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物互聯》——2.2 建立物聯網

本節書摘來異步社群《萬物互聯》一書中的第2章,第2.2節,作者:【美】 michael miller(米勒),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既然具備了物聯網所需的全部技術,那麼整個物聯網又是怎麼建立的呢?整個過程充滿曲折,對那些探索物聯網業務的公司而言充滿機會和挑戰。

專家們預言,在物聯網的潛力被充分發掘出來之前,将有3個發展階段。基本上就是安裝和連接配接裝置,使得兩個以上的裝置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而聯合工作,然後開發一個應用以分析關聯的資料,甚至觸發更加複雜的操作。

因為物聯網的基礎是建立一個裝置的網絡,是以把部署更多的裝置作為建設物聯網的第一階段也就不奇怪了。這裡的裝置包括各種類型——傳感器、處理器、智能集線器,或者你能想到的任何裝置。這些裝置包括獨立裝置或者嵌入在大型裝置或部件中的小型裝置。

第一階段已經順利啟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級裝置成為可聯網的,從健身記錄器、電視機到恒溫器。這些利用無線方式連接配接網際網路的裝置,通常是采用wi-fi的方式,并通過聯網獲得一定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也是以裝置的角色加入網絡的。

注意

雖然今天的聯網裝置通常被叫做“智能”裝置,它們并不真的都是那麼智能的。但是它們的确可以提供一定的功能,而且通過聯網向其他裝置發送和接受資料,使得它們比一般的非聯網裝置多出了一點智能。

前面講過,目前許多已有的網絡技術可以用來構成物聯網連接配接性的基礎。但是對于新興網絡技術而言仍然存在着機會——當然,必須有人建立、安裝和連接配接那些數以億計的裝置。我們才剛剛開始。

發展的第二階段是我們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所謂智能物體為了某種更大的目的聯合起來工作。這裡指的是分享資料,進而自動化某些過程。資料從一個裝置傳輸給另一個裝置,而後某個裝置做出一定的決策并觸發某個指定的操作。

舉個例子,你家裡後院的某處可能在土裡埋有濕度傳感器。這個傳感器把它收集到的資料通過網絡(藍牙、wi-fi或者其他網絡)傳送到另一個嵌入在你後院的灌溉系統控制器内的裝置上。灌溉系統被設定為根據從濕度傳感器收到的資料來運作。如果後院足夠濕潤,灌溉系統不會啟動;如果後院足夠幹燥,則會運作一個特定的灌溉程式;如果後院特别幹燥,灌溉流程将會運作一個更長的灌溉程式。你不用太操心,因為這兩台裝置自己就為你完成了監測和決策的過程。

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自動化相對簡單的任務,并為此設定必要的裝置。這并不是什麼超級智能;裝置也隻是在執行預置的操作。這有點類似google的搜尋風格的、算法驅動的決策。如果a那麼b,如果c那麼d,諸如此類。

我們需要小心翼翼地進入第二階段,在某些行業中尤其要如此。挑戰來自于如何決定用這種自動化來改善繁複的日常工作,并相應地安裝必要的傳感器等裝置,然後設定那些裝置以完成自動化所需要的基本操作。這裡有個數量級的問題,因為我們有太多的操作可以這麼處理了。

基礎的自動化就像一個決策樹:根據簡單的規則,将傳感器輸入翻譯或控制指令。如果我們真的想利用從物聯網收集來的海量資料,我們需要那些能處理更大的、更複雜的,也經常是更模糊的資料集合的應用。這可比把兩個簡單對象的行為協調起來要複雜得多,這可是要創造缜密的互相關系進而達到利用和分析資料的目的。

以你家裡的恒溫器為例。一個簡單的自動化操作可能就需要在這個恒溫器上連接配接一個外部的溫度傳感器,進而扮演壁爐和空調的控制器的功能。當外部溫度上升到一定的水準,恒溫器被設定為打開空調器。這的确很有用,但是用處也比較有限。

在物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引入其他資料來優化這個簡單的傳感器——恒溫器關系,比如當日的天氣預報、曆史溫度模式,甚至你家裡人對這個房間的使用模式。可以開發一個應用(app)考慮所有這些(甚至更多的)資料,并且準确地預測出空調應該開啟的時刻和運轉的時間。這就不是反射式的,也就是說系統具有了某種智能。

這裡有很多機會,不僅屬于裝置和網絡硬體的制造商,也屬于應用開發者。在現實中,第三階段也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