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什麼是霧計算?它與雲計算有什麼差別?

“霧計算”或許會成為物聯網的下一代技術,這個概念由思科首創。它是一種分散的計算基礎設施,其中資料、計算、存儲和應用程式分布在資料源和雲端之間最合乎邏輯、最高效的位置。

markets and markets預測,2017年,霧計算市場規模将達到2230萬美元,未來将呈爆炸式增長,預計未來五年該市場的規模将高達2.035億美元。物聯網互連、機器與機器的通信、實時計算需求和聯網裝置需求正驅動霧計算市場不斷發展。

為了提高效率,加快決策過程并降低營運成本,受這些趨勢影響的企業正将目标轉向霧計算。

霧計算在未來物聯網技術中如何發揮重要作用?又将怎樣幫助組織機構推動網絡安全發展?

霧計算vs傳統雲計算

霧計算和雲計算一樣,十分形象。雲在天空飄浮,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刻意抽象;而霧卻現實可及,貼近地面,就在你我身邊。

霧計算是對雲計算的延伸,以适應新興的物聯網。

霧計算并非由性能強大的伺服器組成,而是由性能較弱、更為分散的各類功能計算機組成,物聯網與各種裝置相連,包括手機、可穿戴裝置、智能電視、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甚至智慧城市。

目前,收集資料的裝置數量,以及處理的資料量正呈指數級增長。公共雲計算提供了計算空間,通過遠端伺服器處理這些資料。然而,将這些資料上傳到遠端伺服器進行分析,之後再将結果傳送到原始位置需要時間,這會放慢要求實時快速響應的程序。

此外,當網際網路連接配接不可靠時,依賴遠端伺服器成為問題的症結所在。

霧計算不依賴處于中心位置的遠端伺服器

思科解釋稱,霧計算可以将這些問題迎刃而解。霧計算主要依賴的不是位于中心位置的遠端伺服器,而是使用離本地裝置較近的分布式計算機資源,以此處理要求快速處理的程序。

霧計算是将雲端的邊界靠近本地裝置(連接配接到物聯網)的“邊緣”,是以,雲計算也被稱為“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

由此看來,霧計算不是雲計算的相對面,它可以被視為各種混合雲計算,其中,一些程序由靠近網絡裝置的私有霧網絡處理,而也有一些由公共雲處理。

企業為何轉向霧計算?

techtalks軟體工程師本-迪克遜表示,企業轉向霧計算有幾大主要原因。随着物聯網應用的出現,實時響應可能會關乎性命。其中最主要的例子多見于保健行業:醫療保健提供商越來越多地使用可穿戴醫療裝置監控患者狀況,提供遠距醫療,甚至在手術中指導現場從業人員和機器人。是以,可靠的實時資料處理對這類應用程式尤為重要。

物聯網應用另一個要求快速響應的例子多見于車輛通信。許多汽車使用線上資訊執行導航決策。在不久的将來,無人駕駛車輛将完全依賴自動輸入進行導航。是以,如果車輛行駛速度達到60 mph,響應稍慢就會招緻危險,甚至危及生命,可見實時處理多麼重要。霧計算網絡特别适合要求響應不到一秒的應用程式。

霧計算在未來網絡安全中将展現出哪些優勢?

安全是企業尋求霧計算的另一重大原因。應用程式資料,比如保健和銷售點交易是網絡犯罪分析和身份竊賊瞄準的主要敏感目标。然而,霧計算可以讓這類資料受到嚴格保護。

開放霧聯盟(openfog consortium)表示,霧系統負責保護物聯網裝置與雲端之間的資訊互動安全,提供适合實時應用程式的安全。霧系統還可以用來将裝置安全存放在内部,遠離易受攻擊的公共網絡。資料備份的安全存儲可以通過部署可靠的備份服務來實作,例如mozy提供的存儲服務,進而允許企業安排軍方級加密保護的自動化備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