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書摘來自異步社群《photoshop修色聖典——ppw專業照片修正流程與技巧》一書中的第1章顔色、對比、顔色,作者【美】dan margulis,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顔色、對比、顔色
所有的修正方法都專注于提升細節,并令色彩更悅目。傳統的修正流程嘗試同時完成這兩個目标。到20世紀90年代中葉,有些人曾想做些改變,可是條件不允許,因為計算機實在太慢了。是以,不管你是使用鼓式掃描器,還是scitex公司開發的那些修片系統,或photoshop的早期版本,基本的流程都是分析原片、增加錨點調整曲線,以此應對所有的色彩問題。
大多數時候這方法有用,但有時候調色的同時難免會影響圖檔的對比度,反之亦然。一些專業人士在某些案例中開始将色彩和對比度分開處理。
基本的曲線調整還是保留的。一張缺乏對比度的圖檔是平淡的,這通常是因為,最亮的像素點不夠亮,或最暗的像素點不夠暗,或兩者都有。說直白些,就是圖檔的色調範圍太窄。
既然我們會經常提到範圍,那就在這裡描述一下。“範圍”這個詞,可以适用于整幅圖檔,也适用于裡面的特定對象。它指的是最亮像素點和最暗像素點之間的差異,或空間、或間隔。
是以,其定義可能是模糊不清的,有五個詞語經常伴随它出現:高光、四分之一調、中間調、四分之三調和陰影。這些詞将圖檔由最亮到最暗劃分為數個區域,但其中并不存在精确的數值定義。沒人知道暗部中間調與亮部四分之三調之間的差別。而有時候我們會使用高光和陰影來描述某些特定的像素點。另外,許多圖檔包含稱為“陰影”的對象,即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圖檔最暗的區域,這很容易令人混亂。
更廣的色調範圍意味着更多的細節。高手無法容忍平淡無奇的圖像,他們專注于每個或亮或暗的像素點,以此提升圖像的對比度。并且,這樣也可以使色彩更美妙。
一石二鳥聽上去不錯,不過,我們得問問自己,是偶然做到還是經過設計實作比較好?
ppw幾乎從不将色彩和對比度混為一談。在調整對比度的時候,我們差不多是以傳統的方式來設定亮和暗的像素點。當我們在rgb模式下這樣做時,有時能獲得更美妙的色彩,但這隻能說明我們的運氣不錯,但畢竟隻是偶然獲得,我們還是應該首先專注于對比度的調整。
忽視這種偶然得到的效果,使整個過程變得不免有些枯燥乏味。但這卻成為我們的秘密——沒有其他人看到這個版本,這種偶然得到的美妙色彩就像是最終版本的預告。
拒絕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顯得不合情理,這就是沒人去構思一個更完整嚴密的修正流程的原因。第二個原因是,我們不太清楚到底該先處理顔色還是對比度。
第三個原因,如果我們決定單獨處理色彩,該如何開始?比起rgb和cmyk,lab模式的色彩更逼真,也更純粹。它對色彩的整體調節把握得恰如其分,但若需要修正小小的色偏,以達到更高的色彩精細度,那就有些不盡如人意了。
解決辦法就是對色彩進行兩次處理。第一步的目的不是要調出迷人的色彩,隻是糾正不正确的色彩;然後調整對比度;接下來是色彩增強,而不是色彩糾正。這是三步,而非兩步:色彩,對比度,然後又是色彩。
更為準确地說,有三個必要步驟,三個我們在處理每個圖像時都一定要考慮的步驟。這些内容将在第3到第6章進行闡述。
其餘在各個案例中會使用的步驟也将在不同章節進行介紹,關于人臉和天空的處理也有獨立的章節講述,這些與正常的流程規則不同。反正在前五章你不會看到任何與肖像有關的圖。
最後,ppw提倡儲存一版效果保守的圖像。經過流程處理後的圖像色彩非常強烈,以至于螢幕無法正确地顯示它們,是以我們可能不得不考慮回調。流程本身沒錯,但卻容易令人視覺麻木。我們可能會産生錯覺,認為與前一眼看到的圖像相比,色彩誇張的圖像更有感覺。是以,效果保守的版本尚需臨陣以待,以備之後用來減弱ppw的處理效果。
對初學者來說,隻要勤奮好學,除了第一步,所有其他步驟都極易上手。不過另一方面,某些步驟通過使用蒙版技巧會有更大的用處,初學者盡管勤奮上進,卻通常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