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皮繩上的魂》能否複制《岡仁波齊》的成功

眼下《戰狼2》正以迅猛之勢沖擊着國産電影的票房高峰,而另一個在國産電影市場上不容忽視的“現象級”電影當屬《岡仁波齊》。

雖然後者目前尚未突破億元大關,但9900多萬元的票房,對于一部藏族題材的紀錄片樣式電影來說堪稱“票房奇迹”。

《岡仁波齊》的票房甚至超越了之前因為方勵驚天一跪造就了社交網絡上超高讨論熱度的《百鳥朝鳳》。

《皮繩上的魂》能否複制《岡仁波齊》的成功

《皮繩上的魂》劇照。影片原定8月4日公映,現在調至8月18日。

得益于《岡仁波齊》的成功,張楊導演另一部在同一時期、同一地區拍攝完成的《皮繩上的魂》将于8月4日全國點映,8月18日正式上映。

如果說《岡仁波齊》是一段空靈博愛、化繁為簡的心靈朝聖之路,那麼《皮繩上的魂》則會是它的絕對反面——一部充滿西部色彩的魔幻現實主義大片。

張楊說,“拍電影就像一場修行,而我想嘗試同時用兩種迥異的方式創作,它們應該是電影的兩個極端,而我,正希望在這兩極之間探索。”

7月31日,《皮繩上的魂》在上海舉辦了點映。本片導演張楊、演員索朗尼瑪、投資人路偉出席了映後交流活動,出版人路金波也來到現場,和主創進行深度互動。

《皮繩上的魂》能否複制《岡仁波齊》的成功

上海站路演現場,左起:演員索朗尼瑪、導演張楊和出版人路金波。

用西藏魔幻現實主義題材“找自己”

《皮繩上的魂》改編自藏族作家紮西達娃的兩部短篇小說《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影片頗具魔幻現實主義色彩,講述一個背負原罪與世仇,死而複生的獵人經活佛點撥,一路降服心魔,最終将聖物天珠護送進入蓮花生大師掌紋地的故事。

多線叙事的懸疑故事和若隐若現的情節,虛虛實實的輪回辯證,對于觀衆來說着實有些“燒腦“。張楊導演說:“紮西達娃老師當年寫小說的時候根本沒有想過主題的事,就是突然對這個内容有了想法,馬上就動筆。電影差不多也是這樣的,創作的時候有很多東西自然生長出來。這是由兩個小說改編的,但和兩個小說都不一樣,産生了一些屬于電影的、有特殊意義的東西。”

《皮繩上的魂》大部分取景自藏地無人區:森林、草原、沙漠、沼澤、皚皚白雪、鮮紅的丹霞地貌、一望無際的神山聖湖和傳說中“連花生大師”的掌紋地……加之刀的冷、血的熱、生死的拷問、愛恨的糾纏,神秘華美的異域風情和演員飽滿性感的表演使它兼具“西部公路”與“魔幻現實主義”氣質,曾獲得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的《皮繩上的魂》在畫面上的确充滿了巧思。

《皮繩上的魂》能否複制《岡仁波齊》的成功

張楊導演介紹:“《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拍攝《岡仁波齊》走朝聖路的8個月,其實是在為《皮繩上的魂》做了很多準備。攝影師對場景的選擇和拍攝創作的方法都有了心得。”

《皮繩》的畫幅比例是2.35:1,《岡仁波齊》是1.85:1。“《岡仁波齊》我們希望盡量做出紀實質樸感,《皮繩》就盡量讓色彩飽和,魔幻性的華麗景色也變成了電影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

有觀衆把張楊同時拍攝兩部電影的方法,和當年王家衛同一時期拍攝《東邪西毒》與《東成西就》的做法進行了對比,并問到導演信仰的問題。

張楊回應道:“我沒有具體的宗教信仰,但沒有宗教信仰不一定是沒有信仰,我覺得信仰是更寬泛的。從我自己來說,那個東西是什麼?非常虛,我自己也不知道在哪裡。我一直在尋找,也許這輩子不一定可以找清楚。我很難有一個時刻說頓悟了,我覺得很難,可能一輩子就在尋找的路上。”

《皮繩上的魂》能否複制《岡仁波齊》的成功

電影中有一個作家的角色,張楊表示自己其實就是那個作家,“他一直在這個過程中,尋找他小說當中的人物,其實是在找自己。塔貝是他的另一個自我、投射。包括過程當中,他在真實、虛構之間,一會兒‘進去’,一會兒‘出來’的狀态。我拍電影的時候和這個作家比較像,一直希望用電影做關于真實和虛構的嘗試。”

這樣時空與叙事交錯的結構設定,張楊磨了很多年, “2007年劇本就寫完了,就是這樣的結構。包括以前的一些片子《昨天》、《愛情麻辣燙》,都希望在電影叙事上有些不一樣的東西。這樣講故事讓我覺得非常過瘾舒服,《皮繩》你必須看到最後一分鐘,你才能整個把電影所有的東西全部讀懂、讀透。很多電影看到這裡,觀衆就能想象到後面的情節,但看《皮繩》不會這樣,會打破這種正常。這本身是一個看故事非常有意思的方式。”

《皮繩上的魂》能否複制《岡仁波齊》的成功

《岡仁波齊》的票房成功是個例?

張楊曾坦言自己一度迷失在電影工業和商業化的浪潮中,《落葉歸根》、《飛越老人院》等電影他極力想要平衡商業訴求和個人表達之間的關系,但結果也不盡如人意。于是後來他想清楚了,幹脆隻遵循自己的内心,拍起了起初毫無任何商業野心的藏族題材文藝片。“無心插柳柳成蔭”,《岡仁波齊》給了張楊和出品方意想不到的驚喜。

作為出品方代表,投資人路偉在映後見面會上分享了投資藝術電影的一些心得。“《岡仁波齊》過了1000萬(票房)的時候,一位導演發了一個朋友圈,說《岡仁波齊》的1000萬,可能比某些商業電影的20億還重要。另外一位導演說,每個導演心中都住着一部藝術片。投資者也是,當一個影片可以賺錢,投資人肯定會進來。”

路偉現場透露,《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兩部電影總共投資3000萬元,“我當時就覺得路上撿到一塊金子。之後我很好奇,就問張楊導演,這樣的片子一般意義上來講6000到7000萬來說拍下來很正常。《皮繩上的魂》這個片子,西藏8個地方,輾轉2000多公裡,後來他說真實核下來,才花了1800萬。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岡仁波齊》是1200萬,票房快到1億了。”

《皮繩上的魂》能否複制《岡仁波齊》的成功

不過張楊自己似乎對《皮繩上的魂》的票房并沒有特别樂觀,“我覺得現在的觀衆水準特别高。但是像《岡仁波齊》,這是一個個案、特例。從我自己真正的感覺來說,中國的藝術片,也許票房就三四千萬的規模。《岡仁波齊》,打開了另外很多領域觀衆群。”

張楊眼下希望能夠保持自我自由的創作狀态,“我下面拍的兩個電影,成本比這兩部電影還低,通過控制成本導演獲得創作上的自由。就是投資人不要幹涉我,不要用市場的概念,用特别的方式要求怎樣的一個電影。而是尊重導演,尊敬自己的創作。反過來,一個導演可以特别放松的進行創作時,我覺得都在醞釀特别好的東西。因為我現在的概念,就是把時間拉得特别長,慢慢沉到這樣的生活裡面,慢慢從中發現、拍攝。團隊也變得特别小,是一個特别自由的創作概念,比以前在大規模的劇組放松多了,人的創作心态、過程,都會非常放松。”

拍攝《岡仁波齊》給張楊更大的自信和底氣,去做更有獨特性的作品,“我自己希望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越是藝術片這樣的概念,越需要獨特性,導演和導演完全不一樣。商業片,某種意義上來說,需要一些同質化的東西,需要符合大衆審美和内心基礎原則的東西。但是藝術片,就是要徹底打開你的心路、頭腦,每個東西要特别不一樣的時候才有它的生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