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因為怕高不敢過錢塘江 蕭山男子放棄工作 整整9年沒到過杭州主城區!人為什麼會恐高?

都市快報訊 前不久,“江蘇一司機走貴州高速被吓出恐高症”的新聞沖上熱搜。59歲的貨車司機毛某,從廣東出發拉鋁材至重慶,途經貴州蓉遵高速時,他看見前方彎曲的高架橋與地面的高落差,頓感身體不适,頭暈眼花,手腳發軟,再也不敢往前開了,隻好靠邊停車報警求助,“橋梁太高了,我恐高,不敢開”。

看到這個新聞,網友們紛紛表示感同身受,說了自己的各種恐高經曆:

“我每次不得不乘坐飛機出行時,當飛機飛出跑道那一刻,心就一直懸着,同時還要安慰同樣恐高的同伴,直到安全着陸為止。”

“那年到香港海洋公園體驗‘極速之旅’,才發覺自己有恐高症。跳樓機緩慢上升,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手腳冰涼。等到達頂點後急速下降時,我感覺心髒已跑到喉嚨口,呼吸暫停,手腳發麻,懸空下墜。直覺告訴我,我命不久矣。好在體驗時間短暫,一會兒就傳回了人間,從此心裡有了磨滅不了的恐懼。”

……

人為什麼會恐高?恐高是病嗎?恐高有沒有辦法可以克服?今天都市快報邀請浙大二院精神科主任林铮、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張海生副主任醫師來說說。

貨車司機突發“恐高”

或許是急性驚恐發作

貨車司機說自己無法繼續開車是因為“恐高”,但浙大二院精神科主任林铮分析認為,根據新聞來看,司機毛某的情況不能單純歸為恐高症發作。

如果是嚴重的恐高症,是有預見性的,會有意識地事先避免開車去“高處”。即使真的恐高,也不至于在高速上開車時,突然出現這種無法開車的狀态。

“毛某當時内心的恐懼程度遠遠超過了現實的危險,其實他人在密閉的車廂,會減少恐高對心理的影響,不至于那麼恐慌。但是,他自己無法克服,把過度的恐懼釋放出來,帶來嚴重的植物神經紊亂,出現了手腳發軟、無法動彈的情況,甚至有瀕死感。是以我判斷,毛某很大程度上是急性驚恐發作,是急性焦慮發作的一種表現。”林铮主任說,“急性驚恐發作可以不需要明顯的原因或特殊情境刺激,也有人會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發作,比如司機毛某可能就是受到恐高場景的刺激。”

林铮主任說,急性驚恐在急診中會遇到多一些。“這些患者發作時,心髒狂跳、呼吸緊促,症狀看起來很重,但各項檢查的名額往往又正常,在排除心髒病和其它危及生命的疾病情況下,需要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診,通過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是可以治愈的。”

膽小就會恐高嗎?

恐高和恐高症,是不是一回事?

那麼,人為什麼會恐高?膽小就會恐高嗎?恐高和恐高症是不是一回事?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張海生副主任醫師說,恐高,更多地來自人類與生俱來的自我防禦機制,是一種本能。當人處在一定高度時,面臨可能對自己造成危險的事物,會有種本能的害怕,想要主動規避危險保護自己,進而停下腳步或後退,屬于一種保護性反射。

這裡,我們可以來看一個著名的“視崖”(視覺懸崖)實驗。實驗由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設計,目的是研究嬰兒的深度知覺發展水準。實驗裝置是一張高1.2米供嬰兒爬行的桌子,頂部有塊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用紅白相間格子布覆寫(淺灘),而另一半用同樣圖案的格子布鋪在桌下的地闆上,造成視覺上的懸崖(深淵)。

研究人員把6-14個月大的嬰兒放在“視崖”上,觀察他們是否能知覺這種懸崖并進行躲避?實驗證明,即使玻璃的另一邊有自己的母親在召喚,出生6個月左右的嬰兒也會拒絕爬向“懸崖”。也就是說,6個月左右的嬰兒就具有深度視覺,人們對高度的恐懼很可能是與生俱來的。

而膽小,和人的性格有很大關系,主要表現在社交障礙,做事情容易畏縮;臉皮薄,不敢大聲說話;遇到不熟悉的人容易羞怯等等。是以,膽小和恐高并沒有絕對聯系。

至于恐高症,張海生醫生說是一種特殊的恐懼症,常以過分地、不合理地懼怕高度或高處環境為主要表現。恐高症人群恐高往往不是因為高度問題,而是心理問題。有流調顯示,大約2%-5%的人患有恐高症,女性是男性的兩倍。

如果影響了正常生活,

經常自責且痛苦

這可能不僅僅是害怕“高”,

還是種疾病

“走玻璃棧道心驚膽戰”“不敢坐摩天輪”,很多網友留言說的這種情況到底是“恐高”還是“恐高症”?

張海生醫生說,界定恐高症,主要有三個标準。

第一,身體症狀。在高處或幻想自己處在高處時,恐高症患者就會出現心跳加快、頭暈惡心、手心出汗、雙腿發軟,甚至感覺失去平衡感等症狀。

第二,主動回避行為。對客觀事物或環境,産生與實際危險不相符的恐懼和緊張,并刻意回避。比如高層住宅的陽台,其實非常安全,恐高症患者往往不敢靠近。再比如高空玻璃棧道,50%-80%的人站在上面确實會有恐高反應,但大腦會告訴他們這是安全的,就能克服恐慌情緒。而恐高症人群,除了回避,甚至會出現“擔心控制不住自己會跳下去的沖動”的強迫意向。

第三,社會功能受損,影響正常生活。他們會對高處的日常生活場景憂心忡忡,還經常自責膽小,并且感到痛苦。

“當然,最終會根據臨床症狀來綜合判斷一個人是否真的有恐高症。”張海生醫生說。

因為怕高不敢過錢塘江

蕭山男子無奈放棄工作

整整9年沒到過杭州主城區

對于恐高症,林铮主任也特别強調了這點——明知恐懼情緒不合理、不必要,但也無法控制,以緻嚴重影響到正常生活。

“恐高因恐懼程度不同,可以看作是一個由低到高的頻譜。輕微的恐高每個人都會有,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害怕。恐高時,如果自己能把問題想明白,告訴自己其實不危險、很安全,能把注意力轉移掉就是正常的。”

“而恐高症是一種病态,患者會把恐高的感覺無限放大,甚至被恐懼淹沒,嚴重的會自我束縛,不敢坐觀光電梯,不敢開車上橋、不敢到高層商場購物,不敢和朋友去爬山等等。即便隻是想一下登高的場景,或是聽到與‘高’有關的詞語,也害怕不已,這種病态的就需要治療。”

林铮主任曾經診治過一位因為怕高而不敢開車過錢塘江的男病人。

病人姓吳,住在蕭山,工作機關在杭州。近20年前,因為沒有過江隧道,蕭山到杭州主城區的唯一路徑就是過橋。

有一天,吳先生開車過江,看到橋與江面的落差,忽然認為橋面會塌陷,自己會掉下去,産生手腳發軟、胸悶心慌等不适,到了辦公室依然驚魂不定。每開一次,情況嚴重一次,再後來,恐懼感越來越嚴重,無奈之下,隻能辭去工作。

當時,杭州的三甲醫院主要分布在杭州主城區,要他自己開車過江來看病是絕對不可能的事,也不敢坐别人的車,隻能在當地醫院尋求治療。然而幾年下來,情況并沒有好轉。

直到2013年,随着浙大二院濱江院區落成,整整9年不敢過江的吳先生趕緊上醫院挂了精神科林铮主任的專家号,想請他給自己看看。經過一系列檢查,林铮主任診斷吳先生是恐高症。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雙管齊下,吳先生的病情逐漸好轉,不再對開車過江等高處場景産生恐慌。

恐高症和哪些因素有關?

張海生醫生指出,恐懼症患者都有明确的恐懼對象,恐高症就是會對和“高”有關的東西産生持續、過度的恐懼心理。除了本能反應,和遺傳因素、天生的焦慮體質、個性基礎、心理因素,以及成長經曆中的一些事件有關。

“人腦的‘杏仁核’是産生情緒、識别情緒和調節情緒的腦組織。對恐高症患者來說,就是‘恐懼中心’。恐高症患者可能在幼年時看到有人從高處墜下,或者自己爬高時摔下,這些場景造成了大腦對‘高’有不愉快的體驗或可怕的記憶,形成了一種心理暗示。是以,當患者接觸高的物體和場景時,會立刻做出情感反應,這不需要經過大腦皮層的思考,而是大腦神經直接形成了條件反射,激發出焦慮反應。”

此外,根據中國知網收錄的美國科學家的研究,認為恐高與過高估計垂直方向的距離有關。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研究組認為,恐高的人對于垂直方向的距離明顯估計過高,與實際距離有偏差,而且距離判斷的偏差越大,恐高感就越強烈。站在30米高的樓頂,恐高的人第一反應就是判斷所在位置遠比30米高,進而對這一情形産生正常的害怕感。

恐高可以克服嗎?

可以!不要回避,逐漸适應

恐高有沒有辦法克服?恐高症要不要治?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張海生醫生給出“不回避,慢慢暴露适應”的方法。

“臨床門診中,因恐高就診的人并不多,因為避開恐懼對象,對生活的影響也比較小。如果要克服,就不要去回避恐懼對象,慢慢适應。”

“但恐高症不同,是病态,需要治療。”張海生醫生說,“治療恐懼症,臨床上用得比較多的是‘系統脫敏療法’。”

張海生醫生解釋,對恐高症患者來說,系統脫敏療法,主要是誘導患者緩慢地暴露出恐高症的焦慮、恐懼的情境,并通過心理的放松狀态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進而達到消除焦慮或恐懼的目的。這個方法是分階段的,比較緩和,讓患者對外界的高度刺激有個逐漸耐受的過程。

還有一種是滿灌療法,又稱暴露療法,就是讓患者直接進入最使他恐懼的高處環境,不進行任何放松訓練,迅速矯正患者對高度刺激的錯誤認識,達到消除焦慮和恐懼的目的。其中,又分實景暴露和想象暴露,目前國内一些醫院開展了vr聯合生物回報技術。當然,具體采用哪種方法,需要專業醫生根據實際情況制訂方案。

另外就是藥物治療,一些特殊職業的需要,比如“蜘蛛人”,本身如果恐高,那麼在上崗前服用抗焦慮的藥物有助于減輕不适症狀。待一次次适應後,因為工作的規律性和熟悉性,再上到一定高度,也就不認為是外在威脅,不會再出現不适了。

(為保護隐私,文中患者為化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