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P多點傳播網絡的設計與部署(第1卷)》——1.1 IP多點傳播簡史

本節書摘來異步社群《ip多點傳播網絡的設計與部署(第1卷)》一書中的第1章,第1.1節,作者:【美】beau williamson,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ip多點傳播網絡的設計與部署(第1卷)

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斯坦福大學,博士生steve deering正在為他的導師david cheriton從事一個分布式作業系統項目的工作。這種分布式作業系統叫做vsystem,它由幾台計算機聯合起來,通過單個以太網段形成一個松散連接配接的多處理系統。位于該以太網段的計算機協同工作,并通過在公共的以太網段上發送的消息來實作作業系統級别的通信。起初,該操作體統允許一台計算機使用mac層多點傳播向本地以太網段的一組其他計算機發送一條消息。

随着項目的進展,向多處理系統中增加更多計算機的需求開始出現。不幸的是,唯一可用的計算機都位于園區網的另一端,它們通過園區網中的生産路由器連接配接起來。是以,這位博士研究所學生不得不将作業系統的處理器間的通信擴充到osi參考模型的第3層工作,這樣,位于園區網另一端的計算機便能夠作為松散連接配接的多處理器系統的一部分開始工作。此外,mac層多點傳播通信也必須擴充到第3層工作。是以,找到一個使mac層多點傳播性能擴充到第3層路由網絡的方法成為了steve deering的任務。

在研究了開放最短路徑優先(ospf)協定和路由資訊協定(rip)等ip路由協定之後,steve得出結論:ospf的鍊路狀态機制完全能夠被擴充用來支援多點傳播。他同時也斷定,rip的基本機制能夠作為一種新的基于距離向量的多點傳播路由協定的基礎。該想法導緻他對ip多點傳播領域進行了更多研究,并最終形成了他發表于1991年的博士論文—資料報網絡中的多點傳播。

deering博士在論文中還描述了一種主機成員資格協定(host membership protocol),該協定成為如今的internet組管理協定(igmp)的基礎。當ip多點傳播主機想要加入一個多點傳播組時,它們将使用igmp向網絡中的路由器發送信号。此外,deering博士的文章描述了一種基于距離向量的ip多點傳播路由協定,這成為距離向量多點傳播路由協定(dvmrp)的基礎,而且在幾年後又被deering博士進一步擴充。這兩種協定為ip資料包網絡模型提供了成功的擴充,它允許多點傳播被擴充到osi模型的第3層。從那時起,ip多點傳播技術的研究不斷前行,諸如協定無關多點傳播(pim)和邊界網關協定(bgp)的多協定擴充等附加協定也被開發出來。這些協定允許ip多點傳播突破最初的實施限制,擴充到大型的企業級多點傳播網絡,并最終成為一個天然的完全啟用多點傳播的internet。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