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2月6日電(記者朱涵 段菁菁)“叮鈴叮鈴……”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下稱“浙大兒院”)的一間隔離病房傳出輕輕的搖鈴聲,病床上,三個月大的菁菁笑了。
“隔離病房是玻璃牆面,一擡頭就能看到監護儀。我們經常要來看看,3個小時喂一次奶,一天兩次擦身。” 身穿藍色防護服,頭戴口罩、防護鏡、防護面罩的護士長黃國蘭放下搖鈴,把笑眯眯、胖嘟嘟的小嬰兒抱在懷中。
圖為浙大兒院的醫務人員在隔離病房内給三個月大的菁菁喂奶。(照片由浙大兒院提供)
幾天前的一個淩晨,菁菁确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被緊急轉送至浙大兒院。當時,她的家中有人确診,母親居家隔離,而菁菁發着低燒,出現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浙大兒院立即組織了全院多學科聯合會診,為她拟定了一套治療方案,将她送進隔離病房。
浙大兒院急診、重症監護室副主任葉盛負責全院新型冠狀病毒臨床診治工作。他把菁菁叫作“愛笑的小胖妞”,因為第一次給菁菁做檢查的時候,孩子不僅不哭不鬧,還一直沖着他笑。
“孩子這麼小就離開父母,讓人不忍。我們一定要竭盡所能保護她!”葉盛說
菁菁所在的隔離病房是“無陪病房”,家長不能陪護,主要是基于防止傳染的考慮。
醫務人員24小時看護菁菁這樣還不能表達自己的低齡小患者,意味着要像父母一樣事無巨細地照料孩子,付出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關愛。由于到達醫院時太過匆忙,菁菁的家人沒來得及為她準備行李,醫務人員自掏腰包買了一身粉色的換洗衣褲,還為她送去了嬰兒玩具和紙尿褲。菁菁的醫生團隊來自感染、呼吸、重症等多個科室,由3名醫生和3名護士在一線輪班看護。
“小寶寶的血管特别細,穿着厚厚的防護裝備活動不便,防護鏡上的水汽還會擋住視線,護理上一定要比平時更細心、更耐心才行。”“95後”護士勞钰燕是菁菁的醫護“爸媽”中年齡最小的一位,幾天下來,她不僅很好地适應了隔離病房的工作環境,還與菁菁培養出了“默契”:“比如什麼時候要哄一哄逗一逗,什麼時候該換尿布了,基本上心裡都有數了。她喜歡聽窸窸窣窣的聲音,特别乖,喜歡笑。”
不久前,浙大兒院組織專家組,在國家級指南的基礎上,特别制定并釋出了兒童診療指南。指南對兒童診療做了細化規範,強調早期診療的重要性,更便于基層醫院醫生做出病情判斷。
圖為浙大兒院參與新型冠狀病毒臨床診治的醫務人員。(照片由浙大兒院提供)
浙大兒院常務副院長傅君芬說,由于目前針對新型冠狀病毒還沒有很好的特效藥,是以在治療上主要是時刻監測孩子的生命體征,針對孩子出現的臨床症狀,給予對症治療。經過幾天的治療,菁菁發燒、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症狀已經消退,病情趨于平穩,目前仍處于觀察期。
為了安撫菁菁焦急的家人,醫務人員主動通過微信和菁菁媽媽保持聯系,每天向她更新孩子的情況。看到孩子病情好轉,菁菁媽媽多次向醫務人員表達了感激:“孩子看上去精神很好,真是非常感謝醫務人員!”
這幾天,第二批照顧菁菁的醫生護士們陸續“接班”踏進隔離病房的大門。換崗時,第一批“爸媽”鄭重地交代:“你們可一定要把我們的‘小胖妞’照顧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