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9月13日,浙江省第一人民醫院和浙江省兒童醫院分别收到同一批不明化學品中毒的患者。
被送到醫院時所有患者幾乎都出現了乏力、多汗、口渴、胸悶、頭暈、手腳皮膚黃染等症狀。重症者甚至出現了汗液染黃頭發和衣物的情況,另外就是嚴重的氣促、心悸。
這一批中毒患者一共21人,其中1人在此前已死亡,其餘送院治療的20人中,2人突發全身強直性痙攣,呼吸、心髒驟停,搶救無效死亡。
看到如此重大的中毒事件,不了解的人可能以為受害者是化工廠的員工,可實際上這21人隻是共同參與了一件事——回收廢棄塑膠包裝袋。
這一批塑膠袋來自浙江某化工廠,員工違規将廢棄的化學品塑膠包裝袋賣給廢品收購站,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囤積了近一年,廢品收購站的老闆再把這些塑膠包裝袋以5500元的價格轉手賣給塑膠資源回收筒。
沒想到光是裝卸轉運的過程就讓多人中毒。最先出現症狀的是勞工林某,突然全身大汗,胸悶無力,以為是中暑,結果很快就去世了。
接觸這些塑膠袋的還有林某幫忙卸貨的家人親戚,塑膠袋起初被堆放在家裡,有7個小孩在旁邊玩耍,也都出現了中毒的症狀。還有意外被波及的一例患者,她沒有直接接觸塑膠袋,而是在照顧中毒家人的過程中,接觸到中毒者的汗液或衣物也造成中毒。
二硝基苯酚中毒者手腳皮膚黃染症狀
這一切的源頭正是那些裝過二硝基苯酚的塑膠包裝袋。
二硝基苯酚(簡稱dnp),嚴謹來說是2,4-二硝基苯酚,它是一種工業上常見的原料,可以用于生産染料、防腐劑、除草劑以及炸藥。
雖然極為常見,但二硝基苯酚卻也極為危險。20世紀初,它就以易爆的形象出現在大衆的視野中,爆炸強度約為tnt炸藥的81%。
二硝基甲苯是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的前體,苦味酸最早被當作一種黃色染料使用,相傳因為勞工暴力操作引發爆炸後,逐漸成為一種新型炸藥。
在一戰期間,法國和美國都有報道彈藥工廠發生導緻數十人死亡的二硝基苯酚爆炸事故,類似的死亡事故也在染料廠發生過不少。
與不穩定的爆炸特性相比,二硝基苯酚更為緻命的是它的毒性。根據中文文獻資料中的說法,人類經口最低緻死量(mld)為36mg/kg,對于一個50kg的成年人來說,口服1.8g即能緻死。
但是,根據真實的病例報告給出的資料,緻死量可能還要更低,一般認為10-20mg/kg就能緻命,有記錄的死亡案例中最低的攝入量為4.3mg/kg,總之,成人口服1g左右就有生命危險。
2,4-二硝基苯酚純淨化合物樣本
如果隻讨論緻死量,二硝基苯酚和大名鼎鼎的氰化物處于同一個水準。除了開頭提到的廢棄塑膠袋中殘留造成的中毒事故外,工業生産中也常常會出現違規操作導緻的死亡事故。
2001年9月,浙江省臨海市發生一起二硝基苯酚中毒死亡事故,臨時被雇傭進化工廠的勞工蔣某從事二硝基苯酚的離心脫水工作,由于沒有佩戴防護用具中毒,蔣某下班後出現症狀,到院就診後搶救無效于當晚10點40分死亡。
如果說因為二硝基苯酚在工業上的廣泛應用,我們不得不冒着一定風險去接觸它(當然按照操作規範做好防護,一線勞工的健康還是有所保障的),這是可以了解的,然而二硝基苯酚的另一種“暗黑”應用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1930年代,斯坦福大學的醫生發現,長期在染料廠或彈藥廠工作的勞工有一系列相似的變化,也就是由二硝基苯酚中毒産生的症狀,其中一個顯著的變化便是體重減輕。
他們認為,在嚴格控制攝入量以及密切的醫學觀察下,可以避免二硝基苯酚對身體帶來的傷害,但又保留一定的減肥效果,如果設想成立,那麼二硝基苯酚就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減肥神藥。
于是研究小組着手研究,并發表了關于二硝基苯酚治療肥胖的論文,很快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二硝基苯酚本來就是極為常見的物質,是以大量商人迅速做起了這種減肥藥的生意。
據估計,在1934年美國有大約20家藥品批發商在出售二硝基苯酚,約有10萬人服用,它一度被吹捧為最優秀的減肥藥。
二硝基苯酚減肥藥産品和各類報道
客觀來說,二硝基苯酚的減肥效果的确是令人驚歎的,其原理我們現在已經明确。二硝基苯酚在體内主要作用于細胞的能量代謝過程,抑制磷酸化過程,使供能物質氧化産生的能量不能用于合成atp,這類物質也被稱為“解偶聯劑”(uncoupler)。
由于atp的合成被抑制,細胞供能不足,我們的身體會按照正常的方式應對,即加速分解脂肪填補能量缺口,然而二硝基苯酚的存在讓這種應對方式變得無用。
越來越多的脂肪被氧化分解,但線粒體仍然無法合成atp,此時就會進入死循環,直到二硝基苯酚被代謝出體外。
至此,我們還沒有提及最重要的問題——脂肪的能量去哪裡了?減肥神藥也要按照實體學基本法遵守能量守恒,實際上這些通過氧化分解釋放的能量全都以熱能的形式釋放。
我們的身體就像是正常工作的電動機,源源不斷将電能轉化為機械能,而二硝基苯酚就像是進入電機内部的異物,卡住了轉子,此時無法輸出機械能的電機等效于短接電路,所有電能轉化為熱能,也就很容易燒毀。
這些熱量也就是導緻中毒後出現大汗淋漓、乏力、胸悶的直接原因,是以二硝基苯酚中毒也常常被誤認為是中暑,導緻延誤治療。
實際上,在醫學上需要建立動物發熱模型用于解熱類藥物的研究,二硝基苯酚就是一種常用的引起發熱的藥劑,高劑量下作用迅速發熱量巨大。
對于人類來說,一次攝入較高劑量的二硝基苯酚,發熱可以高達43°c,在這種超高的體溫下,我們體内對溫度敏感的蛋白質(如大部分酶)将無法發揮正常的作用,如果不采取治療措施很快就會死亡。
但即便重症者被送到醫院,醫生也很難力挽狂瀾,目前沒有針對二硝基苯酚中毒的特效解毒劑,治療手段比較有限,比較有效的手段是血液灌流,即将患者血液通過固體吸附劑清除毒素。
以上主要是二硝基苯酚急性中毒的部分,在短暫合法銷售的幾年裡,它還被懷疑會引起白内障等後遺症,是以在1938年,美國徹底禁止了将二硝基苯酚作為減肥藥生産和銷售。
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消瘦的身材也成為青春美麗的标志
或許是對它的減肥效果念念不忘,1980年代有醫生重新使用二硝基苯酚治療肥胖症,據稱有14000人參與。實驗的發起人尼古拉斯·巴金斯基醫生被判違法,随後美國還頒布了新的禁令以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但禁令并沒有能将人們“躺着暴瘦”的念想扼殺,随着健美運動的興起,為了達到傳統訓練難以達到的極緻效果,各類藥物開始深入健身房。
二硝基苯酚的減肥效果是很特别的,不僅效率極高,且幾乎隻消耗脂肪,對大次元需要減脂塑形的健美人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誘惑。
時至今日,在西方主流的視訊平台上你依然可以很容易搜尋到各種健美人士公開分享自己使用二硝基苯酚減脂的效果和感受。
随着這類社交媒體的興起,這些被公開發表的禁藥經曆分享無時無刻不在誘惑着懵懂的人們,他們隻看到了這些僥幸的特例,卻無從了解那些是以死亡的案件。
從2007年到2018年,英國因為服用二硝基苯酚而死亡的事故達到了115例,這僅僅是被記錄在案的數字,還不包括那些被誤診或未查明的猝死案例。
二硝基苯酚屢禁不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圈子小而隐秘,起初隻以健身房為中心,通過熟人介紹和推薦推廣。如今,前有“言論自由”的社交平台宣傳,後有各類健身減肥網站建立起的社交圈子。
更重要的是二硝基苯酚減肥藥可怕的利潤。藥販子們從中國以350英鎊的價格購買25公斤一桶裝的工業二硝基苯酚,經過分裝添加輔料制成膠囊,一粒能賣出1英鎊的價格,一整桶這樣的工業原料能給他們帶來10-20萬英鎊的利潤。
二硝基苯酚減肥藥簡易的包裝上印有中國産地資訊
即便這些非法藥販子最後結局往往都會被死亡案例揭發,最終也都逃不了罰款和判刑,但在巨大利益面前,仍然有很多人頂風作案。
近年來,英國已經關閉了大量非法出售二硝基苯酚的網站,但據媒體調查,仍有很多藥販子躲在暗網繼續經營他們損人利己的非法勾當。
通過網絡銷售的二硝基苯酚減肥藥,沒有任何說明文字
在藥販子的“努力”下,二硝基苯酚減肥藥開始向青少年群體滲透。近來報道的死亡案例中,青少年的比例在上升,女性的比例也在升高。
與健身房裡的男性不同,女孩子的需求更為普遍,表面上看起來是為了變美,但深層的原因可能是網際網路社交帶來的“身體羞辱”泛濫,以及對某些媒體或偶像唯瘦審美的追求。
貝絲·西普希在死亡前服用了14劑二硝基苯酚減肥藥
很多青少年受害者并不是真的肥胖,但都往往與家人朋友存在有情感問題或者心理問題,病态地追求減肥或許是他們尋求安慰的途徑。
這已經超出了身體健康的範疇,如果濫用藥物的人根本不在乎生理健康,我們費再多口舌科普危害也是徒勞的,與其絞盡腦汁消滅二硝基苯酚減肥藥,不如好好思考思考究竟是誰在讓青少年們不顧健康地去追求一種病态的瘦。
左澤平,王志斌,郭玉東,王碧松,高陽.常用大鼠發熱模型研究[j].中國比較醫學雜志,2012,22(02):52-57.
林觀炎,何茜.一起廢塑袋回收引起2,4-二硝基苯酚中毒事件分析與對策[j].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2011,29(06):302-304.
王悅,王麗華,陳瑜,李魯.2,4-二硝基苯酚急性中毒患者的臨床表現及救治分析[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4(08):497-498.
朱美芳.2,4-二硝基苯酚中毒死亡1例報告[j].中國工業醫學雜志,2002(04):244.
陳欣,楊靜姝,陸海峰. 廢塑回收緻東陽17人中毒 3人死亡14人住院治療. 青年時報, 2009年09月15日.
王蕊,餘姗姗,李震宇. 2噸廢塑 毒倒17人,東陽某廢品站工友裝卸染化廠廢塑時中毒,造成3人死亡,4人病危,罪魁禍首是化學品二硝基苯酚.錢江晚報, 2009-9-14.
a. tewari, a. ali, a. o'donnell, m. s. butt.weight loss and 2,4-dinitrophenol poisoning.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volume 102, issue 4, april 2009, pages 566–567,https://doi.org/10.1093/bja/aep033
megan tatum. dnp: the dangerous diet pillpharmacists should know about. the pharmaceutical journal, june 2019, vol 302,no 7926, online | doi: 10.1211/pj.2019.20206616
'lethal' dnp diet pills still on saledespite crackdown, bbc finds. bbc news, 28 october 2016.
sean cleathero bodybuilder death: pairjailed for drug offences. bbc news, 28 july 2015.
dnp: the pills used by slimmers andbodybuilders. bbc news, 27 june 2018.
susan mckay. ‘knowing it couldkill you isn’t a deterrent’: the deadly trade in diet pills. the guardian, 21jul 2020.
francie diep. the science and history of apesticide-turned-diet pill. popular science, july 10,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