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百年黨史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成功經驗

從百年黨史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成功經驗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曆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以來,就十分注重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作用,用社會科學來了解社會、改造社會、進行社會革命,把對近現代以來中國社會的認識提升到了科學的層面和全新的境界。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曆史時期,我們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推動黨和國家的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自身也是以獲得了極大發展。認真回顧和總結中國共産黨上司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成功經驗,可以獲得思想的啟迪、理論的武裝、行動的引領,對于做好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推動社科事業高品質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些成功經驗,概括起來就是“七個必須堅持”。

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以馬克思主義進入我國為起點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漸發展起來的。”回顧百年黨史,我國現代意義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主導地位,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内在規律和邏輯所決定的,是在反複比較、甚至試錯中選擇實作的。曆史一再表明,什麼時候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就會煥發生機、充滿活力、繁榮昌盛;什麼時候背離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就會遭受挫折。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正确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靈魂所在、命脈所在、優勢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就要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各領域,貫穿學科建設、課題研究、學術交流、成果評價、教材編寫、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築牢黨的意識形态堅強陣地,譜寫新時代新征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新篇章。

必須堅持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百年來,黨始終堅持以研究解決重大現實問題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在黨的引領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将自身命運與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緊密相連,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也促進了哲學社會科學繁榮昌盛。曆史和現實表明,哲學社會科學是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隻有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科學回答時代發展提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才能真正有所作為、展現價值。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将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秉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主動聚焦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主攻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入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用高品質的理論成果和務實管用的對策建議,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更多的理論供給、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援。

從百年黨史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成功經驗

必須堅持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着力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實踐中,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這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理論成果。但也應看到,目前學術界仍存在“言必稱希臘”的盲從現象,有的刻意模仿西方文風和表述方式、以西方學術标準評價中國,有的簡單套用西方理論和方法研究我國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導緻出現“削足适履”問題,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産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也制約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展。目前,随着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日益走進世界舞台的中央,“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但哲學社會科學仍相對落後于經濟社會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要解決挨罵的問題,就必須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努力争取國際話語權,避免用西方理論來解釋中國實際。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價值觀自信,博采衆長、吸收本來、借鑒外來,從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中、從吸收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中孕育出更多原創性的概念和理論,着力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讓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得到充分彰顯,成為其鮮明标志。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是培根鑄魂、凝聚民心的一項重要工作。回顧百年曆程,可以發現,為什麼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方向性、根本性、原則性問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著述、為誰立說,是為少數人服務還是為絕大多數人服務的問題。曆史充分證明,哲學社會科學為了人民、源于人民、屬于人民,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會失去血脈、根基與靈魂。今天,廣大社科工作者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加強實地調研,走進田間地頭、坐上百姓炕頭、深入群衆心頭,盡力為群衆辦實事、解難題、化疑問,把學問寫進群衆心坎裡;就必須堅持為人民做學問的理念,紮根群衆,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注重學術研究社會效果,在為人民立德立言中實作自身價值;就必須堅持運用群衆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解疑釋惑、闡明道理,努力推出更多經得起實踐、人民、曆史檢驗的研究成果。

必須堅持貫徹“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方針。堅持“雙百”方針,是對黨上司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成功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遵循哲學社會科學自身發展規律及人類思維認識規律的必然要求。經驗表明,什麼時候“雙百”方針堅持得好,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就會出現繁花似錦的生動景象;反之,則會阻礙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經驗還表明,權力和權威并不是真理的标準,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要在實踐中認識真理、捍衛真理、發展真理,就必須開展平等、健康、活潑和充分說理的學術争鳴。1978年,正是通過真理标準大讨論,才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束縛,推動了全國性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作偉大轉折提供了思想先導、做好了理論準備。奮鬥新時代、奮進新征程,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實作大發展大繁榮。我們要全面貫徹“雙百”方針,發揚學術民主,鼓勵探索創新,提倡不同觀點、不同學派進行争鳴和讨論,提倡充分說理的批評與反批評,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要正确區分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不能把一般性學術問題當成政治問題,也不能把政治問題當成一般的學術問題,真正讓正确的東西受到保護、得到呵護,讓錯誤的東西受到批判、得到抵制。

從百年黨史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成功經驗

必須堅持強化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人才支撐。創新要出成果,貴在得人。人才是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更離不開人才支撐。回顧曆史,正是因為有郭沫若、李達、艾思奇、翦伯贊、範文瀾、呂振羽、馬寅初、費孝通、錢锺書等一大批傑出人才投身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實作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蓬勃發展。目前,面對事業發展的呼喚,尤其需要優秀人才競相湧現,形成社科領域“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生動局面。要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人才培養和使用,努力讓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獲得認可和尊重。要實施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工程,加大對人才工作投入力度,建構種類齊全、結構合理、梯隊銜接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體系。要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創新人才管理服務體制機制,完善獎勵激勵制度,多為他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努力營造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施展才幹的良好環境。

必須堅持加強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上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上司一切的。堅持黨的上司,是做好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在内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實踐證明,加強和改善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上司,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隻有始終堅持黨的全面上司,才能確定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持續健康發展;而任何削弱、放棄黨的上司的做法,則會動搖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根基,造成思想混亂的局面,進而還可能引發社會動蕩。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要實作有高原又有高峰,就必須牢記“萬山磅礴必有主峰”。要堅持黨管哲學社會科學的原則不動搖,加強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全面上司,確定事業發展的上司權始終掌握在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馬克思主義的人手中,確定哲學社會科學始終沿着正确軌道前進、朝着正确的方向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訓示,深刻回答了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一步明确了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根本定位、發展目标、戰略路徑,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既深刻總結了中國共産黨百年來上司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基本經驗,又立足新時代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觀點、新論斷,是對以上“七個必須堅持”的繼承和發展。奮進新時代,充分借鑒和運用“七個必須堅持”的成功經驗,就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奮力開創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繁榮發展的新局面,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凝聚共識、彙聚力量。(作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選自《新湘評論》2021年第21期)

從百年黨史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成功經驗

點分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