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留住古鎮⑤

澎湃新聞記者 李梅

走過江浙一帶的古鎮,小橋流水人家或許是多數人對水鄉古鎮的固有印象,但其實因地域性的差異及文化民俗的不同,每一個市鎮形成的風貌景觀也各不相同。上海周邊的古城鎮也是如此,無論是因漕運而起的松江倉城,因鹽業而興的新場古鎮,還是因寺成鎮的南翔古鎮,均各有特色。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推出的“留住古鎮”系列報道本期關注的即是位于上海嘉定區的南翔古鎮,曆史上曾有“小小南翔賽蘇城”之譽。未到南翔古鎮之前,聽聞最多的莫過于南翔小籠包。走進這一古鎮才發現,小籠味之外,巋然而立、古樸玲珑的寺院磚塔,幾經修複、水質清淨的南朝蕭梁古井,雕梁畫棟、極具人氣的槎溪書場……都是這個古鎮延續千年的實物見證。

南翔老街相關負責人對澎湃新聞表示,“南翔老街經過四期改造後基本恢複了清末民初‘銀南翔’的曆史風貌。未來古鎮在保護江南文化,做好古鎮維護、老字号的傳統呈現的基礎上,通過江南文化與國際化的對話交融,在保持江南性、同根性上做出不同性。”

留住古鎮⑤

南翔寺磚塔,始建于五代北宋間

留住古鎮⑤

南翔古鎮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這句詩詞多少會讓人聯想到南朝佛教興盛、佛寺林立的場景。可惜的是曆經戰亂,以木建構築居多的寺院至今所存已百不得一,但在一些因寺成鎮的古鎮中,通過地面遺存的磚塔、古井等曆史文物仍可以想見當時王公貴族醉心修築佛寺的恢弘景觀。

位于上海嘉定區南翔古鎮即是這樣一個因寺成鎮的千年古鎮。古鎮老街位于南翔鎮老鎮區核心區域,東起橫瀝河,南至民主街,西至滬宜公路,北至德華路,為傳統的商業區和居民住宅區,總面積14.34公頃。

留住古鎮⑤

南翔古鎮不時可見的小籠包

因寺成鎮的千年古鎮,幾經修複的南翔磚塔

說到南翔古鎮,名聲在外的當然是小籠包,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著稱,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但說到南翔古鎮的曆史,不能不提到建于南朝梁天監年間的南翔寺。《中吳紀聞》中記載:“昆山縣臨江鄉,有南翔寺。初,寺基出片石,方徑丈餘,有二鶴飛集其上。有僧号齊法師者,謂此地可立伽藍。即鸠材募衆,不日而成,因聚其徒居焉。二鶴之飛,或自東來,必有東人施其财;自西來,則施者亦自西而至。其他皆随方而應,無一不驗。”

清代康熙賜額“雲翔寺”,故又易名為雲翔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雲翔寺毀于一場大火,僅剩下寺磚塔等遺迹在此後數百年間聳立在南翔老街景區,默默守護着這個曆經滄海桑田的江南水鄉古鎮。據相關資料介紹,寺磚塔始建于五代北宋間,本屬雲翔寺古刹的一部分。關于磚塔的具體位置、造型,嘉慶鎮志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山門内有磚塔二,東西相望,大可三抱,三丈許,八角七級,房各有井一。”在文物普查中,專家們認為古塔依舊保持了江南地區典型的樓閣式磚木結構的特色。1962年9月,雙塔經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機關。

留住古鎮⑤

20世紀80年代,修繕前的南翔寺磚塔(西塔) 吳根法先生 攝

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塔的出檐已經脫落,塔刹、相輪全無蹤影,磚木風化十分嚴重。上世紀70年代,南翔鎮請來了上海市的專家,經實地考察、測繪,根據留存的構件,又發掘了地下實物、翻閱了有關資料,經過多次修改、反複研究,最終敲定出磚塔複原方案,于1986年12月竣工。當時,為了盡量儲存磚塔舊貌,塔基座落在宋代的地基上,離地面約有2米,遊人參觀需拾級而下。1987年,又對磚塔周圍的環境進行了整潔。塔前豎有石碑,刻有時年一百零七歲的蘇局仙老人手書“南翔雙塔“四個字。

2021年,寺磚塔再次因自然因素導緻塔面風化、褪色,并出現了局部缺失、破損的現象。為了更好地對南翔寺磚塔進行保護,3月初,南翔鎮開啟了搶險加強修繕工程。據此前施工方介紹,“此次修繕僅針對雙塔腰檐瓦片風化、筒瓦、鬥拱等局部破損或存在墜落隐患的問題,按照原樣進行更換或補齊,而風化程度較小的欄杆和磚塊則保持原樣。”

留住古鎮⑤

2021年,修繕後的南翔寺磚塔

澎湃新聞記者走訪南翔古鎮時,寺磚塔剛剛完成修繕。修複後的磚塔高11米,底層直徑為186厘米,在古鎮水鄉的環境中,雙塔巋然而立,沐浴在朝陽之下,越發顯得古樸玲珑,不禁讓人想起清代史學家、經學家、考據學家王鳴盛在《練川雜詠》中對南翔寺的描寫:“古柏蒼松倚夕陽,花宮突兀自蕭梁。憑留拳石經幢在,嵌向雲深舊曲房。”

南朝蕭梁古井仍在,走近原雲翔寺鐘樓遺址

讓人驚喜的是,在雙塔前方的空地上,還隐藏着兩口古井——南朝時的蕭梁古井。它們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幾乎是與雲翔寺同時誕生。蕭梁古井俗稱“八角井”,舊時古井上蓋有井亭,供寺院僧人及周邊居民飲用和洗滌。1961年,為拓寬街道和翻修房屋,古井被埋在地下。近50年後,随着南翔老街改造工程的啟動,在考古清理中,古井才得以重見天日。

留住古鎮⑤

蕭梁古井

上海南翔老街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老街辦主任張丹對澎湃新聞介紹,2008年起,南翔鎮人民政府正式啟動南翔老街改造工程。改造工程分為四期,一期(2008年)主要完成了人民街、解放街道路改造,人民街兩側立面與南華路西側立面改造,并采用分隔式共有溝槽埋設技術,将所有管線全部埋地;二期(2009年)主要完成共和街兩側立面、江南小庭院改造工程,并建立了一處休閑長廊--尚賢廊;三期(2010-2012年)建立了檀園、遊客中心、槎溪書場、南翔曆史文化陳列館以及老街公司辦公樓;四期(2012-2014年)則主要完成了泰康橋至八字橋的生産街路段立面改造,以及重新規劃設計了太平橋至古猗園路的和平街路段和走馬塘兩側,建立數家鋪房、休閑長廊及數座亭子。

留住古鎮⑤

改造前的南翔人民街舊照

“經過四期改造後基本恢複了清末民初‘銀南翔’的曆史風貌。經過多年來的規劃實踐與文化積澱,景區目前擁有的旅遊資源,除了南翔雙塔、蕭梁古井,還有雲翔寺、檀園、南翔曆史文化陳列館、南翔小籠饅頭文化體驗館、陳君起紀念館、槎溪書場、德園軒張安樸美術工作室、南翔動漫主題文創店、八字橋等。”張丹表示。

留住古鎮⑤

改造前的南翔共和街

留住古鎮⑤

改造後的南翔共和街

其中籌建于老街改造工程三期的南翔曆史文化陳列館,曆時1年半,總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展出面積約1000多平方米,設有序廳、文物勝迹、街市老店、名人望族和特産習俗五部分,展示着南翔悠久的曆史、豐富的人文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

留住古鎮⑤

南翔曆史文化陳列館

步入序廳,低頭透過腳下的玻璃,原址文物——明代鐘樓的基石盡收眼底。據上海南翔老街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從業人員鄭逸翀現場介紹,“這是2010年10月底在老街改造工地上挖掘發現的。石柱礎直徑約為87厘米,飾有精美的花紋,石柱礎内還有儲存完整的磚鋪地坪。根據文獻可以确定,陳列室的序廳就是建于明萬曆前的原雲翔寺鐘樓遺址,明清時期南翔勝迹之一的‘蕭寺鐘聲’就源于這裡。”

留住古鎮⑤

南翔曆史文化陳列館展出的雲翔寺圖

而在序廳的右側,一幅清嘉慶時期的南翔古河道地圖上,橫瀝河、上槎浦通南北,走馬塘、封家浜通東西,鎮内小河縱橫交錯,古河道地圖再現了古代南翔暢通、便捷的水上交通,進而也展現了當時發達的商業和農業。左邊的清嘉定時期的南翔鎮圖,雲翔寺位于鎮圖的中央,周邊道路四通八達、集市繁華,印證着南翔因寺成鎮的傳說。

留住古鎮⑤

南翔曆史文化陳列館展出的文物

見證甯靜與自得,從古猗園到槎溪書場

見證南翔的甯靜與自得生活的,園林與書場不可不提。

古猗園初名猗園,為明萬曆年間河南通判闵士籍所建,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設計布置,以“十畝之園,五畝之宅”的規模,内築亭、台、樓、閣,立柱、椽子、長廊都刻有千姿百态的竹景圖案。百年來,這裡經曆了十多次修繕與擴建,目前全園面積增至9萬多平方米,有逸野堂、戲鵝池、松鶴園、青清園、鴛鴦湖、南翔壁6個景區。古猗園的亭台樓閣多臨水而建,與水景配合,展現了“亭台到處皆臨水,屋宇雖多不礙山”的意境。

此外, 南翔檀園曾是明代著名文學家、“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芳的私家園林,毀于明清易代之際,當地在南翔老街三期工程中,于2011年根據李流芳所繪的園圖和文獻記錄予以重建。

留住古鎮⑤

古猗園

留住古鎮⑤

檀園門匾

說到南翔老街三期工程的另一改造項目,最受群眾歡迎的莫過于槎溪書場。這是一幢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的二層仿古建築。記者在現場發現,上午11點半左右,距離開演還有一個半小時,已有不少聽客們陸續趕來,其中以老人居多,他們熟門熟路地購票上樓,從茶桶裡取出袋泡茶,在紫砂杯裡泡上熱水,惬意地坐在仿紅木的靠椅上,等待開場。

留住古鎮⑤

槎溪書場

對于澎湃新聞記者從哪裡來的問題,一位看起來剛過耳順之年的老先生笑着回答說:“我姓甘,甘肅的甘,今年85歲了。我就住在普陀區桃浦街道,到這裡要坐幾站公共汽車,平時子女都去上班了,閑來無事就喜歡聽聽評彈,很開心很适意,如果幾天不聽,就渾身不舒服。”

留住古鎮⑤

上午十一點半左右即趕到南翔鎮槎溪書場的甘老先生

據槎溪書場負責人沈偉長介紹,書場曾是上海曲藝演出的重要場所,是不少人鐘愛的娛樂休閑之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南翔鎮上有兩家書場。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電視的普及,兩家書場相繼關閉。2011年,古鎮老街更新改造,書場被納入重塑古鎮文化的元素之一而重新開業,并以南翔鎮古名“槎溪”命名。

書場重開在當年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演出場地三面是數十扇花式木格長窗,屋頂橫梁上懸挂着精緻的宮燈,窗外便是江南古典園林檀園的水榭樓台。在古建築裡開一家現代化經營的書場,古典的環境與高雅的評彈藝術相比對,讓很多同行望塵莫及,吸引了衆多聽客前來。

留住古鎮⑤

槎溪書場二樓

“有南翔鎮給的政府補貼,5元錢就能聽書品茶,有人形容我們是‘最低的消費,高檔的享受’。聽客大多是六七十歲的老年人,最大的有九十多歲,物質貧乏的年代,評彈是他們精神世界的重要部分。現在很多人把書場當成了第二個‘家’,有人每天來聽書就像‘來上班’,‘有好書聽,麻将也不搓了,身體也健康了’。”沈偉長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槎溪書場擁有105個固定座位,疫情爆發之前,日均上座率達到126人次,最多的一天有189人。有聽客也用年代感十足的方式——送錦旗來表達對這裡的喜愛。”

随着南翔老街改造工程的一一落地,2021年,“十四五”期間,南翔老街更新改造項目也将全面發力推進。據張丹介紹,該項目計劃以tenant mix(租戶組合)的結構建構“雙核-五區塊-五街-兩河道-多點”的業态主題分布,做好曆史建築保護的同時,合理利用好雙塔廣場和檀園的“雙核”資源,布局老字号街區、國潮街區、江南市井街區、都市村落街區、藝術匠人街區“五街區”,使人民街、共和街、解放街、混堂弄、和平街“五街”彙聚餐飲美食、民俗客棧、主力店、文化民俗、零售、展覽等六大業态類型。同時,創造出不同的戶外功能場地,考慮塑造外擺街、戶外市場、現場音樂、江南市集、江南夜市等功能場地,打造亮點業态,發揮夜間經濟效應;走馬塘和橫瀝河“兩河道”作為生态水鄉不可或缺的靈動元素,将重新打造景觀帶,點亮河道兩岸,為夜間經濟發展助力;在南翔老街區域分布25個庭院及天井,為了描繪好江南特色畫卷,講述好曆史人文故事,計劃充分利用“多點”的優勢,開發江南風味館、都市村落,讓深厚的千年古鎮底蘊得以傳承和展現。此外,還将對主要入口和通道進行更新改造,建立新的零售店标牌系統,營造光影藝術效果,釋放嶄新體驗。

“南翔老街更新改造項目同樣分四期建設,預計在2025年全部完成。”張丹表示,“未來,老街公司将制定業态和形象管理機制,逐漸淘汰低端業态,把業态、液态(客流)、夜态(夜間經濟)進行整合。在保護江南文化,做好古鎮維護、老字号的傳統呈現的基礎上,通過江南文化與國際化的對話交融,在保持江南性、同根性上做出不同性。”

責任編輯:陳若茜

校對: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