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戰爆發後,面對擁有現代化武器裝備、武裝到牙齒、訓練有素的日寇,以簡陋武器裝備的中國軍隊,傷亡慘重,損失巨大,急需大量的兵員補充。從1938年武漢會戰以後,抗日戰争進入到中國人民最艱苦的相持階段。日寇的鐵蹄踐踏了中國大片國土,淪陷區日益擴大,中國軍隊能夠征召兵員的地區愈來愈少。是以,抗戰大後方的四川,就成為中國軍隊兵員的主要來源地。
國民政府征召兵員,是依照《中華民國兵役法》辦理的。民國前期,北京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都沿用了清末新政時期實行的募兵制,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寇侵占我國東北後,國民政府才逐漸改為征兵制。1934年6月17日,國民政府制定并頒布《兵役法》,決定于1936年3月1日實施。随後,國民政府組建了國家兵役行政管理機構兵役司,隸屬行政院軍政部。後兵役司更新為兵役署,抗戰後期改組為兵役部,直屬行政院。抗戰勝利後,改部為署,重歸軍政部管轄。地方政府的兵役管理機構,在抗戰以前為師、團管區兩級制,抗戰初期改為軍、師、團管區三級制。1940年至抗戰勝利,又改為軍、師管區兩級制。軍管區由省主席兼任,負責全省征兵之責;師管區則直屬軍政部,受軍政部和省政府雙重上司,負責本管區的接兵、送兵和新兵訓練等。

四川的師管區成立于1937年,全省劃為6個師管區,按其所管轄區域命名。1940年,全省的師管區增加到20個。四川的軍管區成立于1938年6月,時任省政府主席王缵緒兼任司令,日常工作由參謀長主持。各個市縣的兵役工作,由其政府之軍事科負責,而征兵具體工作則由鄉鎮、保、甲負責辦理。同時,市縣還設立了“征屬優待委員會”“免緩役審查委員會”,地方政府還與管區聯合組建了“新兵監交委員會”,以處理兵役工作中發生的各類糾紛。
四川省的征兵,是将年度應征兵員數額,按照人口比例分攤到各市縣,征集後按規定集中、訓練、分派前方各個部隊。起初,采取在适齡人口(18~45歲,壯丁)中抽簽決定的辦法。但是由于存在官紳操縱的弊端,曾經引起群眾強烈反對,遂在多數地區改為各個保、甲按每戶壯丁人數的多少,對人數較多的依比例指派勸導。到了1940年,多丁之家已經很少了,這種辦法也難以實行了。拉壯丁之風開始在全國盛行,四川也不例外。不得已,四川再次強力實施抽簽辦法,此時弊端更加嚴重,群眾更加抵制,甚至導緻群衆暴動。國民政府緊急叫停抽簽方法。客觀地說,四川群眾是深明大義、通情達理的,他們并不是反對征兵,而是反對征兵中嚴重的弊政。四川提供的兵員中,大多數是出于抗日愛國熱情而自願從軍的,被“抓壯丁”的隻是一部分,而且主要是在抗戰後期。那種認為四川兵員都是被強迫參軍抗戰的看法是極不公平和極其錯誤的。
由于壯丁都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參軍後直接影響其家庭的生産、生活,為優待家屬,四川省政府采取了向參軍者家屬發放安家費,發放優待金、谷,免征家屬應繳積谷,為無勞動力家屬代耕田地,對軍人子女讀書予以救濟,對軍人婚姻予以保護等措施。對于傷殘軍人、陣亡軍人家屬,也規定給予補助、撫恤。同時,四川省政府還提供大量資金,在許多城市開辦小型手工業工廠,招收軍人家屬入廠,增加其收入;對于公私企業招工,規定軍人家屬有優先入廠權利。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實起到了減少抗戰軍人後顧之憂的作用,有利于征兵工作開展的作用,這也是四川提供兵員最多的一個主要原因。無可諱言,在實施這些措施的過程中,出現了落實不到位甚至腐敗的情況,這是客觀存在的。後來,國民政府在制定全國性軍人家屬優待法令時,四川的辦法是其主要參考範本。
時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長的何應欽,在其編著的《八年抗戰之經過》一書中,對四川在抗戰時期曆年提供的兵員數量作了統計:
四川曆年征召壯丁數:
1937年,103837人;
1938年,174145人;
1939年,296341人;
1940年,266373人;
1941年,344601人;
1942年,366625人;
1943年,352681人;
1944年,391112人;
1945年,283086人。
8年總共征召2578810人,為全國各省之最,占全國同期征召人數14050521的五分之一強。但是,實際上,四川征召的壯丁人數,還未包括西康征召的3萬餘人以及各個軍事機關、特種部隊、軍事學校直接招募的人數,還有出川川軍各部自行回川招募補充的人數。如果把這些人數相加,則超過了300萬。是以,四川省政府主席張群,在其發表的《勝利日感言》中說,四川省在抗戰中征集的壯丁,在300萬人以上。這個人數如再加上成建制出川抗戰的川軍7個集團軍部隊(其中第23軍潘文華部,參加了前線作戰,擴編為第28集團軍後,一直駐防大巴山防線,未再投入前線作戰),又2個軍和1個獨立旅,共40萬人,則總數約350萬人。四川征召的兵員占全國征召兵員總數的五分之一強,如此龐大的兵員,補充了正面戰場的中國軍隊,說明在中國正面戰場上,抗日軍隊中不到5個士兵,就有一個來自四川,是以當時前線有“無川不成軍”之說。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據統計,抗戰時期四川省的總人口不超過5000萬,而征召出川參加抗戰有350萬人之多,就是說,每15個四川人中就有1人參軍出川抗日。至于符合征召條件的壯丁人數,據統計,全省“壯丁僅有600萬左右,征送300萬壯丁之數,表明……适齡男子總數的二分之一上了戰場”。
抗戰,出川抗戰的350萬川籍軍人,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以民族大義為重,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英勇頑強,不屈不撓,勇往直前同日寇作殊死戰鬥。以其英勇無畏和輝煌戰績,赢得全國群眾的普遍贊譽:“其臨戰之勇,奮鬥之烈,較國内任何部份軍隊而無愧色。”由于國家貧困、物質匮乏,加上國民黨軍政界存在大大小小的貪官污吏,A錢克扣成風,廣大士兵的衣、食、住、行、醫等後勤保障供應非常缺乏,武器裝備極其簡陋。但是他們抱定保家衛國、驅逐日寇的決心,以血肉之軀與日寇血戰。
川軍将士轉戰上海、山西、山東、安徽、河南、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福建、湖南、廣西、貴州等省區,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廣德泗安戰役、安慶之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襄樊戰役、随棗會戰、長沙會戰、晉南之戰、浙贛會戰、長衡會戰等大小戰役28個。他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付出巨大犧牲。“抗日衛國之功,殊不可沒。”何應欽在其編著的《八年抗戰之經過》一書中,對四川出川抗戰兵員傷亡人數作了統計:
陣亡,263991人;
負傷,365269人;
失蹤,26025人;
共計64萬餘人,居全國之首,約占全國抗日軍隊傷亡總數的五分之一。在他們中,僅被國民政府列入抗日将士忠烈錄、生平事迹存備國史館的就有将官4人,校官9人,尉官21人:
将官:
王銘璋(新都)李家钰(蒲江)
許國璋(成都)饒國華(資陽)
校官:
王潤波(開縣)李成烈(安嶽)
林相侯(泸縣)姚 傑(奉節)
傅哲民(江安)鄒紹孟(榮縣)
鄭少愚(渠縣)樂以琴(蘆山)
謝北亭(忠縣)
尉官:
古應康(永川)李德富(叙永)
李有幹(江油)嶽樹骞(巴縣)
袁芳炳(威遠)張君澤(灌縣)
郭楚茅(隆昌)彭光昶(内江)
彭德明(雙流)雷翼龍(璧山)
雷天眷(銅梁)雷昌齡(簡陽)
劉國棟(涪陵)駱建郎(縣不詳)
賴崇德(威遠)戴元一(仁壽)
顔邦定(華陽)譚明輝(璧山)
李 江(巴中)
正是川軍将士同全國人民一起,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支撐起中國正面戰場,抗戰到底,奪取了抗日戰争的最後勝利。四川人民和川軍将士們的巨大貢獻,将永載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川軍抗戰英烈的業績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