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幹部的書房|栾群、張學俊:如何用創新開啟制造業新篇章

幹部的書房|栾群、張學俊:如何用創新開啟制造業新篇章

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

但高工資、“懶惰”隻是故事的一部分,甚至隻是一小部分。美國制造業的衰落,更在于制造業和國家強大創新體系的脫鈎。

工業和資訊化部賽迪研究院政策法規研究所所長栾群、産業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學俊認為,要真正了解美國制造業衰落邏輯,可閱讀《先進制造:美國的新創新政策》一書。該書深入到國家政策取向、營商環境、基礎設施,以及企業家的主觀能動性等層面,探尋更新制造業的密碼。

幹部的書房|栾群、張學俊:如何用創新開啟制造業新篇章

《先進制造:美國的新創新政策》,[美]威廉姆·邦維利安 彼得·辛格著,沈開豔等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偏見也是一種觀察角度

兩位作者在書中非常明确地表達了美國人對待中國的崛起,特别是對中國制造業飛速發展的态度,雖然帶有偏見,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觀察角度。

美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擺脫了日本、德國在制造業方面的競争挑戰,因為美國改變了競争主題,引發了資訊技術革命。但是,美國在21世紀頭十年的創新力度明顯降低,并赫然發現2011年制造業淨産值占全球總産值的比例被中國超越了,于是政界和産業界整體陷入焦慮之中,并沒來由地把這筆賬算到了中國頭上。

書中認為,中國以創新為基礎,配合一系列貿易政策,以實作經濟增長。美國一直高度關注貿易問題,幾乎所有關于制造業的公開讨論都會涉及貿易。部分美國人還狹隘、偏激地認為,中國在試圖建立一個亞洲經濟圈,為了圈内夥伴不惜付出貿易赤字的代價,而這一成本又從美國貿易順差中得以彌補。甚至,書中還援引經濟學家卡爾·達爾曼的觀點,認為中國“蓄意掏空發達國家競争經濟體,為其他地緣政治崛起提供資金”。甚至還以被中國制造産品占領地區的失業率上升和工資下降為論據,試圖說服美國讀者相信,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貿後就一直影響着美國勞動密集型産業,使得大量工作崗位轉移到了中國。并且強調,雖然貿易也能增加就業,但貿易就業崗位沒有抵銷中國進口競争所減損的就業崗位。這種觀點在美國國内很有市場并影響到了政界高層。

本書還基于李嘉圖貿易比較優勢理論和薩缪爾森的觀點,論證美國之前的創新能力優勢不是永恒的,當其他國家(中國)建立起自己的創新體系,他們也可以獲得創新優勢。有意無意間,書中流露出美國精準打擊中國先進制造企業的真實意圖,即部分美國人非常擔心中國建立起自己的創新體系。書中把日本描述為“盟友”,而把中國描述為“國家安全潛在的對等競争對手”。

衰落與崛起都與創新體系關聯

除了列舉中國相關資料外,本書還深入到經濟學理論和觀點内部,深刻剖析了中國制造業增加值極速增長背後的原因。

作者提到了廉價勞動力、便宜零部件等成本原因,也提到了跨國公司經營機制和資訊技術革命帶來的紅利被中國所利用,以及中國政策強制技術轉讓、政府補貼、有限法治和知識産權保護等抹黑中國制造業發展成就的謬論,但同時強調,這些都不足以解釋中國制造業的崛起,真正的原因是中國在流程創新和制造業之間建立起了一種新的聯系。“中國創新制造業模式擅長快速擴大規模并降低成本。該模式整合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技能,即同時管理速度、産量和成本,使生産迅速擴大規模,并大幅降低機關成本。這種能力使得中國甚至可以在高度自動化行業和非政府優先或支援的産業上擴張”,“中國新興生産模式的要素包括:(1)反向設計;(2)利用國外設計;(3)跨區域生産企業網絡發展”,等等。這些他者視角的總結,給我們帶來啟發。

美國仍然保持着世界上最強大的創新體系,也有着強烈的制造業需求,問題主要在于創新體系與制造體系之間的關聯性出現了問題。而中國恰在此時崛起,崛起原因恰是創新體系與制造體系之間的關聯性,由此,美國啟動國家機器來遏制中國先進制造業發展,便是它所認為的一種必然選擇了。

縱橫跨條塊的整體性總結

作者援引了大量經濟學著作和文章,利用經濟學的原理、方法,深入分析每一個他們認為重要的制造業問題,從古典經濟學主導的财政、稅收、貨币政策,到進階别自動化(人工智能)對工作機會的影響,都逐一納入論述。特别是對中小企業、初創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和制造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給予了充分的關切。

本書用經濟學史的方法,梳理經濟學與制造業的同步發展關系,特别是從工業革命的曆史中總結了十個經驗啟示:

一是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的推動,需要“頭腦和手”的結合,如瓦特之是以能改進蒸汽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集學者和工匠于一身;二是制造與科學的結合,大部分的工業革命都由一線勞工引發,而由數學和科學完善;三是要有專家行為,瓦特突發靈感之前的六年都在研究發動機,靈感建立在多年的專注和學習積累之上;四是工業規模擴大需要在各環節上共同發力,發明不會自動進入經濟領域,而要經過模拟、制作、論證、測試、試驗和試産等各環節;五是産業要有耐心,政府要長期支援;六是要把技術、流程和商業模式結合起來;七是國防部門的支援對創新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很重要,因為國防部門相較于一般部門,更易争取到資金及其它資源;八是要有跨行業-大學-政府的制造創新組織模式,強化各自優勢;九是資訊技術革命是由各部門鑽研解決一系列的技術挑戰演化而來的;十是生産和創新是互相聯系的,美國要引入新的制造技術範式,創新組織變革就成為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這種橫跨、縱跨條塊結合的整體性總結,是目前我國産業界研究所缺乏的。

新制造業需要新經濟學

本書還處處展現基于現實經濟現象,對傳統經濟學理論進行的反思,認為古典經濟學主導的财政和貨币政策,并不能解決長期投資和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的問題,即短期穩定政策對解決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并不奏效(這一視角可以借鑒解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制造業貿易35年的逆差不能用商業周期、貨币轉移和貿易壁壘來解釋,也無法用貨币和短期财政政策來予以解決。提高生産率才是應對政策,這需要智力、人力、組織和技術基礎設施方面的持續投資,操作層面則需要強調技術投資的公私營資産增長模式。這并不是說政府短期的刺激政策沒有必要,而是說單靠它是不夠的。這是一種深入經濟現象的、非常具有銳度的研究方法。

書中還援引戴維·奧特爾等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他們考察了中國進口競争對美國公司研發資金和專利的影響,認定:從中國進口越多,美國的研發和專利就越少。這一研究結果雖然不準确,但也從一定角度說明了在“制造、創新、貿易”三者之間,創新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進而成為決定性因素。作者甚至發出“關于制造業的經濟學共識會不會錯了”的疑問,提出“創新經濟學”的新概念。也許,其援引克魯格曼的自我批評,經濟學“把漂亮和打扮得很像數學當成了真相”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問題,經濟學沒有錯,但是世界變了,制造業變了,特别是中國的制造業變了,美國發展經濟需要新的經濟學,也需要重新評估自己對中國的評估。

認識相同,問題類似

如何用創新開啟美國制造業新篇章,是本書的寫作目的。作者批評,美國人一直忙着追随“下一個重大事件”,卻忽視了現有經濟部門的機會,推進前沿科技當然是好事,但如果不能将創新擴充到現有部門,那又有什麼意義?如果隻将創新局限在前沿産業,實際上是削弱“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和品質。筆者了解,書中提及的現有經濟部門,很多時候就是指制造業。

為了更好地發展先進制造業,美國設立了很多行業與領域研究所,這些研究所可以了解為美國版的弗勞恩霍夫協會。弗勞恩霍夫模式建立強大的治理架構,確定明确的戰略支援國家層面的優先工作,而且同時承認各研究所的自治權。但美國研究所模式和德國弗勞恩霍夫模式又有明顯的差別,其中顯著的一點是,美國的研究所在獲得聯邦和州政府資助和優惠政策方面是有期限的,2014年美國《重振美國制造法案》明确隻有5年期限,而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并沒有規定期限。感覺上,美國先進制造創新研究所項目,就是美國科技産業界的“五年規劃”。另外,書中還強調德國創新體系是“制造業主導”的,并把中小企業帶入創新體系,對出口的支援也較美國更大,這些都是美國需要學習的地方。

對照中國的情況,至少有兩點需要我們反思:一是政策退出機制意味着對政策實施效率的更高要求;二是政策實施中的評估和過程管理反映着行業治理的水準,這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内容。

總之,本書以制造業與創新的關系為主線,探讨了重構創新和再次激活美國制造業的方法。在對制造業的認識上,中美兩國可以說是不約而同、是一緻的,不論中美,制造業都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在21世紀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制造業在轉型更新過程中需要一些外來的例子作參考或者比較,才能找出更适合我國制造業發展的路徑。而我國現在制造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大部分問題,也都出現在本書針對美國制造業發展問題的研究中,這就是本書的閱讀價值所在。

栾群推薦書單

幹部的書房|栾群、張學俊:如何用創新開啟制造業新篇章

《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美]傑裡米·裡夫金著,張體偉譯,中信出版社

幹部的書房|栾群、張學俊:如何用創新開啟制造業新篇章

《創新經濟學手冊》,[美]布朗溫·h.霍爾、内森·羅森伯格主編,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幹部的書房|栾群、張學俊:如何用創新開啟制造業新篇章

《代碼經濟:從遠古食譜、城市到區塊鍊、人工智能》,[美]菲利普·奧爾斯瓦爾德著,高子平、王豐龍、曹賢忠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幹部的書房|栾群、張學俊:如何用創新開啟制造業新篇章

《機器人是人嗎?》,[美]約翰·弗蘭克·韋弗著,劉海安、徐鐵英、向秦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幹部的書房|栾群、張學俊:如何用創新開啟制造業新篇章

《技術哲學:從埃及金字塔到虛拟現實》,[俄]b·m·羅津著,張藝芳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欄目主編:顧學文 文字編輯:顧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