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
超越需求:靈活思維模式下的分析
• 著 [美] kent j. mcdonald
譯 霍金健
責任編輯 楊海玲
• 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發行 北京市豐台區成壽寺路11号
郵編 100164 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 讀者服務熱線:(010)81055410
反盜版熱線:(010)81055315
内容提要
項目成敗的關鍵在于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情”,而本書正是從分析的角度幫助項目來做到這一點。本書中分析活動是指對人(利益相關者和使用者)、情境(人所處的環境)、利益相關者的需要以及解決方案的分析和了解,同時,分析活動要貫穿項目始終,将靈活思維模式應用在所有分析活動中,才能助力項目成功。本書共分4個部分15章,内容涵蓋将靈活思維模式應用到分析中會涉及的理念、案例分析、技術和相關資源。本書并沒有将太多篇幅放在解釋那些已被證明的技術上,而是更注重實用性,注重如何選擇合适的方法進行需求分析。
本書非常适合正在對項目進行分析工作的人員閱讀。這些人員可能是業務分析師(或由此派生的職務)、産品負責人、産品經理、項目經理、測試人員或開發人員。
版權聲明
authorized translation from the english language edition, entitled beyond requirements: analysis with an agile mindset, by mcdonald, kent, published by pearson education, inc., copyright © 2016 by pearson educ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book may be reproduced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or mechanical, including photocopying, recording or by any information storage retrieval system, without permission from pearson education, inc.
chinese simplified language edition published by pearson education asia ltd. and posts & telecom press copyright © 2017.
本書中文簡體字版由pearson education asia ltd.授權人民郵電出版社獨家出版。未經出版者書面許可,不得以任何方式複制或抄襲本書内容。
本書封面貼有pearson education(培生教育出版集團)雷射防僞标簽,無标簽者不得銷售。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推薦序一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
人們通過持有智能裝置快速了解周圍事物,了解認知的變化,實時洞悉身處所在。先進技術的使用已是衆所周知,早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勢。在今天,技術不再是稀有專業領域的制勝法寶,它已經由原來的專業人士專屬時代進入大衆共享時代。技術相關的項目(我們在這裡簡稱it項目),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相比之前,這些it項目更加日常化、資本化、大衆化、極速化。然而,它們的失敗機率更高了。一方面競争加劇,競品追趕,更多的時間被花費在機會搶奪戰上;另一方面使用者思維、場景故事不斷演變,跟随着“人”這個最核心的入口不斷調整政策。
近幾年,我有機會接觸上百家技術團隊并伴随他們一起成長,見證了他們從原來的傳統研發模式發展到雲化研發模式,以及疊代速度與工程效率的極緻變化,給大家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發展機遇。其中,不乏優秀突出的卓越者,以及維持業務的護航者。他們對組織戰略的了解和核心項目(或産品)的“需求”把握,以及“需求”更新演變中如何高效研發、釋出等問題,都有着非常出色的文化支撐和一系列配套工具。
中秋節前拿到這本《超越需求》(kent的《beyond requirements》)的譯者發來的樣章,試看了幾章,我感同身受。kent認為需求管理不是簡單的收集、分析、傳達,而是和設計站在同一戰略視角解決問題、達到預期結果,在思維和文化上達成共識。同時,圍繞靈活環境下的疊代需求,如何使需求分析活動伴随在靈活開發、測試和部署中間,自然而然适應變化的問題,kent花費了比較多的筆墨,知其然并知其是以然地進行了結構化的分解,并引入了大量手繪和工具模闆,以闡述不同程度階段帶來的變化,他稱此為—技術。
希望本書能幫助讀者在這個充滿變化和機遇的今天,超越需求,抵達彼岸。
劉付強
麥思博(msup)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推薦序二
半個多世紀之前,溫斯頓·羅伊斯(winston royce)在其論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在之後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内,“需求分析-設計-實作-測試-運維”的順序式進行就成了大家追捧和遵循的經典流程。後來羅伯特·庫珀(robert cooper)提出了“階段-門限”(stage-gate)的方法,在階段中開展工作,在門限上進行評審,一切看起來是那麼完美和優雅。
誠然,完善的流程極大地提升了軟體項目的規範性。然而,為了保證項目“鐵三角”(範圍、時間、成本、品質的平衡)的限制性,真正的客戶需求和價值往往受到忽視。在一輪又一輪的過程改進的洗禮中,項目傳遞成功率的提升效果甚微。
當時間進入21世紀,靈活開發的大潮洶湧澎湃地奔向我們。價值驅動傳遞、疊代開發、互動協作、檢查和适應等一系列嶄新的理念,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軟體項目實施的方式,探索新模型和已有模型的融合與發展。
在産品研發中,得需求者得江湖,超越需求者得天下!
我們從來都不缺少體系和模型,如需求分析領域著名的業務分析知識體系(babok)和業務分析核心概念模型(baccm)。而且在我開展的咨詢項目中,大多數客戶都會說:“把這些實踐梳理成體系吧”。遇到這種情況,我的回應是:“試點項目是探索實踐的過程,過早引入體系會帶來限制。”但同時我也會解釋:“流程體系的梳理可以在組織規範期逐漸建立,在組織成熟期有效使用。”
在這個觀點上,我與本書作者kent的理念完全吻合。當談及“項目”時,kent說,由于瀑布模型采用“項目”這一術語,給大家的印象往往是限制性和臨時性較強,以至于靈活社群對“項目”一詞非常排斥。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當我們談到“項目”時,應該“承認它的價值”。kent在書中完美地诠釋了在靈活模型下如何進行需求分析,但他并沒有提出一套新的“分析流程”,而是站在“體系”的視角沿着項目生命周期進行,用這種融合的思想處理需求分析的問題這一點在本書中展現得淋漓盡緻。
本書的看點頗多,值得大家細細品味。這裡我簡單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第一,作者是站在靈活模型視角下,把需求分析作為一項工作而不是一個角色。從業務分析師、po、産品經理、項目經理、開發和測試人員多個角度描述分析能力的培養和活動的執行。第二,本書第二部分所描述的案例生動翔實,很具代表性,甚至很多場景都是我們現實工作環境中發生的,讓讀者很容易産生代入感。“靈活聯盟的投稿系統”的案例,讓我想起了多年前在讀研究所學生時,也曾想用軟體系統實作論文投稿管理(并且我真做了一個),甚至讓我有種“重操舊業”的沖動,想要借助本書中的理念和技術再去進行需求分析和系統完善。第三,書中提到了多種用于需求分析的技術,從人員、環境、問題、方案、執行等多個次元進行了立體化的描述,這部分内容對于讀者進行落地實踐極具指導意義。第四,本書譯文邏輯清晰、行文流暢,秉承“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充分展示出譯者多年項目管理和需求分析的功力!
最後,我想說的就是,本書的名字—《超越需求》—取得特别好。我在帶領團隊進行需求分析和産品開發時,經常要求團隊:“需求不僅僅是用來實作的,更是用來超越的。”我想這也是kent的書中要傳達的理念吧!
推薦大家閱讀本書,祝大家閱讀愉快!
李建昊
光環國際董事副總裁
靈活開發和産品管理資深專家
譯者序
終于見面了。
2016丙申猴年春節前夕,看到這本書的英文原版,竟然有種“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的感覺。本書内容居然與我們研發的一門最受歡迎的課程有50%以上的重合,而且整體邏輯也基本一緻,有鑒于此,豈能錯過?聯系出版社表達了希望翻譯的意願,居然已經有兩組人在試譯,馬不停蹄地利用春節小長假送出了試譯稿,終于在3月确定了合作。
項目成敗的關鍵在于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情”(do right thing),而本書正是從分析的角度幫助項目來做到這一點。本書中分析活動是指對人(利益相關者和使用者)、情境(人所處的環境)、利益相關者的需要以及解決方案的分析和了解,同時分析活動要貫穿項目始終。
看到本書的目錄,我已然喜不自勝,書中大部分内容都有相同的感受。有兩個失敗的項目至今想來仍然曆曆在目。第一個是幾年前負責的一個項目,針對某款手機作業系統,提升内建品質,遺憾的是當項目目标将要達成時,整個産品卻被喊停。另一個項目是一款移動app,産品經理設計了幾個酷炫的功能作為賣點,可使用者并不認同,最終産品被砍掉。“錯誤的方向,越努力,離成功越遠。”本書就試圖解決這個問題,而這也是我這些年一直在摸索并嘗試的方向。
讓我們把視角擴大到整個軟體開發項目,結果更加觸目驚心。2015年的chaos報告顯示,從2011年到2015年軟體開發項目的失敗率并未顯著降低(2011年為22%,2015年為19%),但對項目規模進行詳細分析顯示小型項目的成功率(62%)遠遠高于大型項目(2%~6%)。對于大型項目,使用靈活方法的成功率是傳統瀑布方法的6倍(18%對3%),失敗率是傳統瀑布方法的一半(23%對42%),但無論采用靈活方法還是傳統瀑布方法,都有超過5成的大型項目遭遇了嚴重挑戰。而影響項目成功的十大因素中跟人相關的因素(高層支援、團隊合作、使用者參與)高居榜首。本書針對利益相關者提供了兩類技術:第一類技術有助于你了解你正要滿足他們的需要的這些人——也稱作利益相關者分析;第二類技術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真正使用解決方案的人,稱之為使用者分析。
“春江水暖鴨先知”,身處網際網路行業已有5年,我對行業的變化感受頗深。pc網際網路經曆了18年的增長周期,而移動網際網路自2012年至今隻用了大概4年,移動網際網路初期發展主要得益于人口紅利釋放,但最近2年使用者規模增速在明顯下降,産品的挑戰越來越大。這從2015年蘋果公司的app store排行榜的資料可見一斑。2015年共有1933款不同的應用先後進入itunes免費應用排行榜中,前3%的應用長期占據榜單,很少發生變化。但中位數隻有2天,即有一半的應用在榜單中出現的天數在2天以内,更不用說還有大量沒有進入榜單的應用。使用者的選擇增多,如何有效擷取使用者注意力,是項目成敗的衡量名額之一,而項目要取得成功必須要應對巨大的挑戰。本書從分析的角度提供了一個解決架構,有助于應對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巨大挑戰。整體架構從産品願景和目的(使用者的真實需要)出發,對齊組織戰略,明确各種活動的價值(校檢活動、差異化活動和合作夥伴活動),并确定合理的目标。知易行難,本書通過幾個研究案例前後呼應,在幫助讀者了解的同時,也可以用做實際落地時的參考。
不但網際網路企業需要面對巨大挑戰,傳統企業亦如此。尤其是在“網際網路+”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之後,傳統企業紛紛提出轉型之道,希望網際網路和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企業結合來提升營運的效率,進而推動企業持續高速增長。戰略轉型、企業轉型、産品轉型、團隊轉型、組織轉型,各種轉型紛至沓來,但如何確定轉型能夠成功?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反複無常、充滿變數、錯綜複雜而又模棱兩可(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vuca)的時代。在vuca時代,複雜問題的解決能力、高效的分析決策能力、快速疊代的研發能力和低成本的試錯能力已經成為企業必要的生存技能。本書從分析的視角出發,将這4點貫穿打通,形成整體架構,從項目的分析階段和傳遞階段入手,詳細介紹适用于不同階段的技術和方法,并對如何進行選擇和使用提供指導原則和注意事項。
雷·庫茲韋爾在《奇點臨近》中收集了很多關于資訊相關技術明顯加速的經驗資料,并提出了加速回歸理論,以論證在宇宙的總體進展中,技術和進化将以指數級的速度向前推移的趨勢。技術的進步除了為技術人員帶來便利,也帶來了挑戰:在什麼情況下應該選用什麼技術,有什麼成本和收益,都需要綜合評估。對于這些問題,本書介紹的了解解決方案的技術能夠幫助進行決策。
“形兵之極,至于無形”,本書首先從無形的價值觀開始,提出了7個重要的指導原則。第一部分的結尾給出了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分析架構,進而明确了每個階段要解決什麼問題以及需要什麼技術。在介紹具體技術之前,第二部分先給出了幾個研究案例,以故事講成果,令讀者更容易了解情境,進而更容易參考使用。第三部分介紹具體技術時,遵循統一的格式:
定義;
例子;
何時使用;
為什麼使用;
如何使用;
警告和注意事項;
附加資源。
對于讀者而言,這種格式兼具可讀性和查找的友善性。希望這本書中所提供的方法,能夠幫助企業走上适合自己的成功變革之路,從容應對未來的挑戰。
最後,感謝家人對我的支援,讓我奢侈地利用了大量周末和晚上的時間來完成譯稿;感謝付強和建昊,你們的鼓勵讓我内心更加踏實;感謝責任編輯楊海玲老師,你的耐心和支援是我前進的助推器;感謝我的同僚們,從你們身上我學到了非常優秀的實踐經驗。
前言
本書的内容
我寫作本書旨在描繪it項目分析的全貌,并在靈活思維模式下應用這些分析技術,以使這些項目更加高效。鑒于這一目的,我認為分析活動涉及:
了解利益相關者[1];
了解情境;
了解需要;
了解解決方案;
組織并持久儲存解決方案資訊。
正如我在第1章介紹的,利用靈活的思維模式進行這些活動,那麼團隊所處的位置就是滿足利益相關者需要的最佳位置。是以,我假設人們以靈活的思維模式進行工作(這取決于每個人都采用這種模式)而且他們也在使用靈活技術。當然,我介紹的大部分技術也可以在其他環境中使用,但這些技術和靈活方法結合使用時能夠發揮最大效用。
本書适合的讀者
如果你正在對一個項目進行分析工作,以便確定項目在傳遞正确的事情,那麼本書就是為你準備的。此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是業務分析師(或由此派生的職務)、産品負責人、産品經理、項目經理、測試人員或開發人員。
我選擇的目标閱聽人是執行分析活動或具有分析能力的人,而不是作為分析師角色的人,或者以分析師作為職業的人。雖然具有分析技能的人大部分都是作為分析師角色的人,但我不希望在本書中出現類似這樣的建議,如“分析師做這個,開發人員做那個,而測試人員做另外一些事情。”是以我甯願描述為什麼以及何時這個技術是最合适的,而把确定誰是執行各種活動的最合适人選的工作留給你和你的團隊。在很多情況下,最終團隊中的多個人都會進行分析活動,以便充分利用強大的技術和業務知識。
業務分析師的角色之是以存在,主要是因為過去有些組織使用了一種預先規定的基于階段的方法來進行軟體開發。在這種方法裡,項目中有一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擷取并記錄需求。因為按照項目運作的方式安排軟體開發團隊的組織結構是合理的,于是在分析階段工作的所有人員都集中在一起,并被稱為業務分析師。但收集并記錄需求并沒有為做這件事情的人帶來足夠的職業自豪感。于是當分析社群的成員看到項目經理的成功并可以享受項目管理職業的成就時,他們也選擇了同樣的路。
由于業務分析的“職業化”運動,出現了很多好的事物,這包括考慮要對分析技術進行更多的教育訓練和投入。然而,由于要證明需要一個單獨的職業來擷取、記錄并管理需求,導緻了過度專業化,進而也削減了其所帶來的好處。是以把精力花在弄清楚如何運用分析技術幫助項目成功,才是更好的辦法。
但這并不能改變一個事實,即你有一個業務分析師的頭銜,而且你已經花了相當多的職業生涯磨煉業務分析技能。但這意味着什麼呢?把分析作為活動而不是角色、頭銜或職業來看待的話,就意味着你可以使用分析技術的深入知識,幫助團隊用正确的方式解決正确的問題,同時在可能的時候也可以幫助項目的其他活動。
本書适用的場景
本書側重于it項目中的分析活動。it項目是指任何産生解決方案的項目,往往會涉及軟體,以便于支援内部業務流程,自動化人工流程,或簡化目前的流程。例如,實作系統用以支援會議投稿流程,實作系統計算并傳遞傭金,報表和資料倉庫的解決方案,或實作解決方案以便為非營利學校跟蹤學生資訊,這些都是it項目。
我之是以這樣選擇,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業務分析活動和業務分析師角色在it項目中看上去比在産品開發活動中更普遍。第二,在分析領域有大量書籍都假設是在産品開發的情境中,而組織中的it部門的情境受關注度如此之低,這種情形讓我很吃驚。第三,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我的大部分經曆都在這裡,因而聚焦于這個主題讓我有機會寫出實際的經驗。
當我介紹如何在it項目中以靈活思維模式進行分析時,我不會深入介紹那些成熟的分析技術。因為已經有足夠多的資源介紹了這些技術,而且那樣做會讓本書失去焦點。相反,我會重點關注那些技術為什麼有用以及什麼時候使用最合适。我也從其他技術圈中選了幾個技術進行介紹,這些技術在分析領域并不常見,因而我在介紹如何使用這些技術時,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對于所有這些技術,我都提供了推薦的參考資料以便讀者了解更多資訊。
“項目”這個詞在靈活社群中受到歧視。那些歧視這個詞的人往往會覺得使用“項目”這個詞就意味着以瀑布方式管理項目的那些缺點。
因而,項目這個術語通常意味着:
項目的臨時性的本質也适用于在項目中工作的人。人們被派到項目中進行工作,而不是工作被配置設定給不同的團隊;
由于需要項目啟動和全面的計劃以便預測未來6~12個月的情況,這就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來完成這些環節;
盡管項目是臨時性的(可能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一旦啟動就很少中途停止。項目發起人和團隊往往對項目非常不舍,尤其是項目持續時間越長,他們就越不情願結束它;
項目的資金預算流程可能會鼓勵把多個小的變更組合起來,以便證明支出的合理性,但這增加了變更傳遞給利益相關者之前的等待時間。
雖然這些問題确實存在,但僅僅使用“項目”這個詞并不會確定這些問題一定發生。由于大部分人對項目有所了解,當解釋這些模式都是反模式并且能做成完全不同的樣子時,使用“項目”這個詞就非常有用,而不是選用一個新術語來描述已有的概念,因為那樣會導緻非常大的混亂。正如我的一位編輯deanna所建議的,當談到“項目”這個詞時,我應該“承認它的價值”。
本書要解決的問題
“分析”經常被描繪成“擷取并記錄需求”,這個術語聽起來就像在問人們他們想要什麼,然後記錄下來。關于分析的深入思辨的讨論往往集中于捕獲需求的最好方法:“我應該使用用例,還是使用使用者故事?”需求确實很重要,但它們隻是到達終點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終點本身。正如我前面介紹的,分析是了解利益相關者和他們的需要,并在特定的情境中确定滿足這些需要的最佳解決方案,然後針對解決方案建立共識。需求在這項工作中發揮了一部分作用,尤其是描述需要的部分,但它們顯然不是最終産品。
本書試圖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如何确定你的it項目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情,以及分析如何幫助你做到這一點。這就把分析的目的從需求收集和擷取轉變為解決問題并建立共識。随之團隊看待需求和設計的視角也帶來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它們不再作為傳遞物扔給流程中執行下一步的人。現在需求和設計都是團隊可以使用的工具,用來針對他們要傳遞的解決方案建立共識,進而達成預期的結果。
本書試圖解決的第二個基本問題是展示如何在靈活環境中做分析。由于許多團隊首先采用靈活方法,他們在确定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和過早描述該解決方案的太多細節之間艱難地尋找平衡。本書的目的就是告訴你如何以疊代的方式進行分析,進而你可以充分地利用在開發、測試和部署過程中發生的學習活動。與此同時,本書也說明了許多分析技術适用于靈活的環境,隻不過何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使用這些技術會有所變化。我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因為許多采用靈活方法的團隊認為分析是沒有必要的,進而導緻他們最終建造的解決方案不能解決原來的問題,或者根本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本書的組織結構
為了更便于閱讀,本書分成3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理念”涵蓋靈活思維模式以及靈活思維模式和高效分析背後的一些關鍵原則;第二部分“案例研究”包含4個研究案例,展示如何在各種情況下實際地應用這些理念;第三部分“技術”深入介紹一些在靈活環境下對分析非常有幫助的技術。
第一部分 理念
第一部分介紹幾個核心理念,我認為在靈活環境下進行高效分析,這幾個理念是必不可少的。這包括描述靈活思維模式的概念,還有傳統分析思維之外的一些概念,這些概念對典型的分析技術形成了補充。最後,基于這些理念,我建立了在不同情境中使用分析技術的方法。
第1章 指導原則
當我幫助團隊采納靈活并加強分析方法時,我發現采用适當的思維模式遠比掌握一套具體的技術更重要。利用正确的思維模式和很強的自律精神,團隊就能夠使用最少的流程取得成功。如果沒有合适的思維模式,團隊會發現他們不得不持續地增加流程以加強合作。但對于擁有正确思維模式的團隊而言,合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什麼是正确的思維模式呢?對于這個問題有多種不同的觀點。靈活思維模式的最初定義是由“靈活軟體開發宣言”和相應的原則定義的。有人擴充了這些最初的理念以描述靈活思維模式,而我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并把重點放在鼓勵建構正确事情的這個方面。我通過7個指導原則來介紹我對靈活思維模式的看法:
傳遞價值;
合作;
疊代;
簡化;
考慮情境;
明智決策;
反思與适應。
第2章 有用的概念
我會在這一章介紹幾個概念,這形成了後續章節的概念基礎。這些概念包括:
需要和解決方案;
結果和産出;
發現和傳遞。
第3章 精益創業的影響
這一章會探讨精益創業的幾個概念,并介紹這些概念在it項目的情境中如何高效地運用。這些概念包括:
客戶開發;
建立-評估-學習;
度量。
第4章 決策
這一章會詳細讨論決策制定,特别是決策的結構,真實期權的概念,以及會阻礙高效決策的認知偏見。
第5章 傳遞價值
在這一章中,我會讨論幾個跟價值傳遞密切相關的概念,包括特性注入、最小可行産品和最小可市場化特性。
第6章 靈活思維模式下的分析
雖然我不是要提出一套新的“分析流程”,但我希望給出一個整體介紹,來描述沿着項目的生命周期如何進行分析。這一章在項目生命周期的合适位置加入了将在第11章到第15章介紹的技術。
我沒有花費太多時間讨論這個具體的流程,因為對于每個項目而言,它都不一樣。但周遊一次整個流程有助于以正确的視角看待這些技術,同時也有助于解釋為什麼有些技術在一些情境使用比在其他情境更合理。
第二部分 案例研究
在本書第二部分,我會與讀者分享4個故事,用來介紹現實世界的分析活動。這些故事展示了各種it項目,而這些項目用到了第1章到第6章介紹的各種理念和後續章節将要介紹的技術。雖然我無法覆寫所有的情形,但我希望這些研究案例覆寫的各種環境足夠廣泛,以便你可以從中發現熟悉的場景。另外,這些案例既描述了在不同情況下可以使用相同技術的想法,也介紹了可以根據目前情境調整所用方法的理念。
第7章 案例研究:會議投稿系統
這是為agile2013和agile2014大會開發并維護會議投稿系統的故事。它是一個相對簡單的項目,但也為在合适情境中使用幾個不同的分析技術提供了機會。
第8章 案例研究:傭金系統
這個案例介紹的是一家醫療保險公司在進行一個替換多套傭金系統的項目時發生的故事。它針對使用現成軟體的項目和鍍金的傾向探讨了一些有用的技術。
第9章 案例研究:資料倉庫
這個案例講述的是一個項目要整合一條新資料源到已有的資料倉庫的故事。這個故事探讨了在商業智能項目中的分析活動,說明了這樣的環境也可以從靈活思維模式中受益。
第10章 案例研究:學生資訊系統
這個案例探讨的是如何在非營利環境下執行分析活動,并将重點聚焦于最初考慮開展一個項目時需要做出的決策。
第三部分 技術
在這一部分,我會介紹一系列技術,并使用我提出的簡單格式。這些技術在很多不同的環境中都很有用。我使用的簡單格式覆寫了每項技術的如下幾個方面:
第11章 了解利益相關者
這一章介紹的一些技術有助于了解正在和你一起工作的人。前兩種技術有助于你了解自己正要滿足其需要的這些人——也稱作利益相關者分析。這一章介紹的另兩個技術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真正使用解決方案的人,我們稱之為使用者分析。這一章介紹的技術包括:
利益相關者地圖;
承諾量表;
使用者模組化;
人物角色。
第12章 了解情境
了解情境意味着要了解業務的本質,并和團隊其他人分享這個資訊。你希望從整個組織的視角來看待項目,并确定項目要做的内容。如果項目群組織戰略或日常營運并無關系的話,就不要開展這個項目。
第12章介紹的幾項技術可以用來了解整個組織的戰略并使用這個資訊來指導項目的決策。這一章介紹的技術在分析師社群中常常被稱為戰略分析(之前稱作企業分析):
基于目的的對準模型;
六個問題;
情境上司模型。
第13章 了解需要
it項目的一個非常關鍵但卻經常被忽視的方面是找出需要滿足的真正需要,并确定它是否值得滿足,然後和整個團隊分享這個資訊。如果這些活動經常進行,那麼這個it項目的未來無疑會更加光明。
在這一章,我會介紹一組對于完成這些活動非常有用的技術:
決策過濾器;
項目機會評估;
問題陳述。
第14章 了解解決方案
一旦我們了解了要滿足的需要并确定了它是值得滿足的,我們就要開始調研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這裡的“解決方案”指的是多種解決方案。項目團隊往往會過早地把自己限制在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上,而不是盡量保留各種可能的選項。而在很多情況下,其實有多種選項。
在這一章,我會介紹多種技術,能夠用來探索多種解決方案并描述看上去最好的解決方案,這裡所使用的方式對于項目中的每個人都是有意義的:
影響地圖;
故事地圖;
協同模組化;
驗收标準;
執行個體。
第15章 組織并持久儲存解決方案資訊
這一章介紹的技術可以幫助團隊可視化進展,還可以幫助他們可視化解決方案正在建構的部分,并持久儲存解決方案的關鍵資訊供将來參考。這一章中所描述的技術包括:
發現看闆;
就緒的定義;
傳遞看闆;
完成的定義;
系統文檔。
第四部分 資源
在本書的最後這個部分,我對全書的核心定義和參考來源進行了總結和彙集。
術語表
為項目建立共同語言是一個良好的實踐。由于我希望在談論一個概念時它的含義是非常具體的,而且我也樂于“吃自己的狗糧”,是以我決定為本書建立一個術語表。這能夠幫助我在使用這些概念時保持一緻,或者如果我使用不一緻的話,至少能給讀者一個機會發現。術語表中的每個詞在正文中第一次出現時會顯示為粗體。
參考文獻
在本書中,針對我讨論的主題,我參考了大量文獻的資訊。參考文獻部分給出了所有參考文獻的一份清單。花些時間來看看這些文獻吧,這裡有不少好東西。
beyondrequirements.com網站上除了收錄本書中的這些資源,還包括有關靈活思維模式下的分析的更多思考、新技術的簡介以及本書中内容的更新。
[1] 本書中凡是以黑體字呈現的詞語在書後的“術語表”中都有對應的詞條說明。——編者注
緻謝
這不是我寫的第一本書,但它是我第一次獨自一個人寫的書,至少在剛開始寫時我是這麼認為的。不過最終證明,雖然我被列為唯一作者,但如果沒有好幾個人的幫助,這本書是不可能完成的。
為了讓這本書有更好的觀賞性和更強的可讀性,有兩個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jeff rains為本書創作了所有的手繪圖形。重要的是,這些圖形加強了在白闆上展開對話的理念。jeff出色的工作使我能夠傳遞這個資訊,同時又讓你能夠看到這些圖形。deanna burghart是防止我寫出糟糕的英文的第一道防線。我與deanna共事多年,她曾負責編輯我在project connections.com上的内容。當我幾年前開始寫這本書時,我就知道我需要她的幫助。而她,一如既往出色地完成了工作,幫我完成了本書的大量工作。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有幸與一群才華橫溢的人共事并交流。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而且也毫不吝啬與我分享他們的見解。其中好幾個人在本書寫作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這裡要特别感謝3個人,能夠跟他們3個人讨論不同的理念和方法是我莫大的榮幸。在編輯階段,gojko adzic提供了大量審閱意見,對我幫助巨大,讓我從完全不同的更好的視角看待事物。todd little在最後的編輯階段,審閱了本書的大部分内容,并且一如既往地提供了實用而又富有見地的建議來幫我進行修改。chris matts一直以來都是我在分析領域擷取最前沿同時又非常實用的思想的一個主要來源,他非常深入地探讨了本書中的幾個想法,而且是其中幾個重要想法的源頭。我對分析和it項目工作的深入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幸認識這3位從業者。
我還非常幸運地收到了大量專業人士的回報。特别感謝robert bogetti、sarah edrie、james kovacs、chris sterling和heather hassebroek閱讀全書初稿并給出評論。他們的評論對于我形成并提煉最初的想法非常有幫助,進而使我的想法更加連貫。同時也非常感謝diane zajac-woodie、deb mccormick、brandon carlson、mary gorman、julie urban、pollyanna pixton、matt heusser、tina joseph和ellen gottesdiener,他們也對一部分書稿提供了有用的評論。
最後,感謝chris guzikowski,作為addison-wesley的特邀編輯,在我曠日持久的寫作過程中對我非常有耐心。也非常感謝jeffrey davidson,讓我抓住這個機會,但又沒有唠叨我盡快完成本書。jeffery,我不知道chris是否要你催促我,但我猜如果你那麼做了的話,無論如何他都會很高興。
本文僅用于學習和交流目的,不代表異步社群觀點。非商業轉載請注明作譯者、出處,并保留本文的原始連結。
目錄
<a href="https://yq.aliyun.com/articles/91898">第1章 指導原則</a>
<a href="https://yq.aliyun.com/articles/91898">1.1節簡介</a>
<a href="https://yq.aliyun.com/articles/91904">1.2節傳遞價值</a>
<a href="https://yq.aliyun.com/articles/91907">1.3節合作</a>
<a href="https://yq.aliyun.com/articles/91910">1.4節疊代</a>
<a href="https://yq.aliyun.com/articles/91914">1.5節簡化</a>
<a href="https://yq.aliyun.com/articles/91918">1.6節考慮情境</a>
<a href="https://yq.aliyun.com/articles/91922">1.7節明智決策</a>
<a href="https://yq.aliyun.com/articles/91924">1.8節反思與适應</a>
<a href="https://yq.aliyun.com/articles/91927">1.9節總結</a>
<a href="https://yq.aliyun.com/articles/91931">1.10節切記</a>
<a href="https://yq.aliyun.com/articles/91933">第2章 有用的概念</a>
<a href="https://yq.aliyun.com/articles/91933">2.1節簡介</a>
<a href="https://yq.aliyun.com/articles/91950">2.2節需要和解決方案</a>
<a href="https://yq.aliyun.com/articles/91952">2.3節結果和産出</a>
<a href="https://yq.aliyun.com/articles/91961">2.4節發現和傳遞</a>
<a href="https://yq.aliyun.com/articles/91965">2.5節切記</a>
第3章 精益創業的影響
第4章 決策
第5章 傳遞價值
第7章 案例研究:會議投稿系統
第8章 案例研究:傭金系統
第9章 案例研究:資料倉庫
第10章 案例研究:學生資訊系統
第11章 了解利益相關者
第12章 了解情境
第13章 了解需要
第14章 了解解決方案
第15章 組織并持久儲存解決方案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