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惡性良性腫瘤專家華益慰遺言:從沒想手術這麼痛苦,讓癌症康複絕不是藥物

1

一個接一個手術,令他痛苦不堪

惡性良性腫瘤專家華益慰遺言:從沒想手術這麼痛苦,讓癌症康複絕不是藥物

作為一位從事癌症防治工作的醫生,華益慰一生曾經給無數病人做過手術,但是當他自己成胃癌患者,做了全胃切除手術,并接受了腹腔熱化療後。

臨終前,他留下了無比沉痛的話語:“我從前做了那麼多手術,但對術後病人的痛苦體會不深。沒想到情況這麼嚴重,沒想到病人會這麼痛苦……”

他在生命最後階段感悟到:我們當醫生的,不能單純治病,而是要治療患了病的病人啊!

2006年,華益慰醫生去世,《健康時報》刊發這樣一篇文章:《名醫華益慰最後的日子:沒想到手術會這麼痛苦》,除了懷念這位名醫,也意在引發人們對傳統治癌模式的思考,讓更多癌症病人在治療的晚期平靜而安詳地走過人生最後曆程。

在此,截取文章部分内容,與諸位分享。

2005年7月,華益慰的飯量突然減少,消化也不大好,就去進行檢查。經開腹探查後,發現已是胃癌晚期,華益慰隻好接受正常處理,做了全胃切除。

全胃切除手術,就是把胃全部拿掉,将小腸直接與食道連接配接起來,由于沒有贲門了,堿性的腸液和膽汁就直往上返,病人會出現返流、燒心等症狀。

術後,華益慰返流特别嚴重,食道總是燒得疼,嗓子經常被嗆得發炎,連耳咽管也被刺激得很疼。人隻能是半卧着,根本不能平躺。

全胃切除的痛苦還沒有結束,下一個痛苦接踵而來,為了控制癌細胞的擴散,華益慰接受了腹腔熱化療。

對腹腔熱化療的痛苦,華益慰生前說“都不敢想象我是如何支援下來的”:90分鐘躺在那裡不能動,腹腔加溫到41攝氏度,人不停地出汗,大汗淋漓,以至于熱療結束後他得連續換兩套衣服。

每次治療後,腹部陣陣絞痛,疼得他在病床上翻來覆去,需要用藥來止疼。華益慰一周化療兩次,一個月内共做8次。期間,人根本沒有喘息的機會,剛緩和一點,馬上就進行下一次。

“他原來身體的基礎很好,第一次手術後體重還維持不錯。如果不做化療,慢慢恢複飲食,也許能恢複得好一些。是化療把他徹底搞垮了。”老伴張燕容說。

▲老伴張燕容照料病中的華益慰

化療期間,華益慰嘔吐得曆害,無法進食,隻能靠鼻飼營養液。他和家人都認為這是化療的反應,扛過去就可以恢複進食了。誰都沒想到、更大的痛苦更悄然走近華益慰。

通常情況下,化療結束後,副反應也會慢慢減輕,病人可以恢複進食。但是,化療結束兩三周後,華益慰仍舊惡心、嘔吐,不能進食。胃腸造影發現,已發生了回腸末段腸梗阻!

随着腸梗阻日漸加重,後來連一點大便都沒有了。腹脹,嘔吐嚴重,不僅沒能恢複飲食,連鼻飼營養液都進不去了。在疾病折磨下,華益慰更加衰弱,出現了心功能不全,全身水腫、肝、腎功能均不正常。

在這種情況下,隻好進行以解除腸梗阻為目的的第二次手術。然而手術後,腸吻合口漏了,腸液,糞便、血液流入腹腔,造成嚴重感染,腸道已不可能恢複了。這時即便沒有癌症,人都很難活下去。

第二次手術失敗後,華益慰的身體徹底衰竭。醫院為他安排了特護組,華益慰由icu病房轉回到肝膽外科。

“我還沒有護理過這樣的病人。”icu病房特護組護士闫寒說。

惡性良性腫瘤專家華益慰遺言:從沒想手術這麼痛苦,讓癌症康複絕不是藥物

當時,華益慰渾身上下插滿了管子:有靜脈打點滴的管子——由于他不能吃任何食物,因而全靠各種營養液支援着;氣管切開導管,用以幫助呼吸;從鼻子進入的是腸胃減壓管,管子很細,要随時看着防止被堵塞;腹腔有兩條管子,用于引流腹腔内的血液、糞便以及腸道其他分泌物,每根管子都由兩根管子套在一起,要防止發生錯位使管内液體外流時引起感染;還有導尿管……此外,由于手術後肛門有分泌物,因而尿墊需兩小時換一次。而護理中最為關鍵的還是随時吸痰。

由于此時華益慰已無力咳嗽,需要外力幫助将氣管中痰液及時吸出,幾分鐘就要吸一次,否則一旦被痰液窒息立刻就有生命危險。今年2月底氣管被切開後,吸痰的工作就更重了,有時睡覺時痰液也會不停地往外湧,需要不停地用紙巾擦試。

生命的最後幾天,華益慰曾不止一次地對給他打點滴、輸血漿的醫生說:“别輸了,别再浪費了。”也不止一次地對老伴張燕容說:“我不想再撐下去了,我受不了了!”

8月12日下午6點,華益慰與世長辭。

2

推己及人,病人遭受的痛苦太大

醫生不能單純治病,而是要治療患了病的病人

從前給别的胃癌病人治療時,華益慰也采用全胃切除手術,但是自從他自己接受了全胃切除手術,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之時,開始了對胃癌治療的方法進行深刻反思。

當時,病房裡住着一位胃病患者,華益慰對他的病情十分關注,有一天特意找到于聰慧說:“聰慧,對這個病人的治療要好好斟酌一下,全胃切除帶來的不光是吃飯的問題,還有術後返流的問題……做全胃切除,病人遭受的痛苦太大,以後做胃切除時,能不全切就不要全切。”

于聰慧清楚地記得,華益慰特意用兩手比劃着說:“哪怕留一點點胃,就比全切強,病人就沒有那麼痛苦。”

通常,醫生首要考慮的是将惡性良性腫瘤切除幹淨。比如,惡性良性腫瘤有3厘米,手術時常要将惡性良性腫瘤以外3—5厘米的組織全部切掉,這樣才不易複發。醫生隻關心手術做得是否成功,有無并發症,并不知道病人的感受。而病人通常不懂醫學,甚至認為反應是正常的,就應該這樣。

而華益慰由一名醫生轉化為病人,使他從病人的角度對這一醫學問題有了全新的了解:作為一名醫生,在生活品質和疾病之間進行取舍時,主要看哪一方給病人的益處更大。如果胃全切除後活一年半,但病人要在痛苦中度過;胃不全切除能活一年,但病人可以活得快樂和充實,那麼這時他甯可選擇後者。

于聰慧說:“那時,華主任常常語氣沉重地對我說:“我們當醫生的,不能單純治病,而是要治療患了病的病人啊!”

“後來,我們接受了華主任的建議,在為以後的胃癌病人治療時,改進了手術的方法:能不全切的盡量不全切;必須全切除的,也改進了術式,想辦法将膽汁和腸液引流掉,使其減少向上返流,并想辦法用腸子成形後代胃,使食物仍可以像在胃中一樣停留一下,這樣病人就舒服多了。”

3

盡職盡責,讓人肅然起敬

華大夫是新中國第一批8年制醫學畢業生。

惡性良性腫瘤專家華益慰遺言:從沒想手術這麼痛苦,讓癌症康複絕不是藥物

周圍人對他的回憶:天亮為病人查體前,他總是先搓熱雙手,焐熱聽診器,盡可能地少暴露病人的身體;手術前,他總是在電梯口等候病人,讓患者在麻醉前看到醫生。

退休後每年還要做100多台手術的老醫生,最後一台手術是為63歲的楊華老人做的甲狀腺腫物切除手術。

手術當天,他本來已經約好做胃鏡檢查,可為了不影響病人的情緒,他平靜地走進了手術室。

手術後第二天,華益慰就住進了病房。8天後,他全胃切除…………

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長眠着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特魯多醫生,但他的墓志銘卻久久流傳于人間: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這句話,最常見的中文翻譯是: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生如何面對死亡?醫生面對死亡時,他們也是病人,但出于職業習慣,他們可能仍然在思考關于疾病的問題。

他的臨終感悟,也讓我們更加認識到醫學有限的事實。如果能治愈,那就努力去治愈我的患者;如果治愈不了,那就盡力緩解病情、減輕他們的痛苦;如果什麼都不能做,那也要讓他們感覺到,我們已經懷着對生命的尊重盡力幫助他們了!比如華大夫,他讓人肅然起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