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書摘來自異步社群《趣學ccna——路由與交換》一書中的第2章 tcp/ip協定,作者 田果 , 彭定學,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第2章 tcp/ip協定
趣學ccna——路由與交換
在上一章,我們鄭重其事地介紹了無聊的osi七層參考模型,并濃墨重彩地講述了其中每一層負責提供的功能。osi模型出身名門、條理清晰,隻有一個“小小的”缺點,那就是一直沒人太拿它當回事兒。是以,如果對它太認真,你就敗了。
我們是有職業精神的,是以在介紹osi模型時反複強調了這個模型是如何地曲高和寡。我們在上一章中花大篇幅介紹osi模型有三個目的:一是延續各類技術教材的慣例,以免将本書作為技術開蒙讀物的讀者在與别人讨論技術問題時,因全然不了解osi模型而被視為十分業餘;二是為了讓這本冠以“ccna教材”之名的作品能夠勉強契合cisco認證體系的教學大綱,不至于洋洋千言,卻離題萬裡;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為了讓讀者能夠憑借這個将功能劃分得最為細緻的模型,深入了解“協定分層”的概念及其存在的必要性。
除了osi模型之外,我們在上一章還介紹了另外一個更切合實際的分層模型:tcp/ip模型。傳統的tcp/ip參考模型定義了四個層級,從下至上依次為網絡接口層(第1層)、網絡層(第2層)、傳輸層(第3層)和應用層(第4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