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0後小夥扶貧“扶”來山裡俏媳婦,金牛寺村裡的東風故事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汪亮亮 簡俊晖 通訊員 葉雲

“我叫杜扶來,到金牛寺村投資建廠幫助村民脫貧,沒想到扶來個媳婦。”福建90後小夥杜扶來這段佳緣,離不開東風公司扶貧工作隊的“撮合”。

十堰金牛寺村,地處鄂西北大山深處,是房縣個别不通等級公路的鄉村。全村309戶零零散散分布在崇山峻嶺中,最遠的小組在距村委會10公裡之外的千米高山之上。

年前,極目新聞記者驅車,頂風冒雪,翻山越嶺,深入金牛寺村,探尋這段“扶貧姻緣”背後的東風故事。

一眼好泉水帶來新産業

記者一大早從武漢出發,到達金牛寺村,已是黃昏時分,家家炊煙袅袅。東風公司扶貧工作隊隊員姚軍、何威振等候在村委會門口,不時跟過路的村民打着招呼。

“進村的路不好走吧?我還擔心你們天黑前到不了呢。”一見記者,姚軍關切道。

“20公裡進山路,開了一個半小時,車托了好幾次底。有點像走川藏線。”記者一臉苦笑。

而這也正是姚軍、何威振剛到金牛寺村時的感觸。2018年1月,他們來接替東風公司第一批扶貧工作隊,看到泥濘的山路,破舊的土坯房時,内心咯噔一下:這個村要在規定時間内脫貧出列,并非易事!

經過調查,姚軍和何威振發現,雖然前期扶貧工作隊扶持的養殖業給部分農戶帶來了收益,但也面臨風險大、周期長、勞力不足等現實問題。“有戶村民養豬,結果遇上了豬瘟,損失慘重。養殖業并非一本萬利。”姚軍說。而且猛增的養殖業也給山村帶來了環保壓力,比如黑山羊養殖規模達到1000多頭後,姚軍就擔心放羊的山頭植被恐難恢複,隻能讓養殖戶在兩座山頭輪流放羊。

如何才能找到長遠之計,幫村民就地就業?幹工業出身的兩人,苦苦思索之下,發現了一眼泉水。

在何威振的手機裡,還儲存着最初發現這眼泉水的視訊,在一片深山老林中,一眼清泉汩汩流淌,隔着螢幕都能聽到那悅耳的泉水聲。他們将水取樣送檢,發現不僅水質很好,還含有硒等微量元素。

能否建個礦泉水廠?消息一傳出去,在十堰做生意的福建人杜扶來找上門,願意分幾期總投資5000萬元開發泉水資源。“福建人愛喝茶,對泡茶用的水也很講究。”杜扶來說。

2019年,杜扶來成了東風扶貧團隊的成員,來金牛寺村開設了湖北詩經源山泉水有限公司,把山上的泉水,加工後賣到房縣、十堰等地。

扶貧扶來個俏媳婦

“晚上去我家,嘗嘗我媳婦的手藝。”90後的杜扶來熱情招呼記者,去他家做客。

“你不是福建人嗎?幹事業把媳婦也帶到村裡來吃苦了?”記者不解地問。姚軍笑着連忙擺手道:“他呀,在村裡現找的村花,名叫楊娟。”

說起這段“扶貧姻緣”,姚軍也算是半個月老。杜扶來剛建廠房時,想順帶再建一棟辦公樓,解決在村裡吃住的問題。可姚軍勸他:“剛開始辦廠,一切費用能省就省點。可以租住在村民家。”

他推薦了楊娟家的房子,因為楊娟一家早年在北京打工,在村裡蓋的房子比較好,而且楊娟的母親燒得一手好菜,遠近十裡八鄉都出名。于是,杜扶來就住進了楊家,每天夥食就包給了楊娟母親。

楊娟當時還在北京一家餐廳當領班,聽說家裡的小鄉村開了個廠,開廠的人還住進了她家,于是經常和母親視訊,詢問她做飯累不累。在楊家住熟了的杜扶來,也常湊到鏡頭前,一回生二回熟,聊得挺投機。杜扶來放棄城市生活,來到山村辦廠幫鄉親緻富的行為,打動了楊娟。而楊娟身處大都市卻不失山村女孩淳樸本色,也讓杜扶來動心。兩個年輕人互生情愫。最後,楊娟放棄了北京七八千元的月薪,回鄉跟杜扶來一起創業。兩人現已訂婚。

90後小夥扶貧“扶”來山裡俏媳婦,金牛寺村裡的東風故事

杜扶來與楊娟

當聽到這個消息時,姚軍心裡挺欣慰,“我原本擔心90後的年輕人,吃不了鄉村的苦,幹不了多長時間就撤了。他既然在村裡找到了媳婦,那心就拴在這兒了。創業會更踏實。”

目前,他們經營的詩經源山泉水一期工程已竣工投産,日産10升規格的袋裝水1萬袋。記者在廠區看到,一條5公裡的管道,把山上的泉水引到公路邊建立起的儲水罐裡,再通過兩條生産線,源源不斷地推出袋裝水。“這種工廠,幾乎沒污染。”姚軍說。

據介紹,建廠期間,該廠日均吸納當地勞力近百人。目前,仍有5位村民在廠裡上班領工資。廠裡每年向村集體分紅5萬元以上,逢年過節還要慰問村裡40多戶五保戶。未來,杜扶來準備上馬桶裝水和果汁飲料。屆時,金牛寺村更多村民可就地創收,村集體收入也将更穩定、更豐厚。

90後小夥扶貧“扶”來山裡俏媳婦,金牛寺村裡的東風故事

何威振(左)、杜扶來(中)、姚軍(右)三人在礦泉水廠前研究二期規劃

築巢引鳳帶動村民緻富

東風扶貧工作隊成功将礦泉水廠引進山村,創造了用工業思維長久解決農村就業問題的路徑。杜扶來的成功,也成了一塊招牌,吸引了更多人回鄉創業。

“這裡的苦荞酒真不錯,給我老爸帶幾瓶回去。”近日,東風商用車員工付瓊在公司組織的金牛寺村采風活動中,買了幾瓶“五台龍潭苦荞酒作坊”生産的散酒。這個作坊,建在金牛寺村東邊的一個山頭上,是姚軍和何威振利用東風公司扶貧政策,引進回鄉能人劉志平創辦的,不僅可消化當地農産品,也為在家務工的村民找到了出路。

劉志平以前在外地辦廠。姚軍和何威振三顧茅廬,邀請他回鄉,還從東風扶貧基金裡,為劉志平申請了2萬元補助金。酒生産出來,兩人又幫他跑銷售。劉志平深受感動:“城裡的幹部都為我們村發展操心,我作為本村人,更應該回報家鄉。”劉志平很快建起作坊,收購附近農戶家的糧食,帶動139戶貧困戶平均增收2000元,自己也獲得了年均十幾萬元的收入。

“100斤高粱出40斤酒,100斤玉米出35斤酒,每斤酒賣二三十元;100斤苦荞隻能出30斤酒,每斤酒卻能賣五六十元。”山頭凜冽的冬風吹來陣陣濃郁的酒香,劉志平在自家作坊前對記者說,他以後将多釀苦荞酒,帶鄉親們緻富。

東風公司扶貧工作隊依托山村資源,通過市場化運作引進龍頭企業,在金牛寺村辦起了水廠、酒坊等工業項目,吸納村民就近上班掙錢。村集體收入也從無到有,逐漸增長,2019年村集體收入超過12萬元。

“我們在引進産業時,特别要考察的是會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不能為了急于脫貧,就不顧環保,那可得不償失。”姚軍說。

近年來,東風公司扶貧工作隊已幫金牛寺村建起金泉生态農業、詩經源山泉水、華誠養殖等4個市場主體,形成千畝樹、千畝茶、千隻羊、千頭豬、千噸水等“5個千”的産業格局。姚軍剛進村時,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03戶541人。如今,這些貧困戶已全部脫貧出列,進出村子的公路也開始修建,金牛寺村闊步邁向奔小康的富裕之路。

金牛寺村隻是東風公司扶貧的一個縮影,在湖北、西藏、新疆、廣西等4省區8個脫貧攻堅戰場上,東風公司都因地制宜奮力寫下了“東風故事”。

極目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将奉酬謝。報料微信請關注:ctdsbgfwx,24小時新聞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