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家:男人對于音樂的喜好,暴露了他的出軌幾率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音樂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着意義非凡的角色,我們創造音樂、了解音樂、感動音樂,每一個旋律裡都能窺見人性的蛛絲馬迹。

心理學家:男人對于音樂的喜好,暴露了他的出軌幾率

一個人喜歡什麼樣的音樂,他大抵就是什麼樣的人。

喜歡爵士音樂的女人,必将風情萬種;喜歡古典音樂的男人注定嚴肅、謹慎。擁有超凡成就或者魅力的人,都懂得用音樂陶冶自己。在兩性的較量中,有音樂閑相關标簽的男性更受女性歡迎,那些偶像劇裡出現的抱着吉他的白襯衫男孩就例子。

關于人和音樂的關系,有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發現,即女性可以通過觀察男性的音樂品味,而判斷男性是否花心。且這不是毫無邏輯的猜測,而是有具體的實驗研究證明。

日本長崎大學以76名男女為對象做了一項心理學實驗,他們将音樂分為5大類,放給實驗者聽,并同時檢測他們的睾酮值。檢測的結果是,睾酮值越高的男性越不喜歡古典音樂。而女性來說喜歡的音樂類型不受睾酮值的影響。

心理學家:男人對于音樂的喜好,暴露了他的出軌幾率

睾酮是人體最重要的激素之一,尤其對男性的性功能和生精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睾酮值高的男性攻擊性、掠奪性更強,同時這也意味着他們會對自己的性渴望不加掩飾,出軌的可能性更高,

而研究表明這些高睾酮值的男性都不喜歡古典音樂,因為古典音樂旋律、節奏分布規整,且第一次刺激性不強,這對于喜歡挑戰追求冒險的高睾酮值男性來說太無趣。而年老男性的群體中,我們發現喜歡古典音樂的人不在少數。

心理學家:男人對于音樂的喜好,暴露了他的出軌幾率

這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男性喜歡像古典樂、鋼琴曲、民謠等,規律性強、第一刺激性較弱的音樂類型,那麼他的睾酮值則相對較低,在兩性交往中更加專一。而喜歡節奏、旋律激烈,能瞬間激起情緒興奮音樂類型的男性,則睾酮值較高,且在兩性交往中對感情的忠誠度較低。

不過古人雲: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所有的結論都是相對的,此結論也一樣,并不絕對。

這隻是在相對層面裡的分析,一個男性易不易出軌,還要結合多方位現實來評判,而不僅僅隻是在喜歡音樂上面的喜好。人類是一種易受教化,且極其懂得權衡利弊的物種,這一特征在男性身上尤為顯著,所有專不專一還要看利弊得失。

心理學家:男人對于音樂的喜好,暴露了他的出軌幾率

但的确音樂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音樂具有無與倫比的開拓性、創新性、對人本身有着特别強的陶冶作用。一個生命中有音樂相伴的人,他會更大的視野、更懂得人生的七情六欲,進而更懂人生。

對音樂的了解論述,既是知識的、經驗的和感情的,也是認知的、理性的和思辨的。通過探讨音樂與人的聯系,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每一個人,了解他人,正視人性裡各種各樣細碎的問題。

曾有心理學家以3個不同交響樂團的208名成員進行研究與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平時以演奏古典樂曲為主的樂隊成員,性情皆比較平和,待人接物溫文爾雅,生活中較少有情緒的大起大落。

心理學家:男人對于音樂的喜好,暴露了他的出軌幾率

而以演奏現代樂曲為主的成員,有七成以上的成員患有神經過敏症,六成以上的成員情緒易被激怒,兩成以上的人經常性的情緒低落,以及常常伴随着其他相關負面影響。是以音樂會影響人的性格,或者說一個人是什麼樣的性格就會喜歡什麼樣的音樂,且性格不斷地被這種音樂深化。

音樂和性格的影響是雙向的,就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決定了人的特質,而人亦會改造環境。正如《道德經》中所言:“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随。”音樂和人的性格亦互相映照。

20世紀初,德國著名的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赫姆霍茲,也曾對聲音對聽覺器官和聽神經的作用進行過深入而詳盡的探讨。他們發現音樂的生理作用首先是通過音響對人的聽覺器官和聽神經作用開始,進而影響到全身的肌肉、血脈以及其他器官的活動。

心理學家:男人對于音樂的喜好,暴露了他的出軌幾率

基于此,“音樂治療”在精神類疾病的領域内誕生了。以上種種研究和分析,統統都是在證明一個問題:音樂和人的性格息息相關 。

擁有音樂着實是上天的恩賜,音樂不僅是一種娛樂消遣,對于很多人來說更是一種精神寄托。其實音樂本身就是某種人生狀态的寫實,作曲者在最初創作的時候就帶有極強的主觀性,在曲子中表達的也是極具個人特質的情感。

我們為什麼會被一首歌一部電影打動,表面看似乎是因為所闡述的那個意境或故事感人至深。但實際上是因為我們在那些曲折的韻律裡找到了我們自己,作曲者要表達的某些情感和我們自己的人生經曆産生了高度重合,我們内心深處的某些情緒被喚醒了。這再次佐證了什麼樣的人喜歡什麼樣的音樂,該類型的音樂反過來固化人的性格。

心理學家:男人對于音樂的喜好,暴露了他的出軌幾率

音樂對人的影響曆史悠久。《禮記》中就有強調,樂,之于人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腹耳目欲,更多的是通過音樂之美教化人們培養出正确的善念,傳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樂的根本目的在于和,促使人養成和的性情,使整個人類社會擁有和的性情,和的氛圍,進而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

是以我們也可以逆向了解一下,音樂是人生品質的催化劑,如果可以盡可能的學習一種音樂,或者音樂類型,實作沒有條件的學習鑒賞一類音樂,對人生也會産生意想不到的改變。

古希臘第一個通過韻律和曲調建立音樂教育的人,認為人的實際追求,是通過感官的反複灌輸而形成的。也就是說長期在優美音樂的熏陶下,可以塑造出高尚的人格。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鹿羽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wilkins, r. and gareis, e. (2006). emotion expression and the locution “i love you”: a cross-cultur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0(1), pp.51-75.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