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中國行|“洋媳婦”奇娜的别樣中國年
——這是長汀人楊淙的阿根廷媳婦楊奇娜在長汀過的第14個春節!
和普通的中國家庭主婦一樣,除夕一大早,“洋媳婦”奇娜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她要和嫂子一起為全家做年夜飯。白斬雞、釀豆腐、包餃子、炸薯丸……十幾道客家菜,她做起來遊刃有餘。
楊奇娜原名薇薇安娜·卡多佐,來自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今年春節,是她在閩西小城長汀度過的第14個中國年。
2004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場華人活動中,奇娜邂逅了來自福建長汀的楊淙,二人一見鐘情,第二年他們就結婚了。2006年,她跟随楊淙帶着剛出生的兒子來到中國。楊淙的母親給兒媳取了中文名字“奇娜”。
奇娜到中國不久就趕上了春節。長汀是客家人聚居的第一座府治城市,被譽為“世界客家首府”,這裡的“年味”很足,熱鬧的過年氛圍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家家戶戶互相串門拜年,年飯從年前吃到正月十五,還有各種民俗表演,我一下子就被中國文化深深吸引。”她說。
剛到中國時,語言、飲食和文化的差異都讓她無所适從。丈夫在外奔忙,沒了翻譯,她和婆婆說話“雞同鴨講”,溝通全靠手勢。
“公公從拼音開始教,買來兒童繪本讓我練閱讀,每天在小黑闆上寫一個字讓我練書寫。不管我們是外出還是在家,他都會指着一個東西,告訴我這是什麼,要求我說出來,這樣慢慢地就學會了。”奇娜說。
飲食方面,她同樣面臨不少困擾。苦瓜、絲瓜、炖湯的草藥、散發着刺鼻氣味的榴梿……這些以前沒見過的食材,她适應起來也要花一段時間。
“榴梿打開滿屋子都是臭的,我以為這個東西是壞的,不能吃。但我婆婆在吃,還一直往我嘴裡塞。我想應該是能吃的,慢慢地也喜歡吃榴梿了。”她說。
各式各樣的長汀美食為她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來到中國不久,奇娜就從婆婆那兒學會了當地名菜“白斬河田雞”。
“我就站在廚房看着她怎麼做。剛開始的時候,我婆婆燒三四個菜,最後留一個菜讓我做,她監督我怎麼做,就這樣,我會做的菜越來越多。”奇娜說,“做中國菜像是做手工藝品,我現在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菜市場。”
如今,奇娜已經完全融入了中國的生活。夫妻倆有一個念初三的兒子和一對讀國小的雙胞胎女兒。和大多數“望子成龍”的中國母親一樣,她給孩子報了舞蹈、古筝和畫畫教育訓練班,每天晚上監督孩子做作業。“但是有時會改錯,幫倒忙,第二天被老師批評。”
2011年,奇娜和丈夫回到阿根廷探訪父母,剛過了兩個星期她就待不住了。“中國的生活很舒服,很安全,外出也很友善,在阿根廷就會想念中國的美食,想中國的朋友。”
不過,在中國,她也會想念萬裡之外的親人和一草一木。每天,送完孩子去學校買完菜,她都會和母親視訊聊天,“減少一點思念”。
“每天至少半個小時,聊家裡發生的事。今年疫情,我每次都會提醒他們,外出戴口罩,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奇娜說。
不過,奇娜最放心不下的還是在巴拉圭經營農場的父親,他70多歲了,不用電子産品,無法在網上見面,奇娜隻能給他寄照片。
今年冬天以來,中國本土疫情零星散發。中國政府倡導就地過年,鼓勵人們減少出行,但這絲毫沒有減少她和孩子們過年的喜悅。
“今年春節,我會和家人們待在一起,做他們喜愛吃的大餐,逛一逛長汀古城,也會和朋友們聚一聚,相約到周邊鄉下踏青。”她說。
新華社福州2月12日電(記者張逸之 陳旺)
網 編:陳炳林 邱冰花 編 審:吳德榮 黃建良 監 制:鄧柱元 總監制:鐘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