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國時,秦國代代有明君,那東方六國都有哪些明君呢?

戰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時期,尤其是從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後,秦國幾乎代代都有明君,當然也不是每個都是明君,隻不過是當秦國有昏弱勢頭之君出現的時候,這些國君都知趣的幹不了幾年就挂掉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死對秦國來說也是一種幫助啊,而這也不能不說的确是秦國之福。

與此相對應的東方六國就慘了,他們出現的明君要麼少,要麼剛好勢頭發展好起來的時候,被一些二代敗家子一下就折騰完了。當然六國中也有這麼一些明君,他們的業績是值得表揚的,至少在他們的時代,國家是在走上坡路。還有的是在他們這個時期,國家處在曆史最強時期。

齊國齊威王

戰國時,秦國代代有明君,那東方六國都有哪些明君呢?

齊威王

齊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齊,田齊桓公(與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齊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戰國時期齊國(田齊)第四代國君,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原為齊侯,齊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齊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齊威王駕崩後葬于田齊王陵(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内),享年59歲。

齊威王以善于納谏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齊威王在位時期,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将,孫膑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于諸侯。并禮賢重士,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稷門外修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

成語“一鳴驚人”講的就是這位齊威王。

楚國

楚悼王

楚悼王(?—前381年) ,芈姓,熊氏,名疑(一作類),東周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聲王之子。楚聲王六年(前402年),在位僅6年的楚聲王被“盜”所殺後,熊疑繼承王位,為楚悼王。

楚悼王之前的楚國當時的情況,就如1840年鴉片戰争之後的大清帝國,處處受到列強的欺侮與淩辱。嚴峻的國際形勢和衰弱的國内現狀,雖然讓楚悼王身心疲憊,焦慮不安,但天性不服輸的他并沒有就此沉淪。他不願眼睜睜地看着疆域遼闊,地大物博的楚國毀在自己的手中,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快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為了楚國重新煥發新姿,他願意肝腦塗地。楚悼王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人,他将積貧積弱的楚國與富強無比的魏國進行了認真的對比,通過長時間的分析,他找到了魏國在短時間内就強勢崛起的奧秘:魏文候啟用李悝,通過變法維新,不僅解放了生産力,而且調動了國民參與國家建議和開疆拓土的積極性。

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前後不過八年左右的光景,卻使楚國從一個貧弱挨打的大國,變成了一個富裕、強盛的大國。這既反映了悼王的遠見卓識,善于用人和敢于用人,又反映了吳起的聰明和才幹,他不愧是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是這樣評說的:“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損)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能重用吳起的楚悼王是楚國曆史上一個不甘落後,敢于變革的明君,也是一個值得稱頌的明君。

楚宣王

楚宣王,芈姓,熊氏,名良夫,是楚悼王之子,楚肅王之弟。楚肅王十一年(公元前370年),楚肅王去世。因楚肅王無子,故由熊良夫繼位,是為楚宣王。

前363年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

前358年楚伐魏,決河水以攻長垣。

前353年 楚使景舍伐魏。魏拔邯鄲,楚取魏睢濊間地。

前344年景舍西伐蔡,厄以淮水填以巫山,克高蔡俘蔡聖侯,滅蔡。

前340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

楚威王

戰國時,秦國代代有明君,那東方六國都有哪些明君呢?

楚威王熊商(?―前329年),芈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國君,繼承其父楚宣王救趙伐魏與開拓巴蜀的格局,戰國時代,楚國繼楚悼王以後,使楚國國勢發展最強的君王,他一生以恢複楚莊王時代的霸業為志業,力圖使楚國冠絕諸國之首。

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楚威王大軍伐齊,與齊将申縛戰于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楚國的勢力至此不僅直推泗水之上,更擴張到長江中下遊與江淮地區。楚威王的聲望,顯赫一時。

趙國

趙武靈王

戰國時,秦國代代有明君,那東方六國都有哪些明君呢?

趙武靈王趙雍(約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趙肅侯之子(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當稱為趙雍,不叫嬴雍),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政治家、改革家。

趙武靈王即位時,趙國國力不強,受中原大國欺侮。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也不時騷擾,鄰境較小的中山國也時常進犯。趙武靈王二十四年(前302年)頒布指令,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趙國因而得以強盛。趙雍率将士攻擊匈奴,占領今内蒙古南部黃河兩岸之地,建立雲中、九原兩郡,又在陰山築趙長城以抵禦胡人,公元前296年吞并中山國。

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前308年─前266年),亦稱文王,嬴姓,趙氏,名何,東周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武靈王次子。趙惠文王在位時有蔺相如、廉頗、平原君、趙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強大。主要事迹有:聯合燕秦,讨伐齊國,沙丘平亂,阏與破秦 ,渑池會秦,廉蔺交和。

魏國

戰國時,秦國代代有明君,那東方六國都有哪些明君呢?

魏文侯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魏桓子之孫。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公元前445年即位。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認為諸侯。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将。這些出身于小貴族或平民的士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

其主要成就有:變法封建,聯合三晉,滅亡中山,開辟西河。

魏武侯

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擊,安邑(今山西夏縣)人,魏文侯之子,戰國初期魏國國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史記》、《資治通鑒》誤載魏武侯前387年即位,前386年為魏武侯元年。據《竹書紀年》則為前396年即位,前395年為武侯元年)。他是三家分晉後魏國的第二代國君,在位期間将魏國的百年霸業再一次推向高峰。

燕國燕昭王

戰國時,秦國代代有明君,那東方六國都有哪些明君呢?

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平。春秋戰國時燕國第39任君主。燕王哙之子,史稱燕昭襄王,簡稱昭王或襄王。

燕王哙以及子之先後死去後,燕國人共立太子平為王。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太子平即位後招賢納士,在位期間燕将秦開大破東胡、上将軍樂毅聯合五國攻齊,占領齊國七十多城(齊國疆土隻剰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國盛世。

南韓韓昭侯

戰國時,秦國代代有明君,那東方六國都有哪些明君呢?

韓昭侯(?—公元前333年),亦稱韓釐侯、韓昭釐侯、韓昭僖侯,姬姓,韓氏,名武,韓懿侯(一作韓共侯、韓莊侯)之子,戰國時期南韓君主,公元前362年--公元前333年在位。戰國時代南韓的第六任君主。韓懿侯韓若山之子。又稱為韓昭侯或者韓釐侯。懿侯十二年(前359年),若山薨,由其子昭釐侯即位。南韓國勢最強要數韓昭侯在位之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内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韓昭侯前期,南韓政治混亂,法律、政令前後不一,群臣吏民無所适從。公元前355年,韓昭侯實行改革。他繼續推行法家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主張以“術”治國。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内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