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沒在辦公桌/書桌抽屜裡囤過一包小餅幹呢?
我簡直想象不出比餅幹更大衆,更招人喜歡的小零食了。開袋即食,簡單友善,保存期限也長。甜的鹹的,方的圓的,或是濕潤軟韌,或是酥松脆薄,有罪惡的熱量炸彈,也有幹硬的磨牙小餅……
反正,無論你好哪一口,都能找到适合的那一款。
但也正因如此,超市裡的餅幹貨架,是選擇恐懼症的高發區。名目繁多的biscuit,cookie,cracker,都有什麼差別?哪種酥,哪種脆,哪種熱量低,哪種口感好?
為了讓你搞清楚這些問題,企鵝君把常見的餅幹都分類梳理了一遍,下次照着買買買就好啦!
目 錄
i. biscuit 和 cookie 有啥差別?
ii. 餅幹家族大盤點
1 | cracker 薄脆餅幹
蘇打餅 / 全麥脆餅
大米薄脆餅 / 椒鹽脆餅
2 |cookie 曲奇餅幹
黃油酥餅 / 黃油曲奇 / 美式曲奇
3|waffle 華夫餅
威化餅 / 瓦片餅
4|macaroon 蛋白杏仁餅
馬卡龍 / 椰絲蛋白餅
5 | biscotti 意式脆餅
别以為它倆是近義詞。如果拿這個問題去問美國人和英國人,十有八九會給出大相徑庭的答案。
在英國,biscuit是所有餅幹的統稱,尤其是各種甜餅幹,都可以歸到 biscuit一類。但在美國,biscuit特指一種用黃油、面粉和膨松劑等制成的快速面包(quick bread),可以搭配培根、雞蛋等食材做成鹹口小菜,但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餅幹。美式 biscuit多見于美國南部,吃起來跟英式司康(scone)挺像的。
美國人對于各種甜餅幹的統稱則是 cookie,從但對于腐國人民而言,cookie特指軟而甜的小圓餅幹,往往和下午茶相伴相生。
主要原料:面粉、水、鹽,部分有少量油脂或膨松劑
口感:脆,硬,一般為鹹味
熱量:相對較低
人類在幾千年前就學會了将面粉和水制成面團,壓扁烤幹,兩河流域的皮塔餅(pita),北歐地區的扁面包(flatbread),猶太人的薄餅(matzo),皆可視作餅幹的遠古雛形。為了便于儲存和攜帶,人們将面餅做得更小巧,烤得更幹硬,就成了最初的薄脆餅幹。
最簡單的薄脆餅幹隻用面粉和水制成,有時會加入鹽或其它調味料。但如今的薄脆餅幹已經發展出許多類别,也有些餅幹會加入油脂以帶來酥脆口感,但整體而言,薄脆餅幹依然以鹹味為主,油脂含量較低,相對其它餅幹,熱量也更低些。
[ saltine cracker 蘇打餅 ]
我們最熟悉的薄脆餅幹大概是蘇打餅。它與其它薄脆餅幹的最大差別在于,會使用酵母發酵,或利用小蘇打作為膨松劑,使餅幹在烤制過程中産生氣體并适度膨脹,形成多層次的薄脆口感。是以,蘇打餅幹在烤制前會紮上小洞,以免氣體膨脹造成表面過于凹凸不平。
[ graham cracker 全麥脆餅 ]
顧名思義,全麥脆餅是用全麥面粉制成的薄脆餅幹,相對來說較為健康。不過,超市裡那種标榜“高纖”“健康”,然而又酥又香的“消化餅幹”可不是真正的cracker,一般都加入了大量糖和油,千萬别把它當健康零食吃。
[ rice cracker 大米薄脆餅 ]
歐美地區有專門用大米做的薄脆餅幹,是麸質過敏患者的福音。此外,用米制成的仙貝、鍋巴等零食,也都可以歸入薄脆餅幹一類。其口感一般比小麥粉制成的餅幹更加香脆。
[ pretzel cracker 椒鹽脆餅 ]
pretzel在歐洲已有上千年曆史。本質上,它其實是面包,使用酵母發酵,可以做成蝴蝶型、長條形等各種形狀。但在17世紀的美國,有一名學徒不小心将面包烤過頭,做出了一爐硬脆的“餅幹”,味道竟也出乎意料地好吃。從此,硬質的椒鹽脆餅就作為零食流行開來了。
如今很多硬質餅幹棒都有椒鹽脆餅的影子,不過大多不用酵母,是以口感更堅實些。譬如國人熟悉的百力滋餅幹,其英文名 pretz 就是由 pretzel 變化而來的。
2|cookie 曲奇
主要原料:面粉、油脂、糖,部分使用雞蛋、牛奶和膨松劑
口感:酥脆或松軟,一般為甜味
熱量:高
cookie 來源于荷蘭語 koekje,意為”小蛋糕“,更确切地說,應當是蛋糕的邊角料。據說在沒有電子烤箱的年代,歐洲主婦們在烤蛋糕前,為了測試爐内溫度,會滴一小片面糊入爐烤制。由于分量較小,面糊很容易烤幹變脆,這就是曲奇餅的雛形。
[ 黃油酥餅 ]
在沒有泡打粉等膨松劑的年代,曲奇的“酥”,純粹是由黃油賦予的。是以,加了大量黃油的餅幹,往往會有天堂般的極緻酥松口感。蘇格蘭的shortbread,法國的sable,西班牙的polvorón都是個中代表。不過,黃油酥餅對制作工藝要求頗高,運輸起來也麻煩,是以國内尚不多見,最廣為人知的黃油酥餅則要數蘇格蘭品牌walker's。
[ 黃油曲奇 ]
黃油酥餅雖然口感精緻,香氣濃郁,但長得太過質樸,也玩不出什麼花樣。黃油曲奇則可視作黃油酥餅的進化版,面粉含量相對略高,是以不那麼易碎,也更适合造型。國内常見的丹麥曲奇,以及近來很火的珍妮曲奇,都是花式黃油曲奇的典型代表。
[ 美式曲奇 ]
巧克力碎曲奇(chocolate chip cookie)是美國最受歡迎的曲奇餅。它是美式精神的完美诠釋:簡單、随意、慷慨,原料和制作都簡單粗暴,但大概很少人能抵抗這種由大量黃油、糖和巧克力構成的甜蜜炸彈。
這種曲奇對技術要求不高,隻要料下得夠足就行,是以最美味的巧克力碎曲奇往往都是自家手工制作的。國内的趣多多算是比較常見的品牌,但顯然少了那種家常的樸實風味。
3|waffle 華夫餅幹
主要原料:雞蛋、黃油、糖、面粉
口感:脆,薄,甜
熱量:較高
關于華夫餅,有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那種軟香的華夫松餅,和硬脆的華夫餅幹究竟有什麼差別?
嚴格地說,硬脆的華夫餅幹屬于華夫(waffle)大類下的一種。與軟香的華夫餅不同,它一般不使用酵母或泡打粉作為蓬松劑,而是直接用蛋清、糖、黃油、面粉攪拌成面糊,倒一層入模中,烤成香脆的薄片。剛出爐時較軟,趁熱卷起來,待涼後定型,就是我們熟悉的冰淇淋甜筒皮了。
[ wafer 威化餅 ]
請輸入圖檔描述
華夫餅幹在歐洲的曆史頗為悠久,各國都有不同種類的華夫。其中,荷蘭有一種糖漿華夫餅(stroopwafel),是在兩片薄餅幹中夾上甜蜜的麥芽糖漿,用來配咖啡或茶尤其合宜。這種餅幹,可以視作如今夾心威化餅(wafer)的前身。
同樣是在薄餅幹中加入夾餡,超市中售賣的威化餅會加入小蘇打、碳酸氫铵等作為膨松劑,且面糊中不加糖油,是以口感明顯更疏松脆薄,層次也更豐富些。
[ tuile 瓦片餅 ]
瓦片餅雖然沒有标志性的格紋,但其配方與華夫脆餅相差無幾,都是以黃油、面粉、糖和蛋白為主料,烤成薄脆餅幹。
較薄的瓦片餅,一般會加入杏仁片、椰蓉等烤制,可以像華夫筒一樣趁熱拗出各種造型。若是烤得厚一些,塗上白巧克力夾餡,就是大名鼎鼎的“白色戀人”了。
主要原料:杏仁粉、蛋白、糖粉
口感:酥,甜度較高
熱量:中等
雖然今日的馬卡龍是法式甜點的精緻典範,但其前身“蛋白杏仁餅”其實誕生于意大利,當地人稱其為amaretti。其起源并不确定,但大多數人認為這是當時猶太人在逾越節吃的甜點。這種小餅幹隻含有蛋白、杏仁粉和糖,沒有面粉或酵母,恰好符合逾越節的飲食禁令。當時的蛋白餅長得一點也不精緻,蛋白在烤制過程中會直接撐裂表皮,制造出粗糙紋路,但同樣是甜蜜酥脆的美味小點。
[ macaron 法式馬卡龍 ]
1533年,佛羅倫斯公主凱瑟琳·麥迪奇嫁給法國國王亨利二世,也将蛋白杏仁餅的配方帶到了法國。到了1930年代,巴黎的一位點心店主pierre desfontaines ladurée 将兩片蛋白餅制成夾心小圓餅,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少女的酥胸“馬卡龍。
馬卡龍在烤制前,要耐心将表皮晾幹,待其結皮後再烤,内部的蛋白受熱膨脹時就不會撐破表皮,而是從下緣冒出來,形成可愛的小裙邊。如此烤成的馬卡龍外脆内酥,配上一杯苦茶或黑咖啡,就足以消磨一個下午。
[ coconut macaroon 美式馬卡龍 / 椰絲蛋白餅 ]
是的,以粗犷聞名的美式甜點中,也有“馬卡龍”的一席之地,一般叫美式馬卡龍或椰絲馬卡龍,可長得跟法式馬卡龍大相徑庭。隻要将打發蛋白與椰絲、糖粉等混合,直接舀一勺面糊放在烤盤上,就可以烤成金黃香脆的小甜餅。比起法式馬卡龍而言,口感雖不精緻,但更有嚼勁,香氣更濃郁,吃起來也别有一番風味。
5|biscotti 意式脆餅
主要原料:面粉、雞蛋、少量糖,會加入各種堅果或果幹
口感:幹硬,适合浸泡咖啡、茶
大多數人對于 biscotti 的印象,應該始于星巴克。這種意式脆餅是将整塊面團烤一次後,取出切片,再烤至脆硬,biscotti 一詞在意大利語中就是“烤了兩次”之意。
傳統的biscotti不含油脂,烤過兩次後質地更加幹硬,正适合遠行者随身帶着當幹糧。不過,這種餅幹要牙口足夠好才咬得動,是以,人們往往用它搭配飲料。将餅幹的一頭浸入咖啡或茶,多孔的組織迅速吸水,一入口,咖啡和小麥的香氣交錯融和,是非常獨特的口感。
喏,你要不要次小餅幹?明天就給你吃!
文|丁小穗
攝影|min / 鹵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