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書摘來自異步社群《adobe photoshop cs6中文版經典教程(彩色版)》一書中的第1課1.4節在photoshop中還原操作,作者【美】adobe公司,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1.4 在photoshop中還原操作
adobe photoshop cs6中文版經典教程(彩色版)
在理想的完美世界中,人不會犯任何錯誤:不會錯誤地單擊對象,一切總能完全按構想那樣,并可預知通過哪些操作後便可将期望的設計思想展現得淋漓盡緻,根本不需要走回頭路。
在現實世界中,photoshop提供了還原操作的功能,讓使用者能夠嘗試其他選項。接下來讀者将體驗自由回溯。
在該項目中,還将介紹圖層的概念,這是photoshop中最基本、最強大的功能之一。photoshop支援多種圖層,有些包含圖像、文本或純色,有些隻與它下面的圖層互動,本項目的檔案包含這兩種圖層。無須了解圖層就能成功完成該項目,是以讀者現在不必考慮這方面的問題,第4課和第9課将更詳細地介紹圖層。
1.4.1 還原單個操作
即使是計算機初學者也能很快學會使用和掌握“還原”指令。這裡也先來看一下最終結果。
再次單擊mini bridge标簽打開mini bridge面闆,其中顯示的是檔案夾lesson01的内容。
檢視檔案01c_end.psd和01c_start.psd的縮覽圖。在檔案01c_start.psd中,領帶是純色的;而在檔案01c_end.psd中,領帶中有圖案,如圖1.30所示。

在内容面闆中,輕按兩下檔案01c_start.psd的縮覽圖在photoshop中打開它。
輕按兩下mini bridge标簽關閉該面闆。
在圖層面闆中,選擇圖層tie designs,如圖1.31所示。
在圖層面闆中,注意到圖層tie designs有個箭頭。圖層tie designs是一個剪貼蒙版。剪貼蒙版有點像選區,也限制了圖像中可編輯的區域。有了剪貼蒙版後,便可在圖像中男人的領帶上繪制圖案,而不用擔心散落的筆觸影響圖像的其他部分。之是以選擇圖層tie designs,是因為接下來要編輯它。
單擊工具面闆中的畫筆工具(圖像說明文字)或按快捷鍵b選擇它。
在選項欄中,單擊畫筆縮覽圖打開畫筆面闆。将“大小”滑塊設定為65像素,并在畫筆清單中選擇畫筆“柔邊圓壓力大小”,如圖1.32所示(将滑鼠指向畫筆後,出現的工具提示将指出畫筆名稱)。
http://write.epubit.com.cn/api/storage/getbykey/screenshow?key=1505a44d4c9720ede985" >
要嘗試其他畫筆也可以,但應選擇接近于65像素的畫筆—最好在45~75像素之間。
将滑鼠指向圖像,它将變成一個圓圈(其直徑為前一步指定的值),然後在橙色領帶中的任何地方繪制條紋。繪制時不必擔心超出領帶兩側,因為畫筆不會在領帶的剪貼蒙版外繪制,如圖1.33所示。
繪制的條紋可能非常漂亮,但這個設計方案要求是點狀圖案,是以需要删除剛繪制的條紋。選擇菜單“編輯”>“還原畫筆工具”或按快捷鍵ctrl+z(windows)或command+z(mac os)撤銷畫筆工具操作。
領帶恢複到純橙色,沒有任何條紋。
注意:在第6課和第7課中,讀者将獲得更多使用剪貼蒙版的經驗。
1.4.2 還原多個操作
還原指令隻撤銷一步,這符合現實,因為photoshop檔案可能非常大,維護多個還原步驟将占用大量記憶體,進而降低性能。可使用“後退一步”指令以每次一步的方式撤銷多項操作,但使用曆史記錄面闆撤銷多項操作更快捷、更容易。
使用相同的畫筆工具設定在橙色領帶上單擊,以建立一個柔邊點。
在領帶的不同地方單擊多次,建立一個點狀圖案。
選擇菜單“視窗”>“曆史記錄”打開曆史記錄面闆,然後拖曳該面闆的一角将其擴大,以便能夠看到更多步驟,如圖1.34所示。
http://write.epubit.com.cn/api/storage/getbykey/screenshow?key=1505bbee67037da3e8ff" >
曆史記錄面闆記錄了最近對圖像執行的操作。目前的狀态被選中,它位于曆史記錄清單末尾。
單擊曆史記錄面闆中列出的以前執行的操作,并檢視圖像視窗發生的變化:以前執行的多項操作被撤銷,如圖1.35所示。
http://write.epubit.com.cn/api/storage/getbykey/screenshow?key=1505d2133bbd17b41e49" >
在圖像視窗中,用畫筆工具在領帶上建立一個新點。
注意到曆史記錄面闆中,删除了標明曆史記錄狀态後面呈灰色的所有操作,并添加了一個新操作,如圖1.36所示。
選擇菜單“編輯”>“還原畫筆工具”或按快捷鍵ctrl + z(windows)或command + z(mac os)撤銷第5步建立的點。
現在曆史記錄面闆中又出現了以前列出的呈灰色的操作。
選擇曆史記錄面闆清單末尾的狀态。
圖像将恢複到第2步完成後的狀态。
預設情況下,photoshop曆史記錄面闆隻保留最後20項操作,這是一個在靈活性和性能之間折中的數字。可選擇菜單“編輯”>“首選項”>“性能”(windows)或“photoshop”>“首選項”>“性能”(mac os),并在“曆史記錄狀态”框中輸入其他值。
1.4.3 使用上下文菜單
上下文菜單是一個簡短菜單,它包含的指令和選項随工作區中的元素而異,有時也被稱為單擊右鍵菜單或快捷鍵菜單。通常,上下文菜單中的指令在使用者界面的其他地方也能找到,但使用上下文菜單可節省時間。
如果沒有選擇工具面闆中的畫筆工具(圖像說明文字),現在選擇它。
在圖像視窗中,在圖像的任何地方單擊滑鼠右鍵(windows)或按住control鍵并單擊(mac os)打開畫筆工具的上下文菜單。
上下文菜單的内容随上下文而異,是以出現的可能是指令菜單,也可能是一組類似面闆的選項(就像這裡一樣)。
選擇一個較小的畫筆,如“硬邊圓”畫筆,并将大小改為9像素。可能需要在上下文菜單中滾動才能找到所需的畫筆。
在圖像視窗中,使用選擇的畫筆在領帶上建立一些更小的點,如圖1.37所示。
http://write.epubit.com.cn/api/storage/getbykey/screenshow?key=15053a51b2136fbcd3d8" >
注意:在工作區的任何地方單擊将關閉上下文菜單。如果領帶區域隐藏在畫筆工具上下文菜單後面,可在圖像視窗的其他地方單擊或在上下文菜單中輕按兩下所需的畫筆,以關閉上下文菜單。
根據需要,可使用“還原”指令或曆史記錄面闆撤銷繪畫操作,以修正錯誤或嘗試其他其他選擇。
修改好領帶設計後,如果要儲存成果,可選擇菜單“檔案”>“存儲”;如果要将其儲存在其他位置或使用不同的檔案名儲存,可選擇菜單“檔案”>“存儲為”;也可不儲存,直接關閉檔案。
放松一下,因為又完成了一個項目。
1.4.4 再談面闆和面闆位置
photoshop包含各種功能強大的面闆。很少在一個項目中需要同時看到所有面闆,這就是在預設情況下,面闆被分組且有些面闆沒有打開的原因。
“視窗”菜單包含所有的面闆,如果面闆位于其所屬面闆組的最前面,且處于打開狀态,其名稱旁邊将有選中标記。在“視窗”菜單中選擇面闆名稱可打開或關閉相應的面闆。
按tab鍵可隐藏所有面闆:包括選項欄和工具面闆,再次按tab鍵可重新打開這些面闆。
在使用圖層面闆和色闆面闆時,讀者使用過了面闆停放區中的面闆了。可将面闆從停放區拖出來,也可将其拖進停放區。對于大型面闆或偶爾使用但希望容易找到的面闆而言,這很友善。
以下是幾種可以用于排列面闆的其他操作。
要移動整個面闆組,将該面闆組的标題欄拖曳到工作區的其他地方。
要将面闆移到其他面闆組中,将面闆标簽拖入目标面闆組的标題欄中,待目标面闆組内出現藍色方框後松開滑鼠,如圖1.38所示。
要停靠面闆或面闆組,将其标題欄或面闆标簽拖曳到停放區中,如圖1.39所示。
要使面闆或面闆組成為浮動的,将其标題欄或面闆标簽從停放區拖曳出去。
1.4.5 展開和折疊面闆
通過拖曳或單擊在面闆的預設尺寸之間切換,可調整面闆的大小,進而更高效地使用螢幕空間以及看到更多或更少的選項。
要将打開的面闆折疊為圖示,可單擊面闆組标題欄上的雙箭頭;要展開面闆,可單擊圖示或雙箭頭按鈕,如圖1.40所示。
要調整面闆的高度,可拖曳其右下角。
要調整面闆組的寬度,可将滑鼠指向其左上角,待滑鼠變成雙箭頭時,向左拖曳以增大面闆或向右拖曳以縮小面闆。
要調整浮動面闆的大小,将滑鼠指向面闆的右邊緣、左邊緣或下邊緣,待到滑鼠變成雙箭頭時,向内或向外拖曳邊界;也可向内或向外拖曳右下角。
要折疊面闆組讓其隻顯示标題欄和頁籤,可輕按兩下面闆标簽或标題欄,如圖1.41所示。再次輕按兩下可恢複面闆組,展開其視圖。即使面闆被折疊,也可打開其面闆菜單。
http://write.epubit.com.cn/api/storage/getbykey/screenshow?key=1505c5fc36e3f8c4c059" >
面闆折疊後,面闆組中各面闆的标簽以及面闆菜單按鈕仍可見。
注意:不能調整顔色、字元和段落面闆的大小,但可折疊它們。
1.4.6 有關工具面闆和選項欄的注意事項
工具面闆和選項欄與其他面闆有一些共同之處。
拖曳工具面闆的标題欄可将其移到工作區的其他地方,拖曳選項欄最左側的抓手分隔欄可将其移到其他地方。
可隐藏工具面闆和選項欄。
然而,有些面闆特征卻是工具面闆和選項欄不具備的。
不能将工具面闆或選項欄與其他面闆組合在一起。
不能調整工具面闆或選項欄的大小。
不能将工具面闆或選項欄停放到面闆組中。
工具面闆和選項欄都沒有面闆菜單。
本文僅用于學習和交流目的,不代表異步社群觀點。非商業轉載請注明作譯者、出處,并保留本文的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