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有“港味兒”的陳可辛

迄今為止,《甜蜜蜜》仍是陳可辛拍過的所有作品中分數最高的。

而這部電影的結尾,也預示了陳可辛的未來,或者說透露出陳可辛的心境——在他的概念裡,内地才是最具有發展潛力的地方。

沒有“港味兒”的陳可辛

96年《甜蜜蜜》上映後不久,他就被邀請到好萊塢拍電影。

誰邀請的呢?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邀請的原因呢?大導演的愛妻凱特·卡普肖看過《甜蜜蜜》後表示很欣賞陳可辛。

沒有“港味兒”的陳可辛

最後陳可辛也真的為她量身拍了一部電影《情書》。

跑個題:這部電影看過的人很少,但影片品質和觀感絕對高于豆瓣評分。

沒有“港味兒”的陳可辛

言歸正傳,拍完這部電影後,陳可辛便回了國。他就像《甜蜜蜜》中的黎明、張曼玉一樣,最終找到了一方真正屬于自己的舞台。

或者說,當黎明和張曼玉從那列綠皮火車上下來的那一刻,一個屬于陳可辛的時代也悄然拉開帷幕。

想要看懂一個導演拍的故事,一定要串聯起他過往的所有作品,同時也要關注每一部作品中的細節。(此理論不适合當今很多頂着“導演”二字的天才們)

《甜蜜蜜》之于陳可辛,就是一部台前幕後都有故事和征兆的人。

不同于很多土生土長的香港導演,陳可辛并沒有選擇麻油地、重慶大廈等标志性老港建築去開啟故事,而《甜蜜蜜》中黎小軍和李翹第一次見面的地方,在麥當勞。(據說就連這場麥當勞的戲份,都是陳可辛借肯德基的店面拍的)

沒有“港味兒”的陳可辛

陳可辛本人的經曆就頗為“漂泊”,他電影中的疏離感和對“融入”的渴望,也十分明顯。

相對于地域特征,陳可辛的電影從一開始就注定會偏向個人風格。

說得這麼熱鬧,可陳可辛真正北上的時間,還要從2005年也就是《如果·愛》那會兒開始算起。

從那之後,陳可辛導演的以《門徒》《投名狀》《武俠》為主的作品,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以武會友,重構江湖。

等到《中國合夥人》和《親愛的》問世,陳可辛身上的“港味兒”也基本不見蹤影。

再見到陳可辛以導演身份出現,就是講述中國女排往事和女排精神的《奪冠》,以及即将上映的改寫亞洲網球曆史的李娜的個人傳記《獨自·上場》。

沒有“港味兒”的陳可辛

從上述作品不難看出,對于陳可辛而言,北上的“水土不服”似乎從未出現過。

跟那些帶着濃厚港味兒和香港情節進軍内地市場的導演們不同,陳可辛好像一直知道當下的内地市場最需要什麼。

而對于他本人來說,做制片人的電影作品數量>做導演的電影作品數量,這一點足以說明:在陳可辛身上,商業性和藝術性是可以共生共存的。

他在采訪中曾說過,在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中,想要票房就必須迎合小鎮青年。

不得不說,陳可辛真的很清醒。

沒有“港味兒”的陳可辛

其實說回《甜蜜蜜》,這部電影從情節也好台詞也罷,大量充斥着“宿命感”的地方都足夠狗血。但恰恰是陳可辛的這份清醒和自持,以及那種目的明确的不矯情,拯救了這部電影。(演員的顔值和演技也功不可沒)

隻希望,陳可辛的這份清醒,能被越來越多“目标明确”的電影人看見、學習。或許隻有那樣,電影市場才有可能迎來一個新的紀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