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用戶端記者 唐曦
通訊員 張曉玲 陸意
走進衡陽市蒸湘區雨母山鎮臨江村,一條條平坦通暢的硬化道路、一盞盞整齊的太陽能路燈、一塊塊綠意盎然的蔬菜地,與周邊青山綠水相映成輝,呈現出一派如詩如畫的鄉村美景。
這個曾經的省級貧困村,如今已是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說起臨江村的巨變,村民們就會想起駐村扶貧隊隊長朱坤。談起朱坤,村民們總會由衷地豎起大拇指:“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幹部!”
跑得勤,問得多
2015年5月,朱坤肩負着蒸湘區委區政府傳遞的重托,帶着審計人的責任,進駐臨江村,協助臨江村完成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任務,鞏固脫貧成果,共建美好家園。
在扶貧工作第一線,他一幹就是四年。他到村任職後,為盡快理清工作思路,找準工作重點,他與駐村幫扶隊成員一起夜以繼日地對全村789戶農戶展開了為期50多天的“地毯式”入戶摸底;對186戶精準扶貧戶,他更是深入走訪,多次調研。同時,他還多次組織召開村“兩委”會議、村民小組長會議、群衆代表會議,積極聽取村組幹部和群衆的意見,對臨江村的組織建設情況、基礎設施現狀、公共服務及産業發展能力進行了重點梳理,全面、詳實地掌握了村情及貧困戶的第一手資料。
臨江村駐村扶貧隊員們常調侃他:“走訪過程中,就數他的問題最多!不管是家長裡短還是瑣碎小事,他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
“百姓的小事,就是我們扶貧工作的大事。”在朱坤看來,“細與實、勤和謹”就是做事的原則和工作抓手。在走訪過程中,他總是随身攜着工作日志做好詳細記錄,對于自己能力範圍之内能夠解決的問題及時向農戶做出解答;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及時向區委區政府上司進行彙報,也與村“兩委”研究制定解決方案後以最快的速度為農戶解決。
有一次,朱坤上門看望身患絕症的貧困戶謝培春時,看到他躺在床上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樣子,不禁眼眶濕潤,當即從口袋裡掏出1000元錢塞到謝培春女兒手中,并叮囑:“給你母親買點她最愛吃的東西!”
貧困戶王祖元有一個收養的小孩,叫王偉,今年12歲,沒上戶口,馬上要上國中了,王祖元夫婦心急如焚,束手無策。朱坤同志得知後,一是向區長反映該情況,得到上司的支援;二是多次往返公安、民政、報社等部門,最終解決了貧困戶王祖元家裡十年來未解決的難題。事後,派出所民警對王祖元的妻子說:“你家王偉的戶口問題得以解決,還是托了扶貧工作隊同志的福!”他的這種積極認真,把貧困戶當做自己親人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一緻好評。
走得多了,問得勤了,每次他到農戶家中去,大家都像見到親人一樣親切。大家都說:“不論大事小事,隻要我們向朱隊長反映,都會為我們盡快解決或出謀劃策。”
<b>學得透、用得活</b>
為更準确把握扶貧政策,朱坤不僅自己帶頭認真學習中央和省市區各級精準扶貧檔案,撰寫學習筆記,還經常組織駐村工作隊隊員和村“兩委”幹部集中學習,吃透政策。
在認真學習扶貧相關檔案精神和制定的“2014—2016年三年幫扶計劃”的基礎上,結合臨江村發展現狀,與村幹部共同研究理清發展思路,确定發展重點,對186戶貧困戶逐一制定了幫扶措施,為實作精準脫貧奠定堅實基礎。
學得透,還要用得活。為解決貧困戶産業發展的資金問題,他積極推行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帶動模式,先後為符合條件的8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申報了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并多次到戶宣講政策,引導農民利用貸款發展種、養産業。在他的動員引導下,70戶發展能力較弱的貧困戶通過精準扶貧貸款向企業、合作社入股的方式,每年獲得1600元至2400元的分紅收入,既確定了資金安全,同時也提高了使用效益。同時,他還針對以往聯點幫扶部門各自為陣、撒胡椒面的問題,組織8個後盾機關召開扶貧工作推進會,整合資金42萬元,發揮整體效益,更加有針對性地用于扶貧工作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針對部分結對幫扶幹部對扶貧政策知曉度不高、幫扶方法簡單的情況,他就利用區委主要上司排程臨江村扶貧工作的機會,建議在《蒸湘手機報》開設“精準扶貧”專欄,宣講扶貧知識,報道扶貧動态,其意見當場得到采納。第二天,《蒸湘手機報》就增加了“精準扶貧”專欄,讓全區所有幹部都能及時掌握扶貧政策和動态,并運用到幫扶工作中。大大地提高了扶貧工作效率。
<b>幫得實、扶得穩</b>
“輸血的同時重在造血”,朱坤始終堅持,扶貧工作一定要從激發貧困戶脫貧決心和信心入手,挖掘和培養他們的穩定脫貧能力,確定其脫貧不返貧。
貧困戶王某祥曾因年少犯錯而被勞改,其間妻子與他離婚,釋放返鄉時家裡的舊房倒塌,年輕的兒子寄宿在親戚家,他自己又自卑,自身發展動力不足,是需要重點幫扶的對象。朱坤首先幫助其申請危房改造,以解決“住”的問題,然後又聯系某烹饪學校幫助其兒子去學手藝,最後,鼓勵并資助王某祥發展桃樹産業,今年桃樹林碩果累累。如今,王某祥家的日子好起來,人也自信不少。
産業扶持要因地制宜。臨江村新屋組的李慶群也是村裡的貧困戶之一,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朱坤根據李慶群家周邊多水塘、适合從事水産養殖的情況,幫助其修通入戶公路,并鼓勵資助發展鳜魚、草魚、雄魚等水産養殖。如今,李慶群家的魚塘年收入可達20萬元,還帶動不少周邊群衆脫貧。
針對臨江村的區位優勢及現有荒山、空地2000餘畝的資源,朱坤又想着給村裡打造一張“新名片”——“桃花村”。在他的帶領下,村裡以發展桃樹為中心,以增加果農收入為目的,依托休閑旅遊大力發展“桃花系列”扶貧産業,這樣既可盡快改善生産、生活條件,又可填補臨江村無主導産業的空白。朱坤介紹,計劃用3年時間,把臨江村打造成雨母山風景區的“世外桃源”——衡陽市首家“一村一品”專業桃花村。屆時,遊客們來此,三可月賞花,八月可品桃。
2015年底,臨江村個人所得達到6350元,2016年再次大幅度增加,個人所得達到了7870元,全村成功實作了脫貧摘帽。2017年臨江村按照“四跟四走”産業扶貧發展模式,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行能人帶動項目引領,通過發展蔬菜、水果種植、水産、黑山羊養殖、鄉村旅遊、電商扶貧等多種模式在家門口創業緻富,發展特色産業實作穩定增收,臨江村個人所得達到了10120元。
如今的臨江村,環境優美,民風淳樸,基礎設施完善,31個村民小組已實作道路全部硬化,通上了動力電,全村群衆都住上了安全房,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義務教育鞏固率實作100%,通信普及率達到100%,廣播電視戶戶通普及率100%,貧困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率100%,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村級活動場所、文化活動室、衛生室等村民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健全,全村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責編:王梅]
[來源:新湖南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