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響應式Web設計全流程解析》一1.3 專家的入侵

本節書摘來異步社群《響應式web設計全流程解析》一書中的第1章,第1.3節,作者: 【美】stephen hay 譯者: 餘果 , 等 責編: 趙軒,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1.3 專家的入侵

很久以前,每個公司隻要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絕大多數的網頁設計,不包括項目管理、背景開發,隻包括視覺設計、互動設計和常見的前端開發。

1998年,前端開發主要的工作就是寫寫html,也有些flash要做。我最早的員工都不知道什麼是css,還得我來給他們解釋。那時候還有很多用css做不了的事情,而javascript還完全名不見經傳。

那時候設計一個網站大概是這樣的:在photoshop裡畫好設計稿,切圖,把它們放回html,用photoshop渲染的内容替換對應的部分,不論這個網站是小的靜态宣傳站還是cms的模闆站。

《響應式Web設計全流程解析》一1.3 專家的入侵

當開始系統化、子產品化地思考網站的視覺架構時,我們用最簡單的線條,稱為線框或者圖表,來描繪網站。即使文檔型網站也有互動方式,而這些特性都需要在設計流程中溝通清楚。

《響應式Web設計全流程解析》一1.3 專家的入侵

在我的記憶中,從2002年開始,事情有了轉折。當項目足夠大,網頁上的工作量足夠複雜時,我們會在一兩個前端體驗上專業化。許多設計師還在寫html,而網站圖表和線框是資訊架構師的工作範疇。像“jame garrett的視覺詞彙表”這樣的工具給了我們一個方法,可以根據基礎互動實時檢視網站結構。随着互動形式的變化,從用戶端和伺服器的互動到更小而具體的用戶端側互動,專家們使用了大量細化的線框來展示。這些線框逐漸變成了沒有顔色和圖檔的網頁,有時在設計稿裡為了客戶可以點選,線上框裡配上連結可以互相跳轉。

不久之後我們意識到,繼續做一個全面的網頁設計師很難了。網頁設計領域誕生了資訊架構、互動設計、視覺設計、前端開發等細分子領域,幾年後又相繼出現了更多子領域,比如每個網站都有強需求的内容營運和時常含糊的使用者體驗設計。這時,作為互動設計師重要的産出之一,線框已經足夠細化,而視覺設計師的職能也相應有略微改變。即使在筆者成文的今天,在很多網站設計和開發公司,許多視覺設計師仍遵循傳統瀑布流程,跟随着互動設計師的腳步。這意味着,視覺設計師拿到手的是複雜的線框圖,并且是由客戶看過并且認可的,沒辦法改動。這讓他們的工作簡化成了令人尴尬的“根據編号塗顔色練習”。視覺設計師被要求線上框的基礎上做設計——改改字型排版、按網格排整齊、上色并畫出圖像——基本可以概括為線上框的底子上做點小修飾。

《響應式Web設計全流程解析》一1.3 專家的入侵

在這種情況下,真正的設計工作是由互動設計師完成的,他們才是解決問題的人,而視覺設計師隻是按照線條上色罷了。這看上去很不公平,因為不解決問題的設計師僅僅是在做裝飾,而做裝飾不是設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