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惠文王一代明君,膽識過人,橫掃六合,可為何晚年卻悲慘落幕?

作者:墨女子

戰國時期,大争之世,各國伐交頻頻,強則強,弱則亡,經過幾百年的戰争兼并,形成了秦、 楚、魏、齊、燕、趙、韓七個實力強大的諸侯國。

公元前338年,秦國秦孝公之太子,嬴驷即位,史稱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登位之初,大張行錢之典,意在貨通中原而利往大秦,秦币,遵商君之制,秦法亦遵商君之法。但因新的變法影響了舊族們的利益,受到了以甘龍、杜摯為主的複辟勢力的施壓。意圖迫使嬴驷廢除新法,重循舊制。内憂外患的秦國如何選擇,不僅秦國上下,天下諸國也都在翹首以待。

秦惠文王一代明君,膽識過人,橫掃六合,可為何晚年卻悲慘落幕?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其他諸國子民是這樣評說嬴驷的:虎狼之君,苛政暴虐,兇殘嗜血,不恤子民,六藝不通,專擅殺人。這些評說我覺得那是因為對秦王不夠了解,太片面了。那麼事實上嬴驷是個怎麼樣的君王呢?

嬴驷不但膽識過人而且足智多謀,他清楚大秦如果還在守舊地、遵舊制,閉關苟活,等同于安坐待斃。是以面對新登位之初的朝野混亂,暗流湍急的局面,他毫無畏懼,他一方面組織藍田大營暗自練兵,以備鹹陽若有危機,可随時調用馳援;一方面不懼危險,千裡之外遠赴彭城相王,意在能在中原等待時機東出,以實作向東發展的戰略意圖。在運籌帷幄之下,嬴驷殺伐果斷,抓住時機處理了老氏族與商鞅,不留後患連同他們的家人黨羽一并處理,平定了朝廷内亂,穩固了君王的地位。

秦惠文王一代明君,膽識過人,橫掃六合,可為何晚年卻悲慘落幕?

秦王雖有虎狼之稱,但是非常惜才惜英雄,張儀,魏國人,但魏王剛愎自用,對張儀并不看重,潦倒落魄的張儀隻好來投奔秦國,秦王慧眼識才,視張儀如寶,信之、任之,讓張儀感激涕零,誓死效命。由于嬴驷的彭城相王之行,暴露了秦王的雄心野心,樹起了其他國家的敵視,尤其是引起了老冤家魏國的憤恨不平而羞辱秦王。張儀主張攻打魏國,秦惠文王采納,在秦國的不斷進攻和張儀從中斡旋之下,收複了被魏國占領了數十年的河西之地。這也算完成了父王秦孝公的畢生心願。

秦惠文王一代明君,膽識過人,橫掃六合,可為何晚年卻悲慘落幕?

魏國戰敗後心有不甘,采納犀首的合縱之策,遊說各國強國聯合結盟攻打秦國。如果合縱成功,秦國将陷入四面受敵的境地,面臨着要同時對付東出函谷、南下商於、西征巴蜀、北平義渠的局面。時勢如一匹奮蹄狂奔的怒馬,如求穩則贻誤時機,不是你死便是我活。英明的秦惠文王果斷任用張儀,君臣攜手應敵。犀首的戰略是合縱,張儀的應對之策是連橫。一邊打仗,一邊遊說其他國家。所謂連橫,是指跟從強國攻打其他弱國,滅他國以壯大自身。東西為橫,秦國偏西,六國居東,故六國服從秦國稱之連橫。張儀的連橫之術一旦取得成功,将使強大的秦國在戰局中,獲得更加有利的時機。

秦惠文王也是很有軍事能力的,大敵目前,看他安排如何行兵打仗就知道了:函谷關出兵迎敵要求猛、迅速,主帥赢疾,統兵赢華,待殺退齊楚聯軍,伺機破韓魏兩軍之困,截斷其西犯通道;武關西南線先取商於之地,再轉攻為守,捂住楚國南線;漢中之地讓能耐住性子的将領閉關堅守,進可偷襲擾營,又可靈活調動援馳秦軍及韓魏盟軍。

秦惠文王一代明君,膽識過人,橫掃六合,可為何晚年卻悲慘落幕?

在犀首推鼓的合縱大策下,五國聯合攻打秦國,而其中楚國西接秦國,北連魏韓,東臨齊界,這個時候楚國若出兵進攻,秦國危矣。而楚國的楚懷王是個什麼樣的君王呢?一、耳根子軟,聽不得人前撺掇。二、沒有心計,國之大策,全憑自己一人義憤,一時沖動,戰、和、騙、欺都放在桌子上,國人盡知。而楚國的貪臣也是很多的,張儀認識的首富猗蔚手裡盡有全國寶物:東海有珠玑、魚鹽;南國有羽翮、曾青、犀角、玳瑁;西戎有皮革、文旄;北地有胭脂、駿馬、神犬;悉數拿來賄賂楚國的貪臣,另一方面巧言盟楚許以商於一帶的六百裡土地,再派遣秦國美女做侍妾。就在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之下,張儀利舌一張,退楚國百萬大軍。之後秦惠文王再用恩威鎮攝南韓,稍解秦國邊境之危。

秦惠文王一代明君,膽識過人,橫掃六合,可為何晚年卻悲慘落幕?

秦惠文王信張儀而不唯用張儀之策,是個有主見之人,能冷靜權衡利弊,當初張儀主張攻南韓,秦惠文王采納司馬錯提議攻巴蜀,秦惠文王命統帥司馬錯發兵巴蜀,領軍遠涉。巴蜀為千裡肥沃之地,後來的勝利也說明了秦惠文王當時英明的決策。巴蜀成為繼關中之後第二個天府之地。為秦國的一統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西北宿敵義渠王也是趁秦國四年面受敵之危屢屢犯亂,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決定調重兵大舉進攻,奪義渠25城,義渠,這個從商代就建國的草原部落,經八百餘年,終于被滅,秦北邊境從此之後便再無戰事。

秦惠文王一代明君,膽識過人,橫掃六合,可為何晚年卻悲慘落幕?

五國聯軍函谷關,秦國橫掃六合,犀首的索秦以慘敗告終。犀首心有不甘再聯魏韓伐秦,魏國為了倚靠齊國這棵大樹,拜田嬰之子為相,可是不但沒有得到遮蔭,反倒被傾紮,齊國暗通趙國奪魏城池,最終慘敗落幕。犀首鼓推的合縱大策自此灰飛煙滅。叱咤天下的不世之才犀首,公孫衍黯然隐退。而秦惠文王和張儀聯手的連橫之策取得了大勝利。

嬴驷在位期間不拘風格,大膽重用外臣能将,邦交征伐遊刃有餘,秦國從偏蠻西隅的弱國變成雄踞天下的西方強國,為秦之統一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秦惠文王一代明君,膽識過人,橫掃六合,可為何晚年卻悲慘落幕?

這樣一個膽識過人,足智多謀,愛忠臣愛良民的君王,又是怎麼盛年早逝的呢?原因:一、秦王第一任夫人魏纾,大婚當天拿把鋒利無比的尖刀刺向嬴驷胸口,雖然大難不死,但是這一刀從此成了終生的陰影,每每噩夢連連;二、最親近的弟弟赢華戰死沙場,嬴驷受不住刺激,從此精神開始失常,時好時壞;三、立的太子赢蕩性情暴躁魯莽,讓嬴驷心裡一直對秦國将來的江山憂慮不已;四、愛妃芈八子随愛子赢稷燕國當質子,心存内疚卻無能為力;五、病危之時,王後魏纾不宣禦醫進而不治,哀哉!

秦惠文王一代明君,膽識過人,橫掃六合,可為何晚年卻悲慘落幕?

其實這後面的命運,英明的秦惠文王是可以改變的,可卻是他的重情重義害了自己。王後頻頻私會義渠,他顧及王後顔面隻是提醒不要再給自己胸口捅一刀而不做任何的舉動,這是念情;赢壯的父親将家中所有财産上交國家用來支援打仗,秦王念及其忠心,竟然破格讓赢壯當皇宮内衛,這已經為将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後來在察覺到赢壯的狼子野心之後心軟沒有處理他,這是念義。重情重義用在不對的人身上,這就導緻了臨終被最親的人再一次插上一刀的悲慘命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