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牛年裡的牛勁頭!中國美術館2021新年大展喜迎瑞牛

中國美術館一年一度的春節特展,如約與京城内外藝術愛好者晤面。“美在耕耘——中國美術館2021新年大展喜迎瑞牛”,以牛的形象為主體,展出中國美術館收藏的脍炙人口的名家名作(包括少量外國美術作品)及部分邀約作品近600件。

牛年裡的牛勁頭!中國美術館2021新年大展喜迎瑞牛

潘鶴《開荒牛——獻給深圳特區》

展覽結合生肖牛年的概念,為耕耘者譜寫了牛年春天一曲激情澎湃的旋律——中西繪畫共同出現在展廳之中,古代與現當代作品彙聚一堂,從繪畫到雕塑,再到精美的工藝美術作品,從館内樓上樓下到館外院落之中,把整座美術館完整串接起來,成為一座美的大花園。

牛年裡的牛勁頭!中國美術館2021新年大展喜迎瑞牛

董希文《千年土地翻了身》

牛年裡的牛勁頭!中國美術館2021新年大展喜迎瑞牛

朱乃正《春華秋實》

牛年裡的牛勁頭

牛的形象在展廳裡随處可見。

這其中既有館藏齊白石、李可染、董希文以“牛”為題材的經典名畫,也有劉開渠、王合内、熊秉明等雕塑名家以“牛”為内容的作品,還有剪紙、年畫、春聯等人們喜聞樂見的展現生活樂趣與時代特色的嶄新創作。

已故雕塑家潘鶴的《開荒牛》尤為搶眼。早已成為深圳象征與圖騰的這件作品,背後藏着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起初深圳市委大院内拟建一座大鵬展翅的雕塑,潘鶴認為不妥,理由是若幹年後,一定會高樓林立,屆時大鵬就被“困在籠裡”飛不起來。後來他提議,百廢待興的特區需要加緊開荒建設,他們這代人注定要“當牛當馬”,為下一代開拓明天,甘做開荒牛。

潘鶴一生崇敬魯迅,他由其筆下的“孺子牛”聯想到拓荒牛。無獨有偶,漂泊海外、心系故土的熊秉明也鐘情于這一形象。他于1969年鑄造的《孺子牛》,在中國美術館館長、雕塑家吳為山看來,既具有西方雕塑與詩學理論的影子,更受到中國古代凝定、尊嚴而又生意盎然的雕塑影響,具有凜然不可侵犯的、不可摧毀的、永在的理由和硬度。熊秉明自己也說,這件作品表現了最艱難狀态下欲奮起的那一刹那。

相比使命在肩的開荒牛、孺子牛,桑榆之年迎來和平的老畫家齊白石作于1952年的《紅衣牛背雨絲絲》就要輕快許多。這幅送給老舍夫婦的畫中:一個梳着朝天辮的牧童,躺騎在牛背上,仰面朝上,手中牽着一根極細的線,右上角飄升的風筝把孩子與天空連接配接了起來。壯碩的水牛默默前行,細雨蒙蒙,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創作了劃時代巨作《開國大典》的董希文多次到西藏采風。《千年土地翻了身》是他1963年第三次去西藏時的作品。畫家立意表現西藏解放、農奴制廢除後當地人民的新生活。作品以碧藍的天空和高聳的雪山為遠景,以烏金一樣的泥土為近景,用質樸的筆觸,描繪了藏族婦女驅動牦牛開墾高原沃土的英姿。正如畫家自己袒露:“被犁頭鏟起的新土,閃閃發光,熟褐色的濕土、可可色的幹土需經形象加工,使它們散發出難以形容的芳香。”

同樣以雪域高原為創作母題,朱乃正于1972年創作的水粉畫《新曼巴》刻畫了解放軍醫護人員迎風冒雪前往救治藏民的形象。周圍一片白茫茫,空氣稀薄,雲氣升騰,朝陽映襯着前來接應的藏族姐弟的笑臉。牦牛鼻孔呼出的氣息彌散在晨光之中,新生的希望充溢在三個青年的心中。

牛年裡的牛勁頭!中國美術館2021新年大展喜迎瑞牛

黃永玉《我的祖國·我的人民》

滄桑巨變繪一圖

天安門是新中國的心髒,全國各地人民群衆聚集于此,觀看升旗,景仰先烈。

已故中央美術學院的油畫家孫滋溪常常徘徊在廣場上,心中醞釀着一幅以天安門為背景的畫作。終于,在1964年,他創作出了一生之中最能代表心願的《天安門前》。作品以新中國成立後進京遊覽的人們在天安門前合影留念為主題,表達了人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作品大膽吸取中國民間年畫的視覺效果因素,有意減弱自然光的明暗關系,以藍天白雲襯托紅牆和黃色檐頂,營造了喜慶和充滿陽光的氛圍。前景精心安排的12位不同身份、年齡和性别的人物群組與中景左右兩邊的少數民族和海軍戰士,還有遠景從金水橋上緩緩走來的幼稚園小朋友,一起完成了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的叙事組合,形象地诠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意義。

同樣是以典型環境塑造典型人物,李可染在1952年創作的年畫《勞動模範遊園大會》,描繪了來自全國各地工農勞動标兵喜遊北海公園的情景。畫家采用俯瞰視角,以湖心島上的白塔為背景,以通往湖心島的牌樓為中心,刻畫了勞動模範互相問候的愉悅心情。人民當家作主,曾經是帝王獨享的皇家園林迎來了真正的主人。

黃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象征。傅抱石雖以黃河三門峽電站修建工程為叙事場景,卻弱化了事件本身,而是突出了蜿蜒前行的黃河水道。這一構思創作出的《黃河清》裡,近景處沿河山崖之上的兩根電線杆,居高臨下,以俯瞰天地之姿,表達了新中國成立後勞動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戰天鬥地,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邁雄心。傅抱石為傳統中國水墨畫中的山川程式注入了新時代氣象。

若論背景,再沒有比春天更美好而寓意深刻了。吳冠中的代表作《春風又綠江南岸》雖然畫的是南方初春時節的景象,卻預示着整個祖國的春天。萬物生發于一粒小小的種子,由左下角一個樹根,抽發出漫卷的枝條。滿幅的綠色,夾雜在水墨的線條之間,黃點、粉點、綠點,似花似霧,撩起人們的春意。在花紅柳綠之中,畫面的左上角,有一座小小的石橋,彎彎一拱,烘托出每一個人踏春的心意。雖隻點綴了兩個紅襖小人,卻在觀看者心中升起了無限憧憬,點燃了新的一年的希望。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天孕育着無盡的期盼,春天承載着中華民族奮進的士氣。

牛年裡的牛勁頭!中國美術館2021新年大展喜迎瑞牛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

牛年裡的牛勁頭!中國美術館2021新年大展喜迎瑞牛

吳冠中《春風又綠江南岸》

人民鑄就孺子牛

截至2020年,中國依然有5億多農民。莊稼人在這塊土地上堅韌勞作,繁衍生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如何在千瘡百孔的狀況下保證人民吃飽肚子,成了全體中國人齊心努力的方向。方增先創作于1955年的《粒粒皆辛苦》敏銳地感受到當時的社會氛圍,通過一個特寫鏡頭,刻畫了農民蹲身撿拾從大車上掉下的麥穗的細節,以小見大,倡導全社會珍惜糧食的風尚。

有了廣大農民提供的生産資料基礎,勞工階級肩負起轉化成工業産品的重任。1981年,生活在大連的油畫家廣廷渤,跑了三個多月煉鋼廠,蹲點在煉鋼爐旁,畫了大量的場景速寫,最終凝練成這一幅《鋼水·汗水》。作品一經釋出,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如今,這件反映改革開放之國中國人追趕世界步伐的作品早已成為時代經典,收藏在中國美術館。畫家以暖色調表現出煉鋼工廠中的房間熾熱的溫度。一位臉露堅毅神色的年輕煉鋼勞工,剛剛喝下一大杯汽鹽水,汗珠由毛孔急速滲出,順着每一寸肌膚迅速淌下,浸透全身,如同頂着烈日在田地裡拉犁的老牛,再苦再累,也擊不垮火熱的幹勁。

人們常常稱作家是在紙上筆耕的人。作家巴金一生的寫作與民族息息相關。他晚年出版的《随想錄》,以散文筆法,回憶了往昔生活和時代現象。他的筆像一把解剖刀,不僅伸向社會,同時也毫不留情地加諸自身。白俄羅斯藝術家謝爾蓋·謝利哈諾夫在1957年通路中國時曾見過巴金本人。他早已讀過先生的小說,這次的見面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遂産生創作一尊雕像的願望。回國後他懷着激情創作了這件半身銅像《巴金像》。雕塑家抓住了巴金常常側頭思索的神态。整潔的短發,微微皺緊的眉頭,閉緊的嘴唇,把一位筆壇“老黃牛”的形象塵封在金屬的記憶之中。

美在耕耘,尤在牛年。在廣闊的祖國大地上,四處都有建設者的身影,主角永遠是人民。人民辛苦耕耘,追求美好,不僅在于物質,更在于精神上對美好的渴望。尋着這條脈絡,一一邂逅展品,或更能體會到:在希望的田野上,隻要埋頭苦幹,就能一路走“牛”。

觀展tips

中國美術館春節開閉館早知道

2月11日(除夕)閉館;2月12日(初一)至2月17日(初六)正常開館。

開放時間:9:00—17:00(16:00停止入館)。

需提前1-7日在中國美術館官網或微信公衆号,憑第二代身份證或護照資訊實名預約,每日預約人數為1800人,額滿為止。年滿60周歲持老年證、身份證的老年人在中國美術館預約視窗可直接登記入館。

(原标題:美在耕耘,一路走“牛”)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王建南

流程編輯:l021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