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移動優先與響應式Web設計》一第1章 響應式網頁

本節書摘來異步社群《移動優先與響應式web設計》一書中的第1章,作者: 【美】luke wroblewski , ethan marcotte 譯者: 司徒卓恆 責編: 趙軒,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異步社群”公衆号檢視。

移動優先與響應式web設計

“有一樣東西,它大概是不喜歡牆……”

——羅伯特·弗洛斯特《修牆》

在開始寫這本書時,我就能意識到無法確定你會拿着這本小小的書,閱讀印刷版。你或許會在台式計算機螢幕閱讀電子版;或許會在坐車上班時,在手機上翻頁;或在平闆電腦上滑動頁面;或許根本不會閱讀這段文字,而是由計算機為你朗讀此書。

總之,我并不了解你,不知道你如何閱讀這本書,根本沒可能知道。

出版業終于承襲了網頁的一大特色——靈活性。圖書設計師和出版人克雷格·莫特認為出版業正迅速進入“後人工”時代——數位時代正在重新定義“圖書”。

當然,網頁設計師一直都要顧及這個問題。事實上,網頁設計這個行業從來不是“人工物品”。到頭來,網頁設計師都不會造出東西。沒有有形的對象,不能拿着,不能珍藏,不能傳給下一代。縱使作品多麼五光十色,網頁設計師用的詞彙都離不開“報頭”、“留白”、“行間距”,甚至頗為荒謬的“折疊”(fold)。這些詞彙都是來自印刷設計的,隻不過是取出翻新,重用于嶄新的數字媒介。

對于其中一些詞彙,重用是理所當然的。事實上,人類都會習慣過去。每當我們搬到一個城市,或者換了一份新的工作,我們都會對應以前的經驗,應用至新的、外來的事物,以逐漸适應。由于網頁是新興媒介,很自然地,設計師會借用既有用詞。平面設計曆史悠久,不下數百年,它為網頁設計師提供了一套語言,若我們不用以建構自己的行業,那就未免太過大意了。

網頁界取自印刷界的還不止于此。事實上,即使不以為意,我們還借用了另一個概念——畫布(見圖1.1)。

《移動優先與響應式Web設計》一第1章 響應式網頁

對于任何創意媒介,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首先都會選擇畫布。畫家會選用紙張或布料,雕塑家會選用礦石。不論媒介如何,選擇畫布都是非常關鍵的,并且充滿創意。未畫第一筆,未鑿第一刀,畫布早已為作品賦予了次元與形狀,寬與高,為作品定下了界限。

網頁設計也嘗試模仿這個步驟,就連叫法也一樣:在圖像編輯軟體上設定畫布——空白檔案的寬與高,次元與形狀。以上方法有個問題,那就是我們面對的根本不是真正的畫布,而是浏覽器視窗,它們各不相同,各有瑕疵(見圖1.2)。請面對現實。一經網上釋出,所有設計都将受使用者支配,由使用者來設定字型、螢幕顔色、視窗的形狀和大小。

《移動優先與響應式Web設計》一第1章 響應式網頁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的不确定性和多樣性,設計師會設下限制:以像素設定字形,或使用定寬界面,指定螢幕像素下限。設下如此限制有點像選擇畫布——讓自己了解作品設定,以不變應對網絡的萬變。

然而,最好(有時候最壞)的是,網頁能違反簡單定義(感到氣憤時,我真的想豁出去,不去理會種種限制)。網頁設計師所定的限制也不外如是,很容易就會被違反。若浏覽器窄于預期下限(見圖1.3),水準滾動條和被掩蓋的内容就會改變使用者體驗。除此之外,業務和客戶亦會受影響(見圖1.4)。受最低螢幕分辨率的限制,重要的連結或元件會變得脆弱,使用者設定的視域會裁去這些元件,而不受我們的控制。

《移動優先與響應式Web設計》一第1章 響應式網頁

圖1.4 影響業務和客戶體驗的細節(什麼是“reg”?其實是“register now”連結,可是被遮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