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摩托羅拉迎來了自己87歲生日,雖然它已經被聯想收購,但摩托羅拉曾是全球領先的通信和電子公司的身份不變,再次追賀一句:生日快樂。

1895年6月29日出生的保羅·高爾文(paul v. galvin)在他18歲時就考上了大學,但是因為家境不好,讀到大二就退學了。這時正值1914年一戰爆發,高爾文加入軍隊,3年之後光榮退役。
1921年,高爾文的朋友斯圖爾特向他提議在馬什菲爾德市辦一個蓄電池廠。高爾文認為無線電領域今後将大有作為,于是便答應了。1921年7月15日,斯圖爾特電池公司成立了。在兩個人的努力下,公司一度成為當地最大的工廠。但好景不長,經濟忽然變成不再景氣,公司很快陷入困境,最終無法挽救頹勢。
懷揣從父親那裡借來的40美元,高爾文來到了芝加哥,在親戚開的公司裡上班。這時,斯圖爾特又找到了他,并強烈提議在芝加哥重組公司,心懷希望的高爾文決定再次合作。
當 時無線電行情看漲,但與此相關的幹電池卻笨拙烏黑,而且性能很差,幹電池用不了多久就得更換。高爾文開發出一種叫“b-整流器”的産品,用以取代原有的幹 電池。最初新産品銷路很好,但正因為是新的産品,使用沒多久就出現很多故障。為此,美國行政局查封了公司,他和斯圖爾特第二次創業又失敗了。
高爾文并沒有否認整流器的市場價值,他堅信該産品在經過改進之後一定會重新暢銷起來。為此,他來到了拍賣場(美國行政局在查封後對公司進行了拍賣),用750美元的高價把自己的産品又買了下來,并決定開始第三次創業。
1928年9月25日,保羅在芝加哥創立了摩托羅拉公司的前身:高爾文制造公司。
在成立之初,他僅有565美元和5名員工,第一個星期的工資總額僅為63美元。最初的高爾文制造公司是電子器件生産商,該公司的第一個産品是一款家用電池消除器。
在上世紀20年代,汽車的風靡,收音機作為能與汽車相輔相成的産品一度被人看好。但是,當時的收音機産品不僅價格高昂,安裝過程也很複雜,而且音質不佳,最重讓人頭疼的是,如果司機要收聽廣播,就必須把引擎停下來。是以直到1930年,很多人還是拒絕在車上安裝收音機。高爾文要求員工們設計出一個價格低廉、可以安裝在大多數汽車裡的簡易車用收音機,他自己也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這個産品上。
這期間,美國經曆了曆史上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高爾文的公司也差點再次倒閉。不僅如此,在那段歲月裡,高爾文還相繼失去了父親、母親。但是高爾文和公司的員工還是在1930年6月生産出第一台樣機。
為了強調這是一台“行動中的收音機”,高爾文将産品取名為“摩托羅拉”——“摩托”是汽車引擎,“羅拉”則是形容收音機裡傳送出來的歡快悅耳的聲音。第一代商用車用收音機就這樣誕生了。
1936年,戰争的烏雲再次籠罩世界。一家報紙的編輯告訴高爾文,由于缺少無線電通訊裝置,軍隊的行動受到了很大的阻礙。于是高爾文決定進入軍用無線電市場。
樣機很快就被生産出來,它能夠保證大約1英裡的通話品質,為美軍的作戰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接着,他們又為美國陸軍通訊部研制了fm便攜式無線電電話收發機,在戰争期間共生産了5萬台。參與開發的主力科研人員諾布爾為此被陸軍授予“功勳獎章”,後來他成為摩托羅拉的科研主管。
戰 争總會結束的,高爾文認為不能僅依靠軍事過活,他依舊對民間工業及消費産品有着渴望。1946年,高爾文撥出10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指定240多位工程 師專門研發新産品。在1947年,高爾文制造公司正式将“摩托羅拉”注冊成商标,高爾文亦将公司改名為“摩托羅拉公司”。
摩托羅拉公司在1955年更新的品牌辨別,就是大家今天所熟悉的英文字母m的變體。盡管如今,曾經的“貴族”已走向沒落,但誰也無法否認摩托羅拉的曆史依舊充滿光輝,并值得任何一個人去了解和體會。
hello moto & happy birth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