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一出好戲》海報
電影工業時代的非典型電影
——戲如其名的《一出好戲》
李 強
很多人開玩笑說《一出好戲》很是“名如其人”,骨子裡透着黃渤式的狡黠,因為無論影片怎樣,他都可以拍着胸脯說自己的作品是“一出好戲”。作為中國影壇中生代明星中的佼佼者,有着徐峥和陳思誠的成功案例在先,黃渤從演員到導演的跨越似乎水到渠成,但影壇從來都是隻以成敗論英雄的殘酷競技場,若雄心不能兌現,哪怕口号喊得再響,名字起得再靓,也不過是博了些眼球流量,徒增笑料而已,是以在上映前夕,人們對這部黃渤的導演處女作大都隻是謹慎看好。
電影《一出好戲》劇照
所幸的是,《一出好戲》這部人類寓言式的電影不僅故事精彩,而且制作水準也屬上乘,雖然卓越的天資讓黃渤作為演員尚能得心應手,但《一出好戲》顯然不是一部為“演員”量身訂制的電影,面對新的問題和挑戰,《一出好戲》讓人們充分領會到作為導演的黃渤對這份事業的真誠以及付出的努力。
《一出好戲》的創作靈感來源于電影《2012》,黃渤試圖以“災難後的諾亞方舟”為起點進行構思,來思考如何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社會“試管”中開展一次人類生存實驗,經過8年的不斷打磨,一個“荒島求生”的故事應運而生。
一提到“荒島求生”題材,人們可能首先會聯想到《荒島餘生》《六天七夜》以及《蠅王》《迷失》等經典作品。這類電影的叙事往往圍繞着兩個層面展開——人與外在環境之間的殘酷博弈,以及剝離了傳統社會身份的個體/群體之間的戲劇性沖突。影片的主題,則是關乎個人心智的成長、對于人與自然和人際關系的重新審視、乃至對社會生态和人性的拷問等等。《一出好戲》的故事雖然并沒有跳出傳統“荒島求生”電影的既有架構,但影片選擇了其中最為難以把握和表現的主題:社會權力背後的人性邏輯——沒有兇猛野獸、沒有食人部落、沒有詭異事件,影片有意剔除了大部分影響角色的顯在外界壓力,所有的叙事推動力幾乎都來自于基本的人性動機。黃渤試圖通過表現一群人不斷崩潰和重構的社會關系,抽絲剝繭地将其人性底色一層一層剝開、咀嚼。顯然,這對于創作者講好故事的能力是一項極大的考驗。
人們喜歡用“人類社會簡史”來概括《一出好戲》的主題。然而,它既不是《蠅王》那樣講述由“原初人類“(少年)逐漸衍生社會結構的故事,也不是《逃離冰魔島》那樣表現身份類似卻又離散化的人群(犯人)不斷聚合和重組的故事,《一出好戲》是将原本封閉的權力結構(公司團隊)放置到全新生态中再去重建立構。從原先頤指氣使的張總被小王無情嘲笑的那一刻起,權力的不斷更疊就成為了影片的主題,在這個由30人組成的微縮社會群體中,精煉地推演出了從原始社會、階級社會到烏托邦社會的曆史程序,它們分别對應了人們的安全與生存需求、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深谙生存之道的小王在人們食不果腹的原始階段理所應當地成為了首領;偶然發現寶藏的張總将所有生活資料牢牢控制,進而成功複辟,又搞起了資本主義剝削的那一套;始終遊離于“體制”之外的馬進則在受盡冷落之後,依靠從天而降的魚雨、跟班小興的修理技術和恰逢其時的激昂演說一躍成為精神領袖,并順便收獲了愛情。故事的有趣之處還在于,“世界已經沒了”是這個“盆景式”社會得以存在的最大前提,是以,當馬進等三人發現“世界還在”,在“回到世界即失去一切”的痛苦抉擇中,在他和小興之間不同的現實抉擇中,影片的戲劇張力也被推至頂點。
整體來看,《一出好戲》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作品,荒誕的形式背後,是嚴謹的叙事和嚴肅的主題,盡管影片對于社會和人性的體察,有其粗陋之處,而要在兩個小時之内呈現如此宏大之主題,也難免有管中窺豹的局限,但即使是那些最心不在焉的觀衆,應該也能從中感受到黃渤的責任和抱負。有信心、有勇氣展現一部包羅萬象的社會寓言,這在如今普遍醉心于杯水風波的國産電影創作大環境中顯得尤其難得,而這部體察人性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也表露了黃渤自己所秉承的創作觀:影片雖然請來王寶強、舒淇等明星坐鎮,但它顯然不是一部單純以票房為目标導向的電影——至少它絕不是消費大資料的産物。《一出好戲》沒有跟蹤熱點話題,沒有嫁接熱點ip,沒有套用傳統的類型片模式,也沒有遵循黃渤自己駕輕就熟的商業喜劇套路,影片中沒有網絡流行語、沒有無厘頭搞笑、沒有賣弄情懷、沒有摔碎節操、更沒有消費眼淚,它從一個冷門題材入手,以完整地講好一個故事為目标,試圖在觀衆的底層意識中尋找共鳴,并引發思考。
一言蔽之,這個由電影工業時代所捧起的非典型男星黃渤,努力創造了一部電影工業時代的非典型作品。對于黃渤來說,從鮮花環伺的“影帝”身份中掙脫出來,真正以一個負責任的電影人的身份腳踏實地地創作一部真正有價值的作品,《一出好戲》無疑邁出了成功的一步。這部電影的名字不是膚淺地賣弄辭藻,黃渤是真的很想拍一出好戲。從中,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商業明星與文化精英二者身份縫合的可能性。個中緣由,黃渤自己已有表達:“其實你已經從電影市場和中國電影的發展過程中,獲得了很多的東西。是以你去做創作的時候,是不是應該稍微有點責任。在前人的路上,哪怕往旁邊再拓寬一厘米、一毫米,再往前進一絲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