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羅慶朗:運用大資料驅動創新發展

大資料時代,如何利用資料資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助推創新驅動發展,使其服務于個人生活、企業決策和國家治理,是值得深思的重要戰略課題。大資料不僅意味着海量、多樣、迅捷的資料處理,更是一種颠覆的思維方式、一項智能的基礎設施、一場創新的技術變革。我們在擁抱大資料的同時,可以“雲—鍊—端”的構架開發利用好“雲”計算、“鍊”建設和“端”創新,讓大資料真正帶來大産業、大機遇和大紅利。

“雲”計算。雲是大資料的進行中心,雲計算能有效融合資訊化與工業化,使生産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正是有了雲,工業時代的“大”資料變成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大資料。雲計算和大資料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雲計算是大資料成長的驅動力,大資料需要雲計算實作解決方案。摩爾定律揭示了硬體的飛速發展,存儲和運算能力已經不是資訊技術進步的主要制約因素,新的瓶頸正在向資料轉移。資料不僅反映了事物的客觀狀态,還蘊藏着事物的發展規律。這種規律支配着整個社會的發展,一旦掌握,就可以把握社會的脈搏甚至預測未來。越來越多的自然資料和社會資料,都可以通過定量方法的計算來分析解決。從全球視野來看,“量化決策”和“資料治國”已成為大勢所趨。目前,我們在實作中國夢的征途上應學會從“定性”走向“定性定量相結合”,樹立基于資料、事實和理性分析的管理理念。從戰略角度來看,應将雲計算聚焦于3d列印、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讓大資料輔助科學研究,把握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發展機遇。

  “鍊”建設。鍊是大資料的基礎設施,應建構鍊路打造雲到雲、雲到端、端到端的互聯互通,實作不同層次不同應用領域的資料共享和高效利用。大資料的鍊路如同具備互動感應、中繼傳遞的智能網絡,可以整合“資訊孤島”和“應用孤島”,讓每個聯網的終端化身資料戰場的指揮官。現今,資料已成為像能源、礦産一樣的戰略性資源,接踵而來的便是資料安全和隐私問題,尤需重視“雲—鍊—端”的聯合防禦。為回避資料洩露風險,應立足于國産的大資料技術與平台,積極支援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努力突破核心技術,逐漸提高關鍵設施的自主可控水準。同時,要就“資料所有權”和“資料隐私權”制定法規或标準,通過法律來保護公民和國家的資料安全。随着大資料的發展,資料傳輸将朝着高速率、大容量、內建化和體系化方向演進。在建設過程中,既要制定好互通标準,實作多種設施的協同發展,又要前瞻性地預留接口,以便未來的更新換代和拓展擴容。

  “端”創新。端是大資料的創新方向,既要創新終端的資料采集方法,去僞存真、多角度驗證資料的可信性;又要盡可能将資料開放給終端,推動終端的創新應用。從市場來看,應發展智能終端,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就政府而言,應建設智慧城市,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目前,企業無法深入應用大資料的主要原因在于,沒有激發資料與商業場景的良性互動。應讓需求和技術實時、動态、經濟的對接,使使用者成為大資料的提供者和受益者,實作營運和使用的疊代閉環運作。與企業相比,政府在資料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不能隻充當資料的“賬房先生”。應喚醒沉睡在檔案袋、存儲器中的有效資料,為科學制定政策和合理配置資源提供可靠依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就要求政府部門改變傳統思維方式,激活那些束之高閣的閑置資料,将其運用到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帶動政府公共服務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應打破部門資料的分割狀态,整合資料資源形成合力,以多種形式向公衆實時開放各類資料,實作大資料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

本文來源于"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原文發表時間"2014-12-24"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