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導論》一第2章 采用大資料的商業動機與驅動

本節書摘來自華章出版社《大資料導論》一書中的第2章,第2.1節,作者托馬斯·埃爾(thomas erl),瓦吉德·哈塔克(wajid khattak),保羅·布勒(paul buhler),更多章節内容可以通路雲栖社群“華章計算機”公衆号檢視。

第2章

采用大資料的商業動機與驅動

在當今世界的許多組織中,業務可以像其所采用的技術那樣進行“架構”。這種觀念上的轉變展現在當今企業架構領域的不斷擴大,即過去隻與技術架構緊密結合,而現在卻也同樣包含業務架構。盡管如今人們還隻是從一個機械系統的視角來審視一批批的業務,即一條條指令由行政人員釋出給主管,再傳遞給前線的員工們,但是,基于連結與評測的回報循環機制為管理決策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

這種從決策到實施再到對結果的測評的循環使得企業有機會不斷優化其營運。然而事實上,這種機械化的管理觀點正在被一種更加有機的管理觀點所取代,這種新的管理觀點能夠将資料轉化為知識與見解來驅動商業行為。但是這種新觀點有一個問題在于,傳統商業幾乎僅僅是由其資訊系統的内部資料所驅動的,但如今的公司想要在更像生态系統的市場中實作其業務模型,僅僅靠内部資料是不夠的。是以,商業組織需要通過吸收外來資料來直接感覺那些影響其收益能力的因素。這種對外來資料的使用導緻了“大資料”資料集的誕生。

本章探索了采用大資料解決方案和技術背後的商業驅動與動機。大資料被廣泛采用是以下幾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市場動态;對業務架構(ba)的了解和形式表達;對公司提供價值的能力與其業務流程管理(bpm)緊密相連的認知;資訊與通信技術(ict)方面的創新;萬物互聯(ioe)的概念。以上每一點會分别單獨介紹。

2.1 市場動态

近些年來,商業審視自身與市場的方式已經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在過去的15年裡,發生了兩場巨大的股市市價回落:一是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二是始于2008年的全球經濟衰退。在以上兩個例子裡,商業公司都以減少開支的方式來努力提升自己的效率與效力,進而保證自己的盈利。這種做法的确是正常的,當顧客減少,削減成本也往往随之發生,以求維持公司營運的底線。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往往會實施轉型項目來協助公司節省開支。

當全球經濟開始從衰退中複蘇,公司又紛紛雄心勃勃,希望通過推出新的産品與服務,以及增值業務來找到新的顧客,并防止老顧客投入競争對手的懷抱。這是一個與當初旨在削減開支截然不同的市場周期,因為它并不是意在轉型,而是意在創新。創新能為一個公司帶來希望—找到新方法來實作市場裡的競争優勢以及随之而來的收入增長。

全球經濟因為衆多因素而處于衆多不确定的時期。人們普遍相信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越來越互相依存緊密糾纏在一起,換句話來說,它們由衆多經濟系統組成了一個更大的系統。同樣,全球的公司都在改變它們關于自我認知和獨立性的看法,因為它們意識到自己同樣也由各種複雜的産品和業務網緊緊地聯結在一起。

出于這個原因,公司需要擴大其商業智能活動的規模,且不僅僅局限于對公司資訊系統所提供的内部資訊的反思。它們需要開放胸懷去迎接外部資料源,并由此來感覺市場以及完成自我定位。對于一家公司來說,認識到引進外部資料能為其内部資料帶來豐富的資訊,可以使得它更輕易地從總結的層面,轉變為深入洞察的層面,進而提升分析結果的含金量。一旦有了合适的、能支援複雜的模拟性能的工具,公司就能得出富于前瞻性的結果。假若這樣,這種工具不僅搭起了知識與智慧間的橋梁,同樣也提供了具有建議性的分析結果,而這便是大資料的力量—能極大豐富一個公司的視野,遠超其僅僅依賴于内省而得到的視角。從當初僅能通過隻言片語推斷市場情緒相關的資訊,到能真真切切感覺到市場本身。

托馬斯·達文波特及勞倫斯·普魯薩克在他們的書籍《工作知識》中提出了廣為接受的資料、資訊及知識的有效定義。根據達文波特和普魯薩克所說,“資料是事件的一系列離散的、客觀的事實”。從商業方面來講,這些事件是發生在一個組織的業務流程和資訊系統中的—它們代表了與商業實體相聯系的工作的産生、更改以及完成。比如說,訂單、貨運單、通知單以及客戶位址的更新。這些事件,是現實世界中的活動在公司資訊系統的關系型資料庫中的反映。達文波特和普魯薩克進一步将資訊定義為“有意義的資料”。被置于語境中的資料能夠起到交流的作用,它傳遞了資訊并且提醒了接收者—不管是人類還是系統。資訊經由知識生成的經驗及洞察力而豐富。作者陳述到“知識是一種有組織的經驗、價值觀、相關資訊及洞察力的動态組合,該組合的架構可以不斷地評價和吸收新的經驗和資訊”。

這種從後知後覺到有先見之明的轉變可以通過圖2.1所示的dikw金字塔來進行了解。注意圖中,“智慧”作為三角形的頂端,但是它的存在并不是普遍認為的由ict系統産生的。相反,“知識”工作者們提供了必要的洞察力和經驗來為“知識”搭建起一個架構,進而“知識”彙集而形成“智慧”。由技術手段産生的“智慧”很快演變成一個哲學問題,但那已經不是本書的研讨範圍了。在商業環境内,技術是用來支援“知識”的管理的,員工也有責任在工作中運用他們的競争力和智慧,并落實到行動中。

《大資料導論》一第2章 采用大資料的商業動機與驅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