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于赤壁之戰:曹操輕敵大意,劉備用盡全力,孫權隐藏實力

發生在公元208年(東漢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是曆史上著名的一次戰役,不僅僅在于赤壁之戰是一場以弱勝強和以少勝多的戰役,更在于赤壁之戰後,曹軍慘敗,損失慘重,此後不敢再輕易大規模南下,而孫權和劉備的實力增加,它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在赤壁之戰中,僅有5萬兵力的孫劉聯軍對決擁有20餘萬兵力的曹操大軍。我覺得,在曹軍與孫劉聯軍決戰之前,這場大戰的三位主角對待這場大戰的心态是不同的。

對于赤壁之戰:曹操輕敵大意,劉備用盡全力,孫權隐藏實力

東漢

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到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漢稱帝的東漢末年時期裡,東漢朝廷逐漸成為了“擺設”,各地群雄并起,互相攻伐。在一開始,曹操的實力并不是太強,兵力也不多。公元191年,黑山軍進攻東郡(屬兖州),當時苦于沒有固定地盤的曹操正好率軍進入兖州東郡,擊敗了黑山軍白繞部,之後,曹操的好友冀州牧袁紹上表舉薦曹操為東郡太守。

對于赤壁之戰:曹操輕敵大意,劉備用盡全力,孫權隐藏實力

黃巾起義

公元192年夏,在青州的百萬黃巾軍入侵兖州,這百萬黃巾軍的規模有多大呢?有三十餘萬士兵和一百萬婦孺老幼,可謂浩浩蕩蕩,光這規模就能吓死個人,出來應戰的兖州刺史劉岱被殺。之後,整個兖州舉州恐慌,這時兖州的州吏跑到兖州所屬的東郡找到了曹操,推舉曹操為兖州牧。不得不佩服曹操的膽量和氣魄,曹操立馬就率領他那點兵馬與黃巾軍交戰,逼退了黃巾軍,這還不算完,逼退了人家黃巾軍後,曹操一直率軍窮追不舍,直接追得這“百萬黃巾軍”全體投降,被曹操收編,估計這些拖家帶口的黃巾軍們真的是被曹操給追怕了。

之後,在這30餘萬黃巾軍中,經過精挑細選,曹操組建了赫赫有名的“青州兵”,這支“青州兵”後來成為了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最精銳的部隊之一,不僅如此,這支“青州兵”對曹操極為忠誠。《三國志》中說:“追黃巾至濟北。冬,受降卒三十萬,男女百萬餘口,收其精銳者,号為青州兵。”

對于赤壁之戰:曹操輕敵大意,劉備用盡全力,孫權隐藏實力

東漢十三州

公元188年(東漢中平五年)以後,州牧與刺史被授予了掌管一個州的實際的軍政大權,成為了正式的一級行政區域,州下面是郡和王國,郡和王國下面是縣。除了州外,在西域,還有管轄西域的西域都護府。這兖州處于今天河南省的東北部與山東省的西南部,領有東郡、陳留郡、泰山郡、濟陰郡、山陽郡、東平國、任城國、濟北國。有了地盤,有了人馬後,曹操也并沒有高枕無憂。在公元194年,曹操差點被呂布軍打成了光杆司令,兖州的大部分郡縣成了呂布的地盤,此時的曹操曾想北上投奔袁紹,被謀士勸阻,而後,曹操從袁紹那裡借了五千兵馬。公元195年,雙方接着開打,曹操擊敗呂布,重新控制兖州,而呂布則逃往了徐州。

公元196年,曹操前往洛陽,迎漢獻帝移駕到黃河以南的颍川郡(屬豫州)許縣,并遷都至此,曹操被封為武平侯,仍領兖州牧,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占據了黃河中下遊以南的富饒的中原地帶,成為了東漢末年的實力派諸侯。

對于赤壁之戰:曹操輕敵大意,劉備用盡全力,孫權隐藏實力

漢末軍閥割據地圖

劉備是西漢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與東漢末年的“地盤型”軍閥相比,劉備屬于典型的“流浪型”軍閥,縱觀其一生,在相當大部分的時間裡,他都是在祖國的大好河山中到處“流竄”。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後,作為“漢室宗親”的劉備當然不讓地組織一幫子人參與到讨伐黃巾軍的行列中,後來他被封為了安喜縣縣尉,之後又曾任下密縣丞、高唐尉、高唐令等職。高唐縣被流賊攻破後,劉備依附于他曾經的好友公孫瓒。之後,劉備投奔并依附于徐州牧陶謙,公元194年,陶謙病重時囑咐其屬下“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陶謙去世後,在徐州州吏的支援下,劉備領有徐州。

對于赤壁之戰:曹操輕敵大意,劉備用盡全力,孫權隐藏實力

劉備一生主要的奔走路線

公元195年,被曹操打敗的呂布前來徐州投靠劉備,劉備讓他駐紮在小沛。公元196年,袁術進攻徐州,沒想到“白眼狼”呂布趁機攻擊劉備軍張飛部,控制了徐州。公元197年,被呂布打敗的劉備投奔曹操,對于劉備的投奔,曹操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劉備被封為豫州牧。之後,劉備率軍征戰呂布,後來曹操親自出馬,曹軍與劉備軍聯合擊敗了呂布軍,呂布被生擒,後被絞殺。公元199年,劉備随曹操回到了曹操所控制的許都。

對于赤壁之戰:曹操輕敵大意,劉備用盡全力,孫權隐藏實力

公元199年形勢

公元200年,衣帶诏事件(車騎将軍董承與劉備、吳子蘭、種輯、王子服等人自稱收到漢獻帝的衣帶诏,密謀誅殺曹操)敗露,在外領兵的劉備聽說之後占據徐州,後徐州被曹軍攻下。劉備北上冀州投奔袁紹,受到了袁紹的熱情接待,劉備覺得袁紹打不過曹操,又趁機南下投奔荊州牧劉表,劉表讓劉備駐軍在新野,以便抗拒曹操。

與曹操、劉備兩人相比,孫權顯然幸福得多。到公元200年的時候,經過其父孫堅和其兄孫策的多年打拼,此時的“江東基業”已見雛形,就在該年,孫策被行刺而亡,孫策臨終前将“江東基業”托付于年輕的孫權。

看一下公元199年到207年的形勢。公元199年,袁紹戰勝了公孫瓒,據有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四地,袁紹集團的核心地帶冀州在東漢末年這裡是“戶口最多,田多墾辟,又有桑棗之饒”。此時北方最強大的兩個軍事集團是袁紹集團和曹操集團,袁紹集團更是兵強馬壯,與袁紹集團相比,曹操集團的實力明顯處于下風,不僅如此,曹操周邊的戰略環境也不友好,西邊關中的諸股割據勢力觀望,南邊的劉表以及依附于劉表的劉備與之敵對,東南的孫策則是蠢蠢欲動。

對于赤壁之戰:曹操輕敵大意,劉備用盡全力,孫權隐藏實力

官渡之戰

公元199年六月,袁紹挑選十萬精兵準備渡河南下殲滅曹操,曹操集團内部人心恐慌。公元200年,經過數月的會戰,曹操的兩萬精兵與袁紹的十萬大軍相持于官渡,最後,曹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此戰後,袁紹僅率兵八百渡河逃回河北,袁紹的主力部隊被消滅,經過此役,袁紹已經無力與曹操對抗,公元202年,袁紹憂病而亡。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著名的戰役,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它與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公元221年到222年蜀漢與東吳的一場大戰)齊名。

公元204年,曹操占領了原來袁紹的統治中心之地位于冀州南部的冀州首府邺城(位于冀州魏郡邺縣),并把幕府搬到了邺城,以此為據點,政令皆從此出,在許都隻留了少數人員用來監視漢獻帝。邺城在戰國時屬于魏國,是以以後曹操被漢獻帝封為了魏公,後晉升為魏王。此後,曹操逐漸大體統一了北方。公元207年,曹操又率軍遠征烏桓,在白狼山之戰中,曹操軍又是以少勝多,大獲全勝。在公元207年,盡管還有盤踞涼州的馬騰、割據遼東的公孫康、占據漢中之地的張魯、占據益州的劉璋、占有荊州的劉表、控制揚州之地的孫權、割據交州一帶的士燮,另外還有依附于劉表的劉備等。

對于赤壁之戰:曹操輕敵大意,劉備用盡全力,孫權隐藏實力

曹操

然而,這些軍閥統統不是個事,在實力上,此時曹操已經有了藐視群雄,一統華夏的資本。為什麼?因為群雄割據比拼的不僅僅是地盤的面積,更在于實力。從遠古到西晉時期,古代的經濟重心始終是在黃河中下遊一帶左右搖擺和東西移動,而此時曹操控制的地區正是從長安往東的黃河中下流南北兩岸地區,在東漢末年,相比于北方,廣大的南方地區尚未得到有效的開發,人口較少,經濟實力較弱。

對于赤壁之戰:曹操輕敵大意,劉備用盡全力,孫權隐藏實力

諸葛亮出山

在曹操統一北方之時 ,劉備在幹啥呢?這幾年當中基本沒啥大的變化,基本就是在荊州瞎晃蕩,唯一一件大事大概可能就是在公元207年請諸葛亮出山了。在此間幾年,孫權以揚州為基礎積極發展“江東基業”。在公元207年,在剩下的群雄之中,我覺得最有實力抗衡一下曹操的估計就是盤踞江東的孫權集團了,尤其是孫權的水軍。

對于赤壁之戰:曹操輕敵大意,劉備用盡全力,孫權隐藏實力

赤壁之戰

再把時間拉近,看一下公元208年的情形。這年七月,曹操集合十萬餘大軍于許都,企圖先滅掉荊州的劉表,再東進滅掉揚州的孫權,進而再收拾其他不起眼的軍閥,一統華夏。這年八月,劉表病逝,劉表的次子劉琮接任荊州牧。九月,曹軍到達了新野,劉琮在屬下的勸說下直接投降了。知道曹軍南下和劉琮投降後,此時駐紮在樊城的劉備慌忙南撤,荊州官吏和百姓陸續加入,後來人數達到了十餘萬之多。曹操則率軍急追劉備,後來曹操親率五千精銳騎兵日夜急行。在當陽長坂坡,曹操終于追上了劉備,劉備與諸葛亮、趙雲等數十人逃往江夏,張飛殿後,劉備的數十萬衆瞬間瓦解。

在劉備逃走後,曹操沒有去追擊,而是來到了江陵,安撫荊州,重用荊州名士。益州的劉璋見此情形,立馬派來了三百兵士送上禮物,表示聽從調遣。曹操的謀士賈诩勸說曹操先穩住新占的荊州,孫權自會投降,曹操未予采納。在接收了荊州水軍後,曹操決定率軍沿江東下,一舉拿下劉備和孫權,并給孫權寫了一份勸降信。兩個月後,曹操率大軍順江東下。

對于赤壁之戰:曹操輕敵大意,劉備用盡全力,孫權隐藏實力

面對曹操大軍南下和曹操對東吳的“恐吓”,江東的孫權集團一片恐慌,瞬間分為了主降派和主戰派,而孫權則打算與曹操決一死戰,孫劉聯盟呼之欲出。在夏口時,見事态緊急,經過劉備同意,諸葛亮到柴桑去見孫權,兩者很快就結成聯盟。此時面對與孫劉聯軍将要進行的戰争,曹操(155年-220年)是個什麼心态呢?我覺得是驕傲和志在必得的心态,政治上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代表着東漢朝廷。在占領荊州後,曹操又得荊州軍七、八萬人,而且曹操接管的這些荊州軍基本為荊州水軍,曹軍的總數已達二十多萬,曹軍此時可謂既有規模龐大的陸軍,也有規模龐大的水軍,此時曹操應該沒有把“到處流竄”的劉備當回事,也沒有把孫權這個當時的“毛頭小夥子”當回事。

不僅僅在于曹操集團的實力,也在于曹軍進攻荊州時簡直如入無人之境,曹操的輕敵是有原因的。我覺得此時的曹操可能覺得在實力和氣勢上已經碾壓對方了,但是戰争打得絕對不僅僅是所謂的“氣勢”。并且氣勢與士氣也明顯不是同一個概念,曹軍不僅不擅長水戰,來到南方還水土不服,與歸附的荊州水軍也缺乏磨合,後又瘟疫流行,曹軍明顯士氣低落。

另外我覺得曹操在戰略和戰術也有問題。曹軍破荊州後,理應順勢殲滅劉備和其他荊州殘存的勢力,安撫孫權,與孫權先保持和平态勢,等徹底平定荊州後再收拾孫權也不晚,然而,在荊州牧劉琮投降曹操後,劉備逃跑後,覺得荊州已經是他的“囊中之物”的曹操給孫權修書一封(勸降信),信中這樣寫道:“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将軍會獵于吳。”什麼到東吳與孫權一塊打獵,這意思分明就是告訴孫權:“荊州的劉琮已經束手投降了,你趕緊投降吧,不然,我将率領八十萬水軍到東吳與你一塊打獵。”把八萬水軍說成八十萬這明顯是吹牛,另外就是對孫權的恐吓。孫權之後把這封信給他的臣下看,東吳主降派大臣立馬勸孫權投降曹操。輕敵大意和操之過急的曹操可能原本想連蒙帶哄地勸降孫權,可是沒想到“年輕人”孫權不吃這一套,立馬與劉備以及荊州其他的殘存抗曹力量聯合。

就算曹操打算一塊收拾劉備與孫權,也應該從水陸并進,發揮自己的陸戰優勢。而曹操卻選擇從荊州沿江東下,與訓練有素的東吳水軍進行決戰,企圖一舉消滅東吳的精銳主力,速戰速決,這明顯是拿自己的弱項拼别人的強項。雖然此時,曹軍也有了規模龐大的水軍,可那荊州的七、八萬水師剛剛歸附曹操,此時對曹操尚談不上什麼忠誠,其戰鬥力也是個問題。我覺得,在很大程度上,以上都是曹操輕敵大意和操之過急所緻。由于曹操的實力,由于劉琮的投降以及劉備的望風而逃,估計曹操産生了嚴重的輕敵思想,又太急于速戰速決,急于一舉滅掉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

對于赤壁之戰:曹操輕敵大意,劉備用盡全力,孫權隐藏實力

晉滅吳之戰

看一下公元279年到公元280年的西晉滅吳之戰,晉武帝司馬炎采用了從多點水陸并進的政策,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在打造好晉國的水軍力量後,兵分六路,發兵二十餘萬,直撲東吳,東吳“應聲而倒”。似乎曹操根本就沒把水軍當回事,南方的地形與氣候與北方的“一馬平川”有很大的不同。

對于赤壁之戰:曹操輕敵大意,劉備用盡全力,孫權隐藏實力

劉備

看此時劉備(161年-223年)是個什麼心态?對于即将到來的孫劉聯軍與曹軍的戰争,劉備可謂是全情投入。由于之前與曹操的過節,曹操早已對劉備恨之入骨,欲殺之而後快,劉備對此很清楚。假如曹操擊敗了孫劉聯軍,繼而消滅東吳,劉備可能面臨的命運就是被生擒、被殺和逃跑這三條路,就算劉備沒有被擒獲或者誅殺,劉備又能往哪裡跑呢?剩下的其他軍閥估計都不太敢收留這麼一個被曹操恨之入骨的“流竄型軍閥”吧,大概隻能往邊疆地區跑了。

除了往邊疆地區跑外,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假如曹軍擊敗了孫劉聯軍,但是,孫權依然有能力與曹操對抗,這時劉備可能就會跑到孫權那裡,但是,這依然是寄人籬下。那劉備此時有多少兵力呢?關羽的水軍加上之前被打散又回來的兵士大約有一萬精兵,還有劉表長子劉琦的一萬江夏軍,《資治通鑒》:““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反正不管多少人,劉備軍是全部投入。劉備不僅是全情投入,更是“服從安排,聽指揮”,領着關羽、張飛等兩千兵士跟在孫權軍周瑜部的後面,要知道在當時,雖然劉備長期“流竄”,但是其“知名度和号召力”是非常強的。

對于赤壁之戰:曹操輕敵大意,劉備用盡全力,孫權隐藏實力

孫權

再看孫權(182年-252年)此時是什麼心态呢?那就是“留了一手”。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共率領三萬精兵與劉備軍共擊曹操。很顯然,這三萬精兵絕對不是孫權集團的全部兵力,此時的孫權則親率數萬大軍駐守在鄱陽湖口的柴桑(今江西九江市),扼守從荊州通往東吳的咽喉之地。假如孫劉聯軍與曹軍長期持續作戰,孫權會陸續從東吳各地派兵支援周瑜,假如孫劉聯軍被曹軍擊敗,孫權可繼續與曹軍周旋,《三國志》記載周瑜臨行前,孫權對周瑜是這樣囑咐的:“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衆,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就是說五萬兵力一時難以湊齊,湊齊了三萬兵力,他會陸續從東吳各地再派兵支援,如果與曹軍交戰,就要決一死戰,若是戰敗,就立馬退到他這裡,他定與曹操決一死戰。

此時的孫權隻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而曹操與劉備比他大二十多歲,然而,年齡不是個事,孫權卻有一套他自己的“盤算”,這赤壁之戰是發生在荊州,他顯然并沒有把全部的賭注都壓在這裡。孫權這樣做顯然是有他認為的理由,就算曹操擊敗了孫劉聯軍,依仗他在柴桑的數萬大軍,曹操也不能很輕松地拿下江東。并且,如果孫權把全部兵力都投入到赤壁之戰,如果孫劉聯軍失敗,他豈不是非常被動?吳地的豪族與主降派估計立馬就會把他給抛棄。再說了,如果孫權全情投入,那劉備豈不成了看熱鬧的了?劉備豈不是“賺大發”了?

另外,孫權沒有把全部“賭注”押到赤壁之戰,我覺得還可能在于經過諸葛亮、周瑜等人對曹軍虛實和情況的“研判”,孫權可能覺得并不需要投入全部兵力就能在水戰中擊敗曹軍,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對着孫權對曹軍進行了一番分析,最後道:“孫劉聯軍,曹軍必敗,之後荊、吳之勢疆,鼎足之形成矣。”周瑜認為五萬精兵就能拿下曹軍,三萬精兵也問題不大,因為還有劉備那兩萬兵馬,這算不算是對曹操智商的一種侮辱?

對于赤壁之戰:曹操輕敵大意,劉備用盡全力,孫權隐藏實力

三國

這年十二月,曹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遭遇,曹軍初戰就不利,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以待時機,而孫劉聯軍則把戰船靠到了赤壁一側,兩軍隔江對峙,後孫劉聯軍用“火攻”的辦法,曹軍慘敗,曹操北逃。對于赤壁之戰的結果肯定是令曹操大感意外和失落,此後曹操再也沒有輕易大規模南下,本來想借此“一統江湖”,沒想到遭遇到了“滑鐵盧”。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禅讓,建立了曹魏(220年—266年)。

最開心的應該是劉備,他奪得了荊州一部分,後又占據益州,建立了蜀漢(221年 —263年)。偷着樂的應該是孫權,僅用一部分兵力就取得了這場決定性的勝利,奪取了荊州一部分,後又占據交州,建立了東吳(229年—280年)。在赤壁之戰中,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人由于實力和所處的位置不同,三者的心态和想法是不同的:對于曹操而言,此次南下,他也隻是帶了一部分兵力,就算失敗,并不會到“傷筋動骨”的地步。對于劉備而言,這關乎劉備集團的“生死存亡”,他肯定要奮力反擊。對于孫權而言,這幾乎也是關乎東吳的“生死存亡”,但是畢竟戰場是在荊州,是以他就“留了一手”。以上隻是個人看法。

歡迎關注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三國志》、《資治通鑒》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