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陶希聖:妻子成就了我

作者:第一讀者
陶希聖:妻子成就了我

陶希聖

在中國現代史上,民國才子陶希聖可謂赫赫有名,曾開創了“陶希聖”時代,又因輔佐蔣介石而成為國民黨權威理論家,并赢得“蔣介石禦筆”之名。而這樣一個令世人矚目的大師級人物,他一生最感激的是妻子萬冰如。

1922年,從北京大學畢業的陶希聖接到了安徽省立法政學校的聘書,他自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回湖北鄉下接妻子。結婚四年來,因為連生兩個女兒,婆媳關系一直緊張,丈夫又長年在外,賢惠的萬冰如隻能忍氣吞聲,再加上長女因不被重視而生病夭折,萬冰如在家中的日子并不好過。這一次,陶希聖要帶她一起走,從此共擔苦樂。

有妻子,有孩子,家終于像個家,白天他去學校,她就在家裡擺弄菜圃,種些他喜歡吃的蔬菜;晚上他回來,一家人其樂融融。身處動蕩年代,懷着齊家治國大夢的陶希聖難免迷茫和彷徨,悲觀情緒常常左右着他。每當這時,樂觀豁達的萬冰如就給他做家鄉菜、唱家鄉曲,像陽光一樣驅散他心中的陰霾。

1925年,受商務印書館委托,陶希聖撰文抨擊英國巡捕在五卅慘案中的暴行。面對政府和英國的雙重壓力,陶希聖不卑不亢、誓不低頭,幾場當庭辯論更駁得法官無言以對,一夜之間,陶希聖在上海灘無人不知。名聲漸響之後,陶希聖先後受聘于北大、清華等學府任法學教授,與胡适一起主編《獨立評論》。在這些成就的背後,是賢惠的萬冰如讓他沒有後顧之憂。

北伐開始後,陶希聖受聘為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政治教官,在那裡,他見到了汪精衛,并深得其賞識。武漢失守後,面對長驅直入的日本軍隊,陶希聖不得不把妻兒送到戰火燒不到的香港,一個人留在國民政府宣傳部長的位置上,但是汪精衛的親日舉動讓看多了人世風雲、原本就悲觀的陶希聖更加迷茫。

汪精衛的賣國行徑大白于天下後,日本方面提出了《日支新關系調整要綱》。陶希聖深知自己如果在條約上簽字,勢必會成為賣國的罪人。在給妻子的信中,他的筆觸低沉哀傷:“我自投到山窮水盡的境地,又不肯作山窮水盡的想頭。譬如污泥中的一粒黃沙,自己不想做污泥,卻已是污泥中的一分子了。”萬冰如的回信隻有一句:“等我,我來。”

1939年12月,萬冰如帶着五個子女從香港抵達上海,在法租界租下一幢房子,陶希聖終于得以找借口離開汪精衛的監視,搬來與妻子同住。

作為局外人,萬冰如冷靜地分析了當下的局勢,要求陶希聖立即想辦法脫離險境:“如果你敢在和約上簽字,我就打死你。”

她的堅定,對彷徨的他來說,無疑是一針鎮靜劑。

第二天,萬冰如去拜訪汪精衛夫人陳璧君,謊稱“這次我帶着孩子來上海,就是要讓丈夫去掉後顧之憂,誓死追随汪先生”,還表達了照顧丈夫的心願。在得到陳璧君首肯之後,她立即把陶希聖送出了汪精衛的監視範圍。

在萬冰如的安排下,陶希聖與同樣一心報國的外交部次長秘密逃往香港,在郵輪上,他們起草了給香港《大公報》的公開信。

意料之中,陶希聖二人的失蹤引起了汪精衛的懷疑,滞留上海的萬冰如母子被嚴密監控。她深知汪精衛不可能讓她帶着所有孩子一道離開,于是機智地主動要求留下三個在上海讀書的孩子,自己隻帶兩個小兒子回香港,這相當于給汪精衛留下了人質。

萬冰如帶着孩子回到香港之後,陶希聖一方面加緊公開汪精衛賣國和約的詳細内容,一方面請上海抗日救亡組織營救尚在汪精衛控制之下的三個孩子。

經過周密的策劃,三個孩子終于成功上船,陶希聖立即在香港《大公報》頭版全文刊出《日支新關系調整要綱》及其附件的原文照片。第二天,重慶、昆明各地報紙紛紛轉載,一時舉國嘩然,群情激憤。這一消息如晴天霹靂,使汪精衛驚慌失措,陳璧君更氣急敗壞地承認自己栽在一個“鄉下女人”手裡。

正是這個的“鄉下女人”以旁觀者的冷靜和決然給陶希聖做了最堅實的後盾,把他從賣國賊的懸崖邊上拉了回來。在給女兒的信裡,陶希聖這樣評價萬冰如:“汝母雖未受學校教育,然決非如汝等所想象之鄉下舊式女人。蓋學識之來源在社會而不在于課本。”

之後,他在香港辦報紙、做新聞,她耕織漿補;他被批判、被打壓,她溫酒規勸:“我雖沒見識過國事,卻懂得民之根本。唯一的底線是賣國、欺民、滅祖的事,咱不能幹。”

以學術著稱的陶希聖骨子裡帶着中國傳統文人的文弱,他是個号學者,卻絕非一個高瞻遠矚的政客,但是在萬冰如的苦口婆心下,他的報紙成為“民之善言,國之警鐘”。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萬冰如規勸陶希聖帶着報紙的骨幹先行回到内地,自己則帶着孩子們随難民内遷,曆時五個多月才抵達重慶。每到一個城市,她都會寫一封信投進郵筒,有的甚至連位址都沒有,她隻願丈夫能收到。

那時,陶希聖已經找到了國民政府,并出任蔣介石侍從室上校秘書,為國民政府草拟重要文告。

亂世之中,一家人重新團圓,這讓他精神一振,報效祖國的熱情再次高漲。随後他任國民黨中宣部次長,并于1943年出版了為蔣介石代筆撰寫的《中國之命運》,不久又升為少将,成為國民政府最後的理論權威和國事權威。而他每一次講話都要稱贊自己的賢内助。

1975年,萬冰如去世。陶希聖猶如失去主心骨,之後,他辭官隐居,以著書為事,再不過問政治。

“若無紅粉多得力,哪有鳳凰枝上栖。”陶希聖用詩作這樣評價妻子。從才華橫溢的文弱書生到海内共賞的法學教授,從迷途亡命的“漢奸”到熱血豪壯的“文膽”,妻子始終陪在他的身旁。正是妻子每逢關鍵時刻的從旁提點,這才成就了陶希聖。 (來源|百家講壇 作者|劉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