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技創業啟示錄》一導讀

《科技創業啟示錄》一導讀

科技創業啟示錄

寫此書的想法來源于當下大部分創業書籍都隻關注北美公司這個事實。而當我讀完那些書時,便想知道,如果換做歐洲的創業者及其公司又将是怎樣一番不同的景象呢?其實,介紹歐洲北美之間差别的書已是屢見不鮮,特别是比較與美國的差别的書。但相比之下,在歐洲創業與在美國創業真的會有那麼多不同嗎?

本書是第一本向讀者展示歐洲創業者創業故事的書籍;與介紹美國創業的《創業者》相比,我們會發現兩地創業所具有的共同點與不同點:在創業者的思維方式上存在相同點,但是環境的不同,使得創業者在創立與發展公司時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在編寫此書過程中,作者發現不同故事所具有的相似模式。其中一個模式便是,由于本部市場的狹小,創業者在創業初期都希望在全球市場上為公司注入資金。有些公司決定利用貼牌政策擴充業務,其他公司則選擇更換平台或募集更多資金,但所有公司都認為隻有定位于全球,才能取得成功。例如在iphone流行之前,shazam的崛起就是運用貼牌政策來幫助它在全球取得快速發展。

第二個模式就是許多創業企業的理念在發展過程中一直未曾改變,或者,有的企業雖保留最初的想法,但運作方式卻有變化。例如fon的創立與發展,企業目标一直都是一緻的,但是卻先從ngo轉為硬體賣家,後又轉為其主要競争對手的合夥人。同樣的例子還有yandex,它是繼google之後,在nasdaq首次公開募股獲得最大融資值的企業巨頭,而它在起步時主要做dos系統下的聖經搜尋算法。

我在訪談中注意到了另一個模式,那就是創業者都将公司定位為國際公司,而不是法國、意大利或英國公司等等。此外,創業者都清醒地認識到在矽谷立足的種種優勢;都要将目标集中在盈利上而不是擴充上;雖然在歐洲融資要比在美國花費兩倍的時間,但是總會有足夠的錢提供給适合的團隊與企業。

很多讀者會發現,仍有很多非常知名的歐洲成功創業故事沒能收錄到本書中。其中原因各異,但是在寫書過程中的一個意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發現不同歐洲國家之間原來存在着那麼多差異。卡巴斯基(kaspersky)是一家非常優秀的俄羅斯公司,就在我聯系他們商讨訪談事宜的時候,公司其中一位創始人的兒子竟遭遇綁架。當我得知此事時,内心十分不安。我的國家不曾聽說有這種事情發生。這讓我清晰地認識到即使我們同在歐洲,國與國之間仍是截然不同的。值得慶幸的是,一切都好,在警察的介入下孩子成功獲救。但是這次意外讓我真正意識到為什麼有些創業者不願意再抛頭露面,吸引更多的目光。

歐洲有很多成功的創業企業,卻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創新基地,這點有利有弊。歐洲市場是分散的,客戶、創業者和投資者都來自不同行業,說不同的語言,見面場合多樣。但這種分散性也締造了創業者在創業初期的國際眼光,即對收益的明确追求,因為本國缺乏現成的投資群組織緊密的創業團體來支撐。目前,因為有了像seedcamp和startupbootcamp這樣的創業項目,以及像leweb這樣的活動,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關系日益緊密。

本書通路的很多創業者做成了一件件“不可能的事”。他們一路走來,令整個行業日新月異。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人都是滿懷熱忱地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而并不企圖快速發家。在有些訪談中,你會發現多數人在成功之前也花費了很多時間,走了不少彎路。如果要總結出這些創業者所具有的獨特品質,那便是即使事與願違,他們仍無怨無悔,不斷前進,将見解與熱情付諸實踐。毅力與适應力,是書中很多創業者所具備的共同特征。

我希望當你讀完本書,能夠明白在歐洲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創業成功。除此之外,我希望你能對在歐洲乃至世界範圍創業有更多自己的了解。盡管本書中的創業者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但是就像其他人一樣,他們也曾經疑慮和失敗過。也許本書能給你些許啟發,或者它會讓你心頭一震:“是的。創業,我也可以!”。

第4章 伯納德•利奧托德

第5章 伊恩•多茲沃斯

第6章 賈科莫•佩爾蒂•吉列索尼

第7章 奧利弗•波伊特雷

第8章 理查德•莫羅斯

第9章 弗利克斯•哈斯

第10章 彼得•阿爾瓦伊

第11章 索爾•克萊因

第12章 鮑裡斯•維爾德漢森•馮•讓丹

第13章 樂施瑪•索霍尼

第14章 伊利亞•塞加洛維奇

第15章 理查德•瓊斯

第16章 亞裡克斯•法賽特

第17章 馬丁•法薩夫思奇

第18章 布倫特•霍伯曼

第19章 盧瓦克•勒默爾

第20章 埃裡克•瓦赫福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