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德華的葫蘆會“說話”——記殘障人士藝術家李德華和他的助殘扶貧“寶葫蘆”

作者:春河月亮

新華社貴陽5月17日電題:李德華的葫蘆會“說話”——記殘障人士藝術家李德華和他的助殘扶貧“寶葫蘆”

新華社記者駱飛

李德華的葫蘆會“說話”,不少人談到這位殘障人士藝術家時,總忍不住誇贊。

在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岔白社群一棟民房裡“裝着”李德華的“葫蘆烙畫”工藝品生産基地。展示區的陳列架上擺放着大小不一的葫蘆,最小的僅有拇指般大小。

隻見弧形的葫蘆壁上,“繪畫”出花鳥魚蟲、人物肖像、山川河流等各種圖案,線條精細、明暗得當,栩栩如生。

一旁的創作區域,近30人正以電烙鐵為“畫筆”,以葫蘆壁為“紙”,依循着事先在葫蘆表面勾畫的墨線“作畫”,讓原本無生命的幹葫蘆又“活”起來了。他們大多數是殘障人士。

看着跟自己學習的殘障人士朋友進步很大,一旁的李德華倍感欣慰。“從2017年建立這個葫蘆工藝品生産基地至今,我教育訓練了上百人次殘障人士,其中21人固定成為基地員工。”李德華說,自己多年的心願就是想幫助更多殘障人士就業,實作他們的人生價值。

今年45歲的李德華幼年因傷緻殘,一路成長讓他感觸頗深。“因腿腳不友善,以前讀書找工作吃了不少苦,特别了解殘障人士生活的艱辛。”李德華說,有一技之長不僅讓殘障人士朋友能自己賺錢養活自己,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對生活充滿信心。

雖然行走不便,但李德華始終為了夢想“奔跑”。1991年,一向對美術感興趣的他考上了貴州省藝術專科學校,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拓展技能。如今他在貴陽開辦起廣告公司,也成為貴州民間工藝美術圈知名的“藝術家”。

對于李德華而言,多年經營廣告公司足以讓他過着豐衣足食的生活,但他不滿足。10多年來,幫助更多殘障人士就業的心願始終紮根于内心。

2017年,李德華回到黔西老家,将老房子改造後打造成為“葫蘆烙畫”工藝品生産基地。他在當地還承包200畝土地栽種葫蘆,逐漸形成了集葫蘆栽種、采收、精加工等為一體的“葫蘆烙畫”工藝品加工生産線。目前,該基地已投資近400萬元。

“來學習的很多殘障人士家裡都比較貧困,學曆也比較低,也沒技能,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較匮乏。”李德華說,教他們手藝,既要有耐心,更要有愛心,讓他們重拾生活的信心。

今年30多歲的楊加雲是黔西縣錦繡花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一名貧困殘障人士。從去年7月份學習“葫蘆烙畫”以來改變很大。“他因腿殘疾多年閑在家裡,性格比較散漫、孤僻。”李德華說,通過學習教育訓練,整個人氣質變化比較大,自主學習的動力比較足,也開朗很多。

目前,在李德華基地工作的多數殘障人士平均每個月都有3000多元收入。多年經營,李德華的“葫蘆烙畫”不僅在國内旅遊市場擁有固定的銷售管道,還遠銷東南亞地區、加拿大等。他有的作品還能賣到10多萬元,是不少人眼中的“寶葫蘆”。

在李德華看來,“葫蘆烙畫”是一門手工藝技術,也是一個錘煉“心性”的過程。葫蘆大小不等,葫蘆壁厚薄不一,在弧形的表面“作畫”全靠調節電烙鐵溫度高低“勾勒”線條,稍有不慎就會燙糊,要耐心細緻,才能把握好畫面的明暗。

“自己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援,包括基地、裝置等建設都得到了縣殘聯等幫扶。”李德華說,現在條件好,也要為更多殘障人士服務,幫助他們。接下來,他計劃不斷完善基地建設,為居住偏遠的殘障人士在基地提供住宿,争取将基地員工增加到100人左右。(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