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史上有很多幾乎被遺忘的影片,狀似無名,卻在不經意間助推了電影的發展。
1979年4月12日,[瘋狂的麥克斯]在澳洲上映,廣袤的荒漠、狂暴的機車黨、憤怒的警察開始了一段追逐複仇故事。
雖然在當時沒掀起多大浪花,卻意外開啟了一個新的電影風格,即如今備受推崇的“廢土風”。
©️[瘋狂的麥克斯]1979
雖然很多人大概是從[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才開始接觸和了解到這個系列,但其實這種“末世感破敗美學”早在第一部中就已經打下了基礎。
因為第一部的嘗試,才有了後來三部廢土電影的成型。
©️[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2015
今年“北影節”中,在“系列饕餮”單元就會完整展映[瘋狂的麥克斯]四部曲,借着這個機會,我們打算來聊上一聊廢土電影的源與流。
生存與毀滅算得上是人類文化史上一個經久不衰的主題,不管是文學還是影像,宗教還是科學,在這個話題上似乎都有消耗不完的創作沖動。
3000年前的《舊約聖經·創世紀》中明确有關于諾亞方舟的記載,上帝憤怒于人類的貪婪罪惡,用洪水沖刷世界,隻有諾亞方舟中的生靈可以幸存。
而瑪雅文明關于世界末日的預言更是直言2012年是世界末日,這也有了[2012]這樣展現末日圖景的災難片。
©️[2012]展現了一幅末日景觀
人們對于末世的無限想象,根植于人類對死亡的畏懼,以及對生存的渴望,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兩類影片,一種是災難片,令一種就是廢土片。
災難片側重于世界因何毀滅,而廢土片更深一層,毀滅本身并不是重點,它側重于對災後幸存文明和人性的探讨。
當然,早期的廢土片也不叫這個名字,隻是一個有些模糊的類型劃分,從出現到自成一派也經曆了一個不短的過程。
細算起來,最早的廢土題材應該追溯到二戰時期。源頭是人類對于核戰危機的恐懼。
1945年8月,美軍分别朝着日本的廣島與長崎投下了兩枚原子彈,兩座城市幾乎瞬間被夷為平地,死亡不計其數。這是曆史上人類第一次且唯一一次在戰争中使用核武,巨大的殺傷力讓人類幡然醒悟:原來末日離我們并不遙遠。
對于工業時代下的末日恐慌由此蔓延開來,不過那會還沒有“廢土”這個詞彙。
©️1945年原子彈爆炸之後的廣島廢墟
1968年,一部名叫[人猿星球]的電影上映,掀起了不小的反響。
這是第一部涉及“廢土概念”的影片,同樣沒有被定義但是想法已經相當接近後來的廢土片,整個世界觀的架構直擊人心。
電影改編自法國作家皮埃爾·布勒的同名小說,片中一艘出發自20世紀的宇宙飛船經過近六個月的光速飛行後,最終墜落在公元3978年的地球上。
©️ [人猿星球]展現的是一個人猿統治人類的後末日時代
此時人類早已在貪婪和互相殘殺中迅速沒落,幾近滅絕,地球的主人已經換成了有自主意識的人猿,人類則成為供它們捕獵研究的野獸。
海邊那座殘破的自由女神像就是這片末日世界的标志。
©️[人猿星球]結尾直擊人心的經典一幕
如果說[人猿星球]是對“廢土”形式的淺嘗辄止,那麼11年後的“瘋狂麥克斯”系列則稱得上一個完整的嘗試。
1979年4月12日,澳洲導演喬治·米勒放出了他的新作[瘋狂的麥克斯]系列第一部。片中勾勒出一個混亂社會的樣貌,代表無規則、無制度的飛車黨橫行荒漠,警察麥克斯則為了朋友和家人展開複仇,最終孑然一身走上了流浪的道路。
雖然這部影片還不符合“末世廢土”的世界架構,一般被看做公路片,但畫面中廣袤無垠的黃沙,風馳電掣的機車以及蒸汽朋克的裝飾風格都為之後的“廢土世界”描出了一個雛形。
兩年之後,喬治·米勒爆發洪荒之力,拍出了堪稱神作的[瘋狂麥克斯2],這次影片的背景設定更進一步,為資源枯竭後的地球,生命凋零、夢想毀滅、秩序蕩然無存,一切回到了原始的狀态。
在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下,隻有殘忍的掠奪者才擁有活下去的權利。為了賴以生存的燃料,流浪者麥克斯和公路戰士追逐拼殺,杳無人煙的荒漠,挂着骷髅頭的機車,梳着莫西幹頭、身着鉚釘皮衣的搖滾戰士,頭戴鐵面具以及髒兮兮的畫面,一幅粗粝慘淡的末日圖景躍然銀幕。
©️[瘋狂的麥克斯2]已經有了第四部“狂暴之路”的雛形
廢土美學從此成型,[瘋狂的麥克斯2]也成為這一題材的裡程碑式作品。
同一個地球,同一份憂慮。當這種末世頹廢美學在澳洲興起時,遠在太平洋彼岸的島國日本,也開始了對這一題材的研究。因為本身有着原子彈之觞,又是島國資源有限,日本人骨子裡對于末世的擔憂相對于其他國家隻多不少。
1984年,受[瘋狂的麥克斯]啟發,日本漫畫家武論尊和原哲夫創作出了格鬥漫畫《北鬥神拳》,同年由東映改編成動畫。
《北鬥神拳》中,席卷世界的核戰争葬送了整個人類文明,大地龜裂,海水幹涸,僥幸存活下來的人類為了生存,不得不為淡水和食物争奪厮殺。為了解救淪為奴隸的人類,北鬥神拳繼承人健次郎獨自行走在破敗的天地間,成為救世主對抗強權勢力。
©️《北鬥神拳》
動畫中色調暗淡、場面暴力,在[瘋狂的麥克斯]的卡車朋克、機械工業的基礎上,融入了一些東方元素和建築,頹廢而荒涼,形成一種複合多元的末世美感。
六年後,這股末日風潮吹到了遊戲領域。
美國藝電(簡稱ea)公司研發出一個名叫《廢土》的電子遊戲,遊戲主線故事設定在2078年核戰争之後一片荒蕪的地球,此時的人類文明已經徹底崩潰,玩家需要在被核彈轟炸之後的一片“廢土”上求生。
由于頗具創意,這個遊戲也被玩家尊稱為“災難後”遊戲風格教父,獲得了無數獎項。
©️《廢土》電子遊戲
而這種從二戰後逐漸興起成型的末世破敗美學,也在這一年正式被冠以“廢土”的稱謂。從雛形到完善再到有姓名,“廢土”美學共花費了20年的時間。
不過《廢土》僅在美國享有知名度,沒能在世界範圍産生巨大影響。“廢土”這個詞語真正被中國玩家熟知,是在1997年。
這一年,美國英特威公司推出了另一款災難後遊戲《輻射》。故事主線和《廢土》差不多,但其概念設計和細節更加完善,特别是狗狗和機械盔甲這兩個元素,成為後來廢土藝術創作中常見的事物,[阿麗塔:戰鬥天使]中的機甲和小狗就是典例。
©️《輻射》中的狗狗和機械盔甲的元素
©️[阿麗塔:戰鬥天使]展現了一個世界大戰後的廢土世界
2015年,[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上映,橫掃當年的奧斯卡,一舉斬獲最佳服裝設計、藝術指導、化妝與發型、音響效果等六項大獎。很多人了解到廢土電影都是從這部影片開始的。
濃濃的末日狂歡廢土風暴,躁到炸裂的死亡搖滾噴火貝斯以及讓人腎上腺素激增的改裝機車充斥着銀幕,肆無忌憚的橫行世間,炫酷到無法用語言形容。營造出一種飽滿立體,有血有肉的末日後人類生存圖景。
與30年前的[瘋狂麥克斯3]相比,[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不管是美學風格還是畫面細節質感都已經飚到了極緻,廢土電影至此趨近完美。
©️[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算得上是廢土美學的電影巅峰
雖然從出現到成熟已經走過了50多年的時間,在忠實粉絲眼中“廢土片”已然是與災難片、科幻片并列的存在,但事實上,目前關于“廢土電影類型”還是沒有很精确的定位,在大多時候它仍屬于科幻電影的一個分支,隻不過染上了濃烈的“視覺廢土感”。
追根到底,廢土電影最大的魅力還是在内裡的世界觀架構和對于人類命運的思考深度。
當現有的文明秩序被毀滅,當一切回到原始破敗的狀态,人類該何去何從,是自甘堕落附庸黑暗苟活,還是心懷善意為着希望抗争?
生存還是毀滅,自古以來就是個很嚴峻的問題。廢土電影在這個基礎上,既展現了人類重建文明,以及新秩序的過程,又探讨了幸存者人性的掙紮與抉擇,兼具故事性和思想性,這也是半個世紀來這一題材一直充滿生命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