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DOBE PREMIERE PRO CS6 标準教育訓練教材》——1.3 影視創作理論基礎

本節書摘來自異步社群《adobe premiere pro cs6 标準教育訓練教材》一書中的第1章,第1.3節,作者 acaa專家委員會,ddc傳媒,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19世紀末,盧米埃爾兄弟公映的自己攝制的第一批紀實短片标志着電影的誕生。在其後100多年的發展曆程中,電影基本創作理論不斷發展進步,為今天的影視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蒙太奇是影視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是影視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正是因為有了蒙太奇,影視才從機械的記錄轉變為創造性的藝術。

蒙太奇一詞原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是一個建築學上的術語,意為構成、裝配,引申在電影方面,指影片的剪輯群組合。導演或剪輯師依照情節的發展和觀衆注意及關心的程度,将一系列鏡頭畫面及聲音(包括對白、音樂、音響)合乎邏輯地、有節奏地連接配接起來,使觀衆得到一個明确、生動的印象或感覺,進而使他們正确地了解事情的發展。

從曆史上看,電影剪是電影藝術初創時期的名稱,它偏重于技術性,不同于現代的影視剪輯工作。那時,沒有什麼剪輯,隻是将一段影片膠片與另一段膠片粘接起來。因為沖洗膠片的木槽長度有限,是以膠片隻能剪成一段一段的,沖洗之後,再把它們粘接起來。在那個時期裡,蒙太奇隻不過是粘接膠片的技術罷了。

電影成為藝術的初期,剪輯是由攝影師一人包辦的。到後來,随着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電影成為一種綜合藝術,逐漸才有導演、攝影、制片等分工。20世紀初,分鏡頭拍攝的出現帶來了強烈的戲劇效果,成為剪輯的起源。其後,剪輯工作逐漸專業化,并設有專業部門,由專業人員來擔任和掌握剪輯工作。從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剪輯工作才逐漸成為電影生産、創作中一個獨立的專業部門。

剪輯雖然也包含着剪接技術,但卻是一種藝術創造。是以,剪輯包含有剪接因素,而剪接卻無法包括剪輯的全面含義。今天的影視剪輯工作,是要通過蒙太奇技巧完成影視藝術的剪輯任務。要根據一個總體構思計劃,把許多鏡頭分别加以剪裁,巧妙地、有機地、藝術地組合在一起,運用蒙太奇技法處理鏡頭的連接配接和段落的轉換,使全片達到結構嚴整、條理通暢、展現生動、節奏鮮明的要求,并有助于揭示和增加畫面的内在涵義,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

剪輯從導演工作中獨立出來以後很快獲得長足的發展,成為影視鏡頭的“劇作者”。

蒙太奇是一種能符合人觀察客觀世界時的體驗和内心映像的表現手段。作為一種表現客觀世界的方法,它基本的心理學依據是,蒙太奇重制了人們在環境中随注意力的轉移而依次接觸影像的内心過程,以及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現象在我們面前聯系起來時,必然會産生的按照一般的邏輯發生的聯想活動。這種過程和活動是有規律的。蒙太奇正是依據這樣一種規律,形成了能為大家了解和接受的電影藝術語言。

1.鏡頭

一部影片是由若幹個移動鏡頭和固定鏡頭構成的。移動鏡頭是指用推、拉、搖、移等不同的拍攝方法攝取的鏡頭;固定鏡頭則依被攝對象與攝影機之間不變的位置,因距離不同而分成特寫、近景、中景、全景、大遠景以及俯、仰等鏡頭。這些鏡頭隻有當藝術家按照人類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邏輯來加以運用時,才有可能成為電影藝術語言的基本元素。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注意力總是由于對外界事物進行觀察與了解的内心要求和客觀事物對我們的吸引而不斷轉換着方向和距離。這種注意力方向和距離的轉換的幅度大小不同,有時隻需轉動眼珠,有時則需扭過頭去,或俯首、仰首,或全身轉動,甚至要移動自己身體的位置,走近或走遠。這種轉換總是在不知不覺中連續不斷地進行着。這種注意力方向和距離的轉換,是由處在現實世界中的人類要求不斷地注意和認識自己周圍的客觀世界的一種本能和基本心理狀況決定的。

人們在劇院裡觀看舞台上的戲劇演出時,被迫采取一種最不自然的角度。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觀衆被固定在一個地方,觀看在相當距離外的動作和景物,他既不能走近去細看演員的臉部表情或某一重要道具,又不能随着内心本能的要求去看那發生在舞台邊框及景片造成的表演區以外的事物;二是舞台的動作和景物,由于舞台邊框的限制,以及為了适應與觀衆的固定距離,動作和景物經過集中和适度的誇張,使觀衆不必時時擡頭俯首,扭頭或走動,就可以一目了然。這就使劇場裡的觀衆感受與平常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完全不同。

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會也不可能采取這種固定的角度去一目了然地觀察被壓縮在某種邊框内的生活現象。即使從匙孔這樣一個固定的觀察點去看房間内的情景時,人的視點也在不斷地改變。他不可能一下子看遍整個房間,他在每一刹那所看見的東西,都隻是房間内的一個部分,甚至是零星的部分而已。房間的整個形象,實際上是由我們依次看到的各個部分組成的,它不是一目了然的整體,而是一種存在于我們記憶裡的蒙太奇片段。

這種蒙太奇片段的鏡頭運用與組接方法,往往因觀察者具有不同的心理狀态而異。電影藝術家正是依據人們在不同情況下,不同的心理狀态所具有的這種特點,去安排構成他影片中的某些鏡頭。這種直接展現主人公内心活動的主觀鏡頭,往往能夠把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生動逼真地傳達給觀衆,使他們感同身受。而在更多的情況下,電影導演在叙述中,往往把觀衆當作一個假想的觀察者去運用攝影機的鏡頭,并借此把觀衆的注意力連續不斷地引向對劇情發展有意義的各個因素。這種注意力的轉換與人們平常在生活中觀察事物時的自然轉移及邏輯順序是一緻的。這是電影的基本方法,也是一種能夠更為深刻地揭示現實生活本質的方法。

蒙太奇的原理既然是根據日常生活中人們觀察事物的經驗建立起來的,那麼運用蒙太奇也需要符合一般正常人的生活規律和思維邏輯。隻有這樣,電影的語言才會流暢、合理,才能為觀衆了解。

2.節奏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注意力因被周圍的活動經常地、本能地吸引着而不斷自然轉移。但這種轉移并不是經常以同等速度進行的。當一個人懷着平靜的心态觀察周圍活動時,其注意力的轉移是以十分緩慢悠閑的速度進行的。但如果他在觀察或親自參與某件非常激動人心和變動極快的活動時,他的反應節奏就會大大加速。這就是蒙太奇節奏的心理學根據。

一般來說,用快切的手法表現一個安靜的場面會造成突兀的效果,使觀衆覺得跳動太快;但在使觀衆激動的場面中,把切的速度加快,便能适應觀衆要求快節奏的心理,進而加強影片對觀衆的感染力。如表現車禍,一位旁觀者在這種突發事件中,有一種急于了解事件程序的内心要求,導演精選的各個片段以短促的節奏剪接在一起,能夠适應觀衆的内心節奏。是以,這種蒙太奇節奏是恰如其分的。

節奏活動的形式跟各種生理過程——心髒的跳動、呼吸等都有關系,而構成電影節奏的基礎是情節發展的強度和速度,特别是人物内心動作的強度和速度。後面這一點是尤其重要的。節奏則取決于各個鏡頭的相對長度,而每個鏡頭的長度又有機地取決于該鏡頭的内容。

蒙太奇的獨特節奏可以表達情緒,但卻不能僅僅靠蒙太奇的速度來影響觀衆情緒。蒙太奇的速度是由場面的情緒和内容決定的。電影藝術家隻有使剪接的速度同場面的内容相适應,才能使速度的變換流暢,使影片的節奏鮮明。

3.聯想與概括

電影的蒙太奇的思想力量在于,把兩個鏡頭接在一起,能使觀衆在兩組資訊之間進行多種多樣的對比、聯想和概括。例如,在1929年拍攝的影片《聖彼得堡的末日》裡,普多夫金把一個表現俄國士兵們在戰場上死去的鏡頭和一個表現股票交易所黑闆上股票價格飛漲的鏡頭交叉剪接在一起,結果是使觀衆獲得一種概念:資本家利用戰争來牟取暴利。這種結論是通過連接配接兩個獨特的現象暗示出來的,并且是那兩個鏡頭中的任何一個也無法單獨暗示出來的意義。是以,匈牙利電影理論家巴拉茲說:“單獨的鏡頭就像是某種含義的充電,當它與另一鏡頭相接時,就像一個電火花那樣釋放出來了。”

這就是蒙太奇的巨大思想作用。正因為這樣,蒙太奇絕不是純技術性的剪輯。蒙太奇是電影美學的基石。電影藝術特有的形象思維是蒙太奇思維。

按照表現形式,可以将蒙太奇大緻分為平行式蒙太奇、對比式蒙太奇、交叉式蒙太奇、複現式蒙太奇、積累式蒙太奇、叫闆式蒙太奇、聯想式蒙太奇、隐喻式蒙太奇、錯覺式蒙太奇、擴大與集中式蒙太奇和叙述與倒叙述式蒙太奇等,需要根據表現的需要進行選擇使用。

1.平行式蒙太奇

這是一種很古老的蒙太奇表現形式。在影片故事發展過程中,通過兩件或三件内容性質上相同,而在表現形式上不盡相同的事,同時異地并列進行,而又互相呼應、聯系,起着彼此促進、互相刺激的作用,這種方式就是平行式蒙太奇。

2.對比式蒙太奇

富與窮、強與弱、文明與粗暴、偉大與渺小、進步與落後等的對比,在影片中是常見的。這也是一種很古老的蒙太奇的形式,早在19世紀,電影的先驅者就用這樣的對比表現貧富的懸殊與對立。

3.交叉式蒙太奇

這種剪輯方法,是把同一時間在不同空間發生的兩種動作交叉剪接,構成緊張的氣氛和強烈的節奏感,造成驚險的戲劇效果。

4.複現式蒙太奇

從内容到性質完全一緻的鏡頭畫面反複出現,叫做複現式蒙太奇。這種蒙太奇總是在劇情發展的關鍵時刻出現,意在加強影片主題思想或表現不同曆史時期的轉折。但反複出現的鏡頭,必須在關鍵人物的動作線上,隻有這樣,才能夠突出主題,感染觀衆。這種構成方法,就是複現式蒙太奇。

5.積累式蒙太奇

這種剪輯方法,是把性質相同而主體形象相異的畫面,按照動作和造型特征的不同,用不同的長度剪接成一組具有緊張氣氛和強烈節奏感的蒙太奇片段。

6.叫闆式蒙太奇

這種結構方法在故事影片中能承上啟下、上下呼應,而且節奏明快,如同平劇中的叫闆。

7.聯想式蒙太奇

把内容截然不同的一些鏡頭畫面連續地組接起來,造成一種意義,使人們去推測這個意義的本質。這種剪輯方法即聯想式蒙太奇。

8.隐喻式蒙太奇

按照劇情的發展和情節的需要,利用景物鏡頭來直接說明影片主題和人物思想活動。這種構成方法就是隐喻式蒙太奇。

9.錯覺式蒙太奇

這種構成方法,首先是故意使觀衆猜想到情節的必然發展,但是在關鍵時刻,忽然來一個180°轉彎,下邊接上的竟不是人們預料中的鏡頭。

10.擴大與集中式蒙太奇

從特寫逐漸擴大到遠景,使觀衆從細部看到整體,造成一種特定的氣氛,這就是擴大式蒙太奇;再由遠景逐漸進到細部特寫,這就是集中式蒙太奇。

11.叙述與倒叙述式蒙太奇

這種表現方式用于叙述過去經曆的事件和未來的想象。例如影片中的疊印、回憶、幻想、夢境、想象等所出現過去與未來景象的畫面。

随着影視産業的發展,影視節目的制作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其制作流程大緻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部分。

1.前期準備

當創意完全确認并獲準進入拍攝階段時,創意部門會将創意的文案、畫面說明及故事闆(story board)呈遞給制作部門。将影片的長度、規格、情節、創意點、氣氛和禁忌等作必要的書面說明,以幫助制作部門了解該影片的創意背景、目标對象、創意原點及表現風格等。

制作部門将就拍攝腳本(shooting board)、導演闡述、燈光影調、音樂樣本、布景方案、演員造型、道具、服裝等有關影片拍攝的所有細節部分進行全面的準備。

2.拍攝

按照制定的拍攝方案,在安排好的時間、地點,由攝制組按照拍攝腳本(shooting board)進行拍攝工作。根據經驗和作業習慣,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表演品質,鏡頭的拍攝順序有時并非按照拍攝腳本(shooting board)的鏡頭順序進行,而是會将機位、景深相同或相近的鏡頭一起拍攝。另外拍攝難度較高的鏡頭通常會最先拍攝,而較易拍攝的鏡頭通常會安排在最後拍攝。為確定拍攝的鏡頭足夠用于剪輯,每個鏡頭都會拍攝不止一遍。

3.後期制作

初剪:初剪也稱作粗剪。初剪階段,導演會将拍攝素材按照腳本的順序拼接起來,剪輯成一個沒有視覺特效、沒有旁白和音樂的版本。

a複制:a複制就是經過初剪的那個沒有視覺特效、沒有音樂和旁白的版本。這個版本是将要提供進行視覺部分修正的,也是整個制作流程中第一次看到制作的成果。

正式剪輯:認可了a複制以後,就進入了正式剪輯階段,這一階段也被稱為精剪。精剪部分要對a複制的一些不足進行修改。

特效合成:根據腳本的需要,将特效部分合成到影片中去。

配音和配樂:錄制對白、旁白和音樂,并由音效剪輯師為影片配上音效。

整合輸出: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将制作好的視訊和音頻元素以精确的位置合成在一起,并輸出到電視播出帶或其他媒體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