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的話
我和本文的主人公嚴強華老師,都生長在鄉間,出自貧困,看過太多貧困産生的慘相。深深覺得,一時的貧困是命運的考驗,一世的貧困就是自我的遺棄了。自從國家出台精準扶貧政策以來,這種福音對深深緩解鄉村的貧窮确實有效果,但是物資的缺乏、生活的困頓,其實并不是真正的貧困,我們面臨無法克服的貧困,其實是知識的貧困,尤其是品性的貧困,這必須從文化扶貧做起。
嚴強華老師目前所做的扶貧工作,以生活救濟和産業扶貧為主,但他悄悄地在村民的不了解中修建村讀中心,意圖讓荒廢的古村重新注入時代的文化創意,改變鄉村的文化生态,這種文化扶貧模式,是值得人贊賞的,特此寫下此文,供目前從事鄉村建設和扶貧工作的人一讀,以供借鑒。
貧窮,是一個讓人覺得無力的詞彙。民間有句俗話,“救急不救窮”,每個人都會遇上一時困頓的時候,楊志賣刀,秦瓊賣馬,在此之際遇到落難的英雄,一飯之恩,一袍之贈,他們就能迅速從淺灘重歸大海;而真正的窮人則不然,貧窮磨盡了他們的志氣,困厄像泥潭一樣讓他們深陷,要把他們扶起來,像一個正常的人那樣充滿激情和鬥志,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實在是回天乏力!
我的同鄉前輩嚴強華老師,一年前主動向他所在的長江出版傳媒集團請纓,去省裡配置設定的扶貧點湖北大冶市殷祖鎮朱鋪村,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帶領鄉親們扶貧。每日點點滴滴,都記在他的朋友圈裡,每天翻看微信,看着他忙前忙後,幫助當地鄉親重建鄉村産業,改變貧困現狀,心中十分感慨,一直想去他那裡親眼參觀學習一回!
5月29日下午,我開車兩個小時趕到他所在的村莊,剛停進村部的院子裡,聽到我停車的聲音,他馬上從村部裡屋走出來招呼我,略叙寒溫,我們就一起走到村子裡轉一轉。
朱鋪村村部位于一個叫做胡家山的自然村,這裡祖輩從江西移民而來,至今方言還是從前的江西話,非常難懂,但見一路走過,碰到村中老人,大家見到嚴老師,紛紛含笑招呼;乃至四處閑逛的小狗,見到嚴老師也湊過來蹭一下褲腿,可見他現在和這個村莊已經完全融入了!
嚴老師下鄉,對于當地情況了解後,覺得扶貧如果隻是救濟貧苦,或者在當地建一個産業,都是治标不治本的,還是應該從文化着手,才能更加徹底地斬斷窮根!
胡家山被316國道切成兩半,西邊是老塆子,東邊是新塆子,十幾年前,全部村民都搬到新塆,老塆變成了荒村,被抛棄在榛荒叢莽當中,留下一座座空蕩蕩的舊宅,靜待歲月埋葬。
胡家山老塆廢棄的老屋,極有曆史文化價值
我們一起走到老塆子,才發覺這個老塆子非常有味道,古舊的三進祠堂,門口是江西民居風格的八字門,牆面全部用水磨石,屋檐上用貼着八十年代風格的彩色瓷磚,屋脊用水泥堆塑成雙龍戲珠模樣,進到裡面神壇位置,空空如也,但是兩條楹柱卻很講究,底端用四角花盆形的石柱承載着上面的木構,石柱上刻的喜鵲登枝圖案非常精美,看樣子,這裡在民國時已經整修過一次,開始吸收了西洋的建築審美,胡家山的祖輩,以前是見過大世面的!
出祠堂後,又到了另一處老紅軍的舊居,滿牆薜苈,藤蔓縱橫,但青磚素瓦十分淡雅,牆角都用長條青石加強,結構非常結實。看看屋内殘存的門窗戶扇,絕非普通農家之物,木材至今未腐爛,花格線條簡潔流暢,木藝精巧。院子裡已經成了益母草和魚腥草的天下,白色的粉蝶上下翻飛,四聲杜鵑的凄厲叫聲聞于半空,真是一個幽靜所在,隻要将這裡稍加翻修,恢複舊貌,招來城裡人來這裡居住和開發文創,不輸于那些旅遊景區的古村落啊!
山泉水自山中沁出,流成十裡清溪
老塆前面有一條山溪,彙流到塆門前形成一個池塘。本地盛産石材和石匠,早在兩三百年前,胡家山的先人就用條石精心把溪岸和池塘壘起,小溪裡安排好了洗衣、洗菜等不同的清洗區,旁邊還設定了兩個長方形大石槽,專門用來洗蕃薯,拔開底下的塞子,髒水就流出去了,就像現代的浴缸一樣。
小溪的水從周圍竹木茂盛的山底下沁出,百年長溪,水流把石頭沁成了黛玉顔色,水底長滿了狐尾藻等水生植物,可見本地生态之佳,隻可惜溪流盡頭,有本地一個村民在池塘邊養羊,影響了百年清水池塘,實在可惜!
這裡是村民眼中的棄地,卻是嚴老師眼中的寶貝村。他一直在籌劃将這裡起死回生,變成一個晴耕雨讀傳統農耕文化旅居山莊,讓荒村接續起文化的脈絡,隻有文明和開放的風氣在這裡紮根傳播下來,村莊才能永久擺脫貧困之路。
這也正是目前扶貧工作的盲點,貧困農民缺少金錢、缺少應對疾病天災的能力、缺少能維持一家溫飽的技能,所缺太多,即使政府出手,給他們進行兜底,幫他們解決生活困難,發展生産,但如果不注重驅走他們心中的愚昧和麻木,這種福利保障和生産支援也不過醫得眼前瘡罷了,一旦扶貧工作結束,他們還是極有可能重新回到過去的活法裡面,變成一個對政府救濟高度依賴的群體,這絕非扶貧的本意!
夜晚吃飯時,貧困戶楊秀枝給他打電話,要嚴老師去教他寫作文。這個孩子正在讀國小三年級,每周嚴老師和隊員都要去看她一次,孩子對他非常親近,嚴老師很關心她,但又不敢走得太近,畢竟自己有走的那一天,關系太親了,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殘忍,這個度的拿捏還是要的!
去年當地政府對她家獎補了3.6萬元,楊秀枝的一個親叔拿了七萬多,把她家翻修成了二層小樓,從外觀來看,居住條件已經很不錯了!
進得屋來,楊秀枝和她的老奶奶滿面笑意,招呼我們落座喝水,楊秀芝說她的作文題目叫做“我的夢想”,但是不知道怎麼寫?嚴老師問,你的夢想是什麼呢?楊秀芝想了想,說要做婚紗設計師。于是嚴老師順着她的話頭教她怎麼樣描繪夢想、怎麼樣成就夢想,小姑娘于是憨憨地拿起鉛筆頭寫了起來!
站起身來,我們在屋子裡轉了一圈,老奶奶年紀大了腿腳不便,屋子裡雜物亂堆,想一個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卻生出做婚紗設計師的夢想,也許這就是夢想的意義吧!生活在淤泥中,就想着像蓮花一樣開放;明明是根小草,卻有着大樹參天的向往。
離開楊秀枝家,我和嚴老師坐在村部門前一起喝茶,夜露沾衣,星鬥橫天,晚風清涼,蚊蠅遠離,真是一個城裡人下鄉來尋地覓居的好所在。
談天中,嚴老師講到本地有一個特别的風氣,就是女孩子普遍讀完國中後就棄學了,要麼出去打工,要麼早早嫁人,問她們棄學的原因,甚至回答說原來一起的女孩子都不讀高中,自己一個人去讀書很孤單也很沒意思。
這也許就是貧困的根源所在。把讀書改變命運視為無用之功,卻貪圖及早打工及早賺錢,然後下一代重新複制上一代人的人生軌迹,打工做房子、娶媳婦、生孩子,混沌如草木,生滅似流螢,不能一代新人勝舊人,陷入到了一個死循環中去了!
殷祖鎮号稱“古建之都”,盛産各種能工巧匠,很多孩子國中畢業就辍學打工賺錢。
這是村中一戶從事古建築行業的人家自己修建的小樓房,很多細節可以看出這個地方的人勤勞聰明。
嚴老師講,他目前正在楊清中門那邊整修一個“閱讀文化創意空間”,每年要辦一場“曬書節”,把最好的書放在這個閱讀空間裡,把每年考試考得最好的孩子請出來,每年授給他一箱書,到了明年,他再把這箱書授給下位優秀的孩子,通過在鄉村培育起馥郁的文風,用讀書種子改變這裡的文化生态。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一起在前面胡婆婆家吃過早飯,就開始去嚴老師昨晚提到的閱讀空間去看!這個閱讀空間位于原來的老公路旁,原來是五六十年代的楊清國小,還做過一段時間的供銷社的代銷點和醫務室,跟朱鋪村幾代人的人生相連,牆上的舊時塗鴉,還記着如今塆裡幾位主要村幹部幼時稚嫩的墨迹!
當天正好遇上大冶市白蟻防治中心的從業人員來到村讀中心檢視實地情況,他們答應幫助嚴強華老師進行免費的白蟻防治,給這座老建築診病增壽。
因為是公産,長期無人照看,老房子原來瓦破梁歪,已經無法遮風避雨。嚴老師說服村委會,拿出一筆扶貧資金對這裡進行修葺。走進堂内,屋頂全是簇新的椽子和布瓦,吸引我注意的是,嚴老師特地找到曾經在這做事的老人,讓他們回憶過去鋪亮瓦的位置,然後特地跑到外地找來亮瓦給鋪上。我曾經住過鋪亮瓦的房子,亮瓦透過來的陽光,也是我童年記憶的一部分。在這樣一個水泥建築大行其道的時代,嚴老師這份修舊如舊的用心讓人非常感動!
四周的牆壁,村民們都說直接粉刷成光潔的牆面更好,但是嚴老師力排衆議,要求把牆上的文革智語和毛主席語錄乃至從前學生的塗鴉都保留下來。老祖母的魅力就在于她的皺紋,給她做美白手術就是亵渎了!
走進兩邊廂房,兩壁之間粗大的東北樟子松屋梁,鋪上樓闆後,就是一個loft結構的空間了,這裡預留作手工藝作坊,将來孩子們在這裡可以學習和體驗祖輩們的手工藝。忽然覺得朱鋪村的孩子真的很幸運,如果他們能夠沿着嚴老師規劃的這條路線走下去,這裡一定會成為一塊文氣十足、富而好禮的洞天福地!
從閱讀空間出來,我們又奔往兩百畝艾草和雜柑基地。朱鋪村的貧困戶主要是失去勞動力的孤寡老人和失孤的孩子,另外就是完全喪失勞動力的殘障人士和精神病患者,無法通過投資支援和技術教育訓練脫貧,嚴老師于是籌劃了這樣一個産業,讓貧困戶在裡面占有部分股份,以此來增加他們的收入來源,達到脫貧的目的。
艾草和雜柑間隔着種在一起,艾是蕲艾,柑是陽新軍墾農場的優良品種,今年春天剛種,現在大部分艾草長到人的膝蓋,到了五月端陽就可以收割賣錢,重陽節時還能再割一次,是立竿見影的投資項目!有了眼前可見的快錢,村民們自然對扶貧有了信心。
滿販蕲艾長勢喜人,馬上就要到收割頭茬艾草的時候了
沿着水港旁的道路,嚴老師一腳深一腳淺地走在我的前面,一邊絮絮叨叨地講他對這每一寸土地每一塊山頭的規劃,我走在後面忽然心裡升起一種奇特的感覺,他仿佛忘了自己隻是一個隻有三年任期的扶貧工作隊長,但他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感情,卻好像自己的家鄉一樣,他心裡是想紮根下來,把這裡當成一場恢宏大夢持久地經營下去!
蒼蒼郁郁的艾草田直接伸向遠方的牛角壟,左手的流水潺湲而過,眼前青山漂出潔白的雲氣,兩隻黃牛正在一叢叢小飛蓬中啃着青草,四野鳥鳴如泣、細雨如織,看着眼前這個穿黑t的中年人,腳步矯健,好像要走進那青山深處、白雲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