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祖孫三代齊上陣、兄弟連默契搭檔!這樣的“戰疫”家庭團戰夠硬核

祖孫三代齊上陣、兄弟連默契搭檔!這樣的“戰疫”家庭團戰夠硬核

3月5日是全國第57個“學雷鋒紀念日”,在抗擊疫情到了最吃勁的關鍵階段,申城基層一線各個角落都有志願者活躍的身影,“雷鋒精神”無時不在、無處不有。

其中,這樣一幅幅載着親情的畫面更透出了滿屏的溫情:一對對父子兵、母女檔、兄弟連組成了默契十足的“小分隊”,祖孫三代齊上陣、全家一起來打“團戰”的架勢,積極投身于疫情防控阻擊戰之中。

“看到奶奶和姑姑都在防疫一線,我也要報名。”“弟弟都站出來了,做哥哥的也不能落後。”這樣一個特殊時期,身邊家人的榜樣力量成了最好的“催化劑”,更多市民願意挺身而出、無私奉獻。值守道口,樓組排摸,防疫物資的生産保障……志願者的崗位或許不同,但同樣都能以實際的行動,去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

一場場“團戰”讓家人成了抗擊疫情的“戰友”——父親帶着兒子一起做志願者,給孩子的心中厚植“紅色種子”;兄弟倆搭檔站崗有了更多共同語言,親情在共同的志願者經曆中得到了升華,也為這場阻擊戰“埋”下更深更遠的意義。

祖孫三代:“左臂右膀”讓吳奶奶的防線“牢不可破”

“停一下,停一下,請過來測量體溫,出示一下人員出入證和身份證。”昨天上午8點開始,浦東新區高科路淩楊路道口頻頻傳來一個中氣十足的聲音,這是合慶鎮青四村的志願者吳鳳娣又來值勤了。

吳奶奶是村裡出了名的熱心人,隻要是村裡需要志願者的地方總能看見她活躍的身影。今年2月,青四村開始招募“守進口”志願者,她立馬報了名:“别的不敢說,村裡的人頭我最熟悉了,站道口肯定要出一份力的。”

道口值守分上下午兩班輪流上崗。剛開始,志願者數量還沒有那麼多,吳奶奶每天都會從家步行到道口“打卡”,如果是上午值班,她還會特意提早半個小時出門,“晚上值勤的從業人員太辛苦了,我要早點去接班,好讓他們多休息一會兒”。

站在吳奶奶身旁的還有一名志願者——她的女兒邬靜芬。作為村委會一名普通從業人員,邬靜芬從春節開始就一直忙個不停,每天挨家挨戶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摸排登記返鄉人員情況,為居家隔離的人員做好後勤保障……這些點點滴滴看似平凡的工作,卻是青四村疫情防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力量。

這些天來,随着外地返滬人員回村的逐漸增多,邬靜芬又和媽媽一起加入到了守道口的志願者隊伍中。“高科路淩楊路這個路口人流量特别大,有些老年人不會掃碼,我們要幫着做好資訊登記工作。如果碰到了外來車輛,還得詢問清楚具體的情況。”邬靜芬說,“道口是戰疫一線,一刻不能松懈。”

吳奶奶的孫女邬越秀今年22歲,剛走出校門參加工作,如今還沒有複工。她看到奶奶和姑姑都在防疫一線,也報名參加了志願者,“奶奶年紀大了都還在值守,我是年輕人,更不能閑着。做志願者不僅能為抗擊疫情作貢獻,還可以鍛煉自己!”

于是,吳奶奶的身邊多了“左臂右膀”,祖孫三代一起檢查出入車輛和人員,共同值守道口的畫面看起來格外溫暖。

祖孫三代齊上陣、兄弟連默契搭檔!這樣的“戰疫”家庭團戰夠硬核

兄弟連:相差15歲的他們,因為志願者也有了共同話題

“我是第一次做志願者,起初還是有點怕生。但我看路口那些村裡的叔叔阿姨太辛苦了,我去幫着分擔點,讓疫情早點結束呗。”

“本來我媽想報名的,但是我知道她身體不太好。反正我們兄弟倆年紀輕抵抗力強。小時候媽媽保護我們,現在弟弟也成年了,我帶他去村口保護我們的大家園。”

在浦東新區書院鎮路南村臨港大道口,有這樣一對親兄弟志願者——弟弟夏斌赟負責登記與核查出入通行證,哥哥夏添負責測量體溫與詢問。兄弟倆一左一右,搭檔配合格外默契。

“我今年上大學一年級了,白天得在家上網課,晚上正好有時間,是以我和我哥主動要求在道口值晚班。”18點到22點,是夏斌赟和夏添站崗的時間,由于這個道口就在地鐵旁,晚高峰是他倆最忙碌的時候。

“大部分過路的人都是很配合的,偶爾會有幾個上了年紀的爺爺不願意戴口罩,我會把交叉傳染的風險好好跟他們講一講,還要告訴他們最新的疫情新聞。”讓夏斌赟有點“小驕傲”的是:最近他已經成功在路口說服了幾個老人戴上口罩。

在夏添眼裡,弟弟雖然年齡小,但很有擔當,自己當然也不能落後,“對于每個經過路口的行人、車輛,我都會認真檢查他們的出入證,做好資訊登記,不放過任何‘可疑’的情況”。盡管前幾天夏添所在的公司已經複工了,但他依然決定:下班之後繼續和弟弟一起堅守在道口,“值晚班就是比較冷,要穿厚一點。辛苦還談不上,一線的醫生比我們辛苦多了”。

平日裡,相差15歲的親兄弟可能缺少點共同話題,但在說起志願者的體驗時,兩個人都覺得值守道口這件事情讓自己正能量滿滿。22點,地鐵末班車駛過書院站,兄弟倆又結束了一天的志願站崗。“疫情不結束,我們不‘撤退’!”他倆互相打氣,要為戰“疫”作出更多貢獻!

作者:唐玮婕

編輯:周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