯君集卷入謀反案,因為谏言進入史書,因為太子李承乾的反叛,确實也影響了魏征在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的印象。
不過,不論如何,魏征的一生,對于大唐來說,肯定是功大于過的。而他死後遭到李世民的厭惡,也跟他個人的行為和個性有很大關系。
圖檔/來自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