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郭耕

鸊鷉,古稱“野凫,似鴨而小”,是一些幾乎分布于全球各地的小型似鴨的水鳥,善潛能飛。
中國有5種鸊鷉分布,即小鸊鷉、鳳頭鸊鷉、黑頸鸊鷉、赤頸鸊鷉、角鸊鷉。
後兩種鸊鷉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2018年,北京南海子公園的二期水面飛來一隻角鸊䴘,引起鳥友的高度關注。很多朋友前往南海子二期,就是為一睹其尊榮。
在地方政府工作總結會上,我聽到開發區管委會梁主任還把此鳥的莅臨作為生态環境改善的代表寫入報告中。
從今年年初到現在這一段時間,在南海子更多亮相的則是鳳頭鸊鷉。鳳頭鸊鷉,俗稱張八狗或水老鸹,是一種體長50厘米的鸊鷉,外形優雅。
鳳頭鸊鷉的頸修長,有顯著的深色羽冠,下體近白,上體純灰褐。繁殖期成鳥頸背栗色,頸具鬃毛狀飾羽。
鳳頭鸊鷉以魚為主食。雄雌求偶時的對舞,十分具有儀式化和喜劇風格。這自然也吸引很多朋友前來一睹其風采。
求偶期過了,它們就要生兒育女。新生雛鳥身帶黑白條紋,色斑如同小斑馬。一些剛出生不久的雛鳥,還要靠父母背着在水面上遊弋。
除了鳳頭鸊䴘,在南海子還能見到的是小鸊䴘。其實,在我國,鳳頭䴙䴘和小䴙䴘這些水鳥并不罕見,但名字顯得生僻,不會認,很難寫。
見到“鸊䴘”二字,很多人會不認識,甚至埋怨鳥類學家怎麼給它們起了這麼一個古怪的名字。
其實,鸊䴘的名稱自古即有,鳥類學家隻不過忠實地做了傳承和延續。要怪隻能怪你不去觀鳥。
是以,我常說:看,不去觀鳥的結果,就是連字都不識。
在中國唐詩中,有很多有關描述䴙䴘的詩句。為了傳播傳統文化,幾年前我曾經編著的《鳥語唐詩300首》一書,現摘錄其中3首以及我寫的評注。
度破讷沙
張祜
破讷沙頭雁正飛,
鸊鷉泉上戰初歸。
平明日出東南地,
滿磧寒光生鐵衣。
評注:
作為一首邊塞詩,本來多是金戈鐵馬、大漠長河,這裡卻大雁頭上飛,鸊鷉泉邊回,為鐵血戰場平添幾分生氣。
古詞
衛象
鵲血雕弓濕未幹,
鸊鷉新染劍光寒。
遼東老将鬓成雪,
猶向旄頭夜夜看。
打仗與打獵,一是時間不同,戰時和平時;二是對象不同,殺人和殺動物;但都同樣在殺生。這裡,武器上浸染的是鳥血,看來,是久無戰事了,但老将雖然白頭,仍然枕戈待旦。
龜山寺晚望
張濱
四面湖光絕路歧,
鸊鷉飛處暮鐘時。
漁舟不用懸帆席,
歸去乘風插柳枝。
鸊鷉是一種秃尾巴水鳥,可飛可遊又善潛,在漁船的附近出沒,顯得生活環境悠閑、安谧。歸去也不必那麼急迫,插柳代替鼓帆,悠哉遊哉。
關于作者
北京麋鹿生态實驗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作為科普作家,自1994年著有《世界猿猴一覽》以來,二十年來筆耕不辍,已有二十餘部動物保護著述出版,從事中美合作“綠尾虹雉繁殖研究”課題野外考察,獲“國家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曾獲“地球獎”、“全國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進個人”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