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佛交界山地發現珊瑚、腕足等古生物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廣州日報全媒體(黃健源):近日,三水市民趙先生向本報報料稱,他在佛山三水與廣州花都交界處發現了珊瑚和貝類化石。地質與古生物研究專家張顯球鑒定後表示,在這一批化石中,至少可辨認出珊瑚、腕足類、海百合莖等三種古生物化石。張顯球認為,珊瑚、腕足等化石是典型的海相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進一步證明在3億多年前的石炭紀,廣東大部分地區都是一片大海。
奇事:他在山地上發現珊瑚化石
記者看到,趙先生共發現了十幾件大小不一的“珊瑚化石”和“貝類化石”。這批石頭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呈現灰黑色,如同煤炭。其中一塊較大石頭經打磨後可以看到一個個圓圈,圓圈内是一些規律性的“花紋”。“這一件就是珊瑚化石。”趙先生對記者說。
還有一些小石頭,外表上看如同是現代的貝殼,表面上還有明顯的紋理,不過這些“貝殼”與石頭“長”在一起,顔色也呈灰黑色。
趙先生告訴記者,他是一名化石愛好者,平時喜歡在野外撿石頭。這批化石是他在佛山三水與廣州花都交界處的山地發現的。“是在一處廢棄的采石場發現的,由于開采石礦挖開了地層的剖面,我沿着山坡往下走,結果偶然撿到了這些化石。”他說,剛發現這些化石時,表面還有金屬的光澤,可能與含硫鐵礦有關。
“當地地質條件複雜,既有石炭紀也有泥盆紀等不同時代的地層,在年代上難以區分。”趙先生表示,據他初步判斷,這些化石來自石炭紀,距今已有3億多年。
趙先生還認為,這些化石有可能見證了廣東地區自然環境的海陸變遷。“這裡有可能在3億多年前是大海,後來經過地質運動擡升為陸地。”他猜測說。
求證:它們見證廣佛曾是一片海
地質與古生物研究專家張顯球對此進行了鑒定。張顯球表示,這些化石至少可辨認出珊瑚、腕足類、海百合莖等三種,從年代上看,屬于石炭紀早期,距今約3.2億年到3.3億年。“珊瑚的生存環境要求海水非常清澈,而且水還比較深。”張顯球說,珊瑚、腕足等化石是典型的海相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在3億多年前的石炭紀,廣東大部分地區都是一片大海。“生物演化程序是不可逆的,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我們可以根據化石種類來判斷當時的地理環境。”張顯球說。
“在石炭紀,粵北、粵西北及粵中區的許多地方都是海洋環境。”張顯球告訴記者,在粵北不少石炭紀的地層,同樣發現過珊瑚和腕足類化石。
佐證:肇慶也曾發現海洋生物化石
無獨有偶。除了在廣佛交界處發現珊瑚、腕足等海相化石外,在肇慶也發現過大量貝類化石。據肇慶地質專家淩井生介紹,在肇慶蕉園崗的山上,曾發現大量蕉葉貝、長身貝、石燕等海洋貝類化石,為3.5億年前中泥盆紀典型化石,是當時這裡為淺海的有力證據。
淩井生說,蕉園崗有20多種海洋貝類化石,是多年前打通西江北路施工時被發現的。這些貝類大部分早已滅絕,部分化石比較珍貴,具有地質研究價值。這一地質帶一直向東延伸到鼎湖、花都地區。他表示,那時候的廣州一帶則是隆起的古陸海島,而現在的廣西地區那時候是一片深海。
話你知:它們你認識嗎?
腕足:腕足類屬拟軟體動物門,海産底栖無脊椎動物。腕足類動物與現代貝殼外形相似,但又不一樣。腕足類的殼分為背殼和腹殼,而雙殼類是左右兩片殼。腕足類動物從暖海的淺灘到深海海底都有分布,繁盛于古生代,随着時代的推移而逐漸衰退,目前絕大部分已經滅絕,可作标準化石,用作确定地層地質年代。
海百合:海百合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在幾億年前,海洋裡到處是它們的身影。在古生代石炭紀,海百合數量極龐大,品種繁多。海百合并非是植物,而是一種棘皮動物,生活于海裡,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由于長得像植物,人們就給它們起了“海百合”的名字。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浏覽内容,轉載分享隻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内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