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顔新陽 許青青
西安挖地鐵忙壞了文物局,随便一挖就是文物。
而在廣東河源,蓋個房子,修條道路,就有可能挖到恐龍蛋化石!
今年暑假,河源市9歲國小生張仰喆與其母親在斷橋便道的護坡上發現并辨認出1枚疑似恐龍蛋化石。後經河源恐龍博物館從業人員現場發掘,現場共挖出一窩共11枚距今6600萬年前的恐龍蛋化石。
走着走着發現恐龍蛋,對很多人來說可以說是“奇遇”了,但在河源,這其實并不是一件特别稀罕的事。你可能不知道,這個地方,簡直就是一個恐龍蛋“倉庫”!
河源9歲國小生暑假河邊遊玩發現恐龍蛋
“中華恐龍之鄉”的底氣:腳下遍地是“蛋”
河源到底有多少恐龍蛋?
總數誰也說不清楚,但截至2004年底,河源恐龍博物館就收藏了當地出土的10008枚恐龍蛋,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證書,河源市也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授予“中華恐龍之鄉”的稱号。
而截至2018年底,河源恐龍博物館恐龍蛋數量達到18000多枚,比全世界所有博物館擁有的恐龍蛋加起來還要多。
密集恐懼症攻擊來一波~
河源恐龍蛋博物館的館藏恐龍蛋。河源恐龍博物館供圖
不少河源市民透露,早在河源建市之前,自家房子也曾挖掘出大量的恐龍蛋化石,由于之前對恐龍蛋化石都不太了解,當是普通石頭,全都給回填到地下做了地基建了房子……
河源地下還埋藏着多少恐龍蛋,目前沒人知道。
有“膽大的”專家曾推測過,以河源石峽恐龍蛋化石埋藏地(紅砂岩地區)為例,面積約2.26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1平方公裡就發現了24窩100多枚裸露的恐龍蛋化石和8組200多個恐龍腳印化石,河源100平方公裡的紅砂盆地中埋藏的恐龍蛋化石将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如把河源這片土地的恐龍蛋化石全都給挖掘出來,它的量将是河源恐龍博物館館藏量的百倍或是千倍還要多,可謂是“腳下遍地是蛋化石”。
千奇百怪的恐龍蛋化石
河源出土的恐龍蛋化石,種類豐富,多達十幾種。
蛋的形狀也是千姿百态,有長條形、棱柱形、橢圓形、扁形、圓形等。規格從1.5厘米至19厘米不等。
其中,竊蛋龍蛋目前已被确認。這裡面還有一樁“冤案”。
竊蛋龍蛋化石。河源博物館供圖
▼
竊蛋龍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生存于白垩紀晚期,身長1.8到2.5米,大小如鴕鳥,長有尖爪、長尾,推測其運動能力很強,行動靈活,可以像袋鼠一樣用堅韌的尾巴,保持身體的平衡,跑起來速度很快。
1923年人們第一次發現竊蛋龍的化石時,同時發現了一窩恐龍蛋和一隻原角龍的化石,美國紐約自然博物館的館長奧斯本認為它是在偷吃原角龍的蛋,是以把它命名為竊蛋龍。
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竊蛋龍竊蛋這宗冤案才被洗清,其實這窩恐龍蛋是屬于竊蛋龍的,原角龍隻是路過。
可是已經被這麼命名了……真的好冤。
河源棱柱形蛋。河源博物館供圖
也有棱柱形的蛋,這種蛋每枚蛋通長9.6厘米,通寬6.0厘米,通高3.8厘米,據信來自7000萬年前中生代白垩紀,整窩共3枚,是傷齒龍蛋。
傷齒龍生存于晚白垩紀,約75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是最有智慧和最強壯的恐龍之一。最初是因為它尖銳的牙齒而得名。
長條形恐龍蛋。河源市博物館供圖
這是長條形恐龍蛋,距今約7000萬年前(晚白垩紀),在河源市區出土。具體是什麼恐龍蛋至今還無法得知。
袖珍蛋化石。河源恐龍博物館供圖
袖珍蛋化石内部有結晶體。河源恐龍博物館供圖
河源出土的袖珍蛋。是世界上個頭最小的蛋類化石,其直徑最大不超過2厘米,最小僅1.5厘米,大小僅有鹌鹑蛋的一半。蛋化石内部還有結晶體。
有專家認為是畸形恐龍蛋,也有專家認為是爬行類動物蛋化石。該批10餘枚袖珍蛋類化石是在河源市區迎客大橋南端附近的工地上陸續被發現的。
晶體恐龍蛋化石。顔新陽 攝
這種看起來像個椰子的晶體恐龍蛋俗稱“水晶蛋”,約生成于6600萬年前的白垩紀晚期,屬于國家一級文物,非常珍貴稀有。
博物館從業人員介紹,此類水晶蛋本身儲存得比較好,蛋在尚未孵化時,就在特定條件下慢慢在殼裡面形成了晶體,水晶般透明,實屬罕見。
為什麼河源會有這麼多恐龍蛋?
河源市恐龍博物研究部副主任黃志青研究分析,遠古時期的河源很可能是低窪的沼澤地,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的自然條件非常适宜恐龍繁衍生息,是恐龍們産蛋的天然“産房”。
據考證分析,很可能是因為一場泥石流讓恐龍遺迹與空氣瞬間隔絕而得以儲存,後來這低窪之地因造山運動而隆起,這些遠古遺迹才得以重見天日。
白垩紀晶圓形恐龍蛋化石。每枚蛋通長9.3厘米,通寬8.8厘米,通高7.0厘米。7000萬年前中生代白垩紀晶體圓形恐龍蛋化石,整窩共10枚,蛋内呈晶體狀。圖檔來源:河源市恐龍博物館
那麼這麼多恐龍蛋為什麼沒孵化?
擁有龐大身軀的恐龍在6600萬年前白垩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一個至今未解之謎。
廣東省地質礦産局原副總工程師楊超群撰文分析認為,晚白垩紀的氣候持續炎熱幹旱,淡水湖變成鹽湖。而鹽湖水極可能對雄性恐龍的生殖功能造成破壞。
從目前的發掘情況看,恐龍繁盛的侏羅紀時期儲存了大量恐龍骨骼化石而未見恐龍蛋化石。
但在晚白垩紀,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蛋,恐龍骨骼化石則很少見。這是恐龍蛋未能孵化,進而導緻恐龍滅絕的直接見證。
河源市出土的恐龍蛋大多是在6600萬年左右,晚白垩時期。
河源博物館收藏資料顯示,截至目前,該館各種恐龍蛋化石已高達18000多枚,恐龍骨骼化石個體僅有10多具。近年來,河源市的建築工地時常傳出掘出恐龍蛋化石的新聞,但鮮有挖出恐龍骨骼化石,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則少之又少。
2015年4月,河源鬧市一酒店門口修路挖出數窩恐龍蛋化石。河源恐龍博物館供圖
楊超群在文章中指出,支援這一觀點的例證,是英國一名化石商人在來自中國的70個恐龍蛋中,隻發現一個有胚胎化石,也說明恐龍蛋的受精率頗低。
此外,華南與含恐龍蛋化石同時代的地層中,有的地方還發現含鈾砂岩,鈾的核輻射對恐龍的生殖能力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除了恐龍蛋,河源還有恐龍骨骼和腳印化石
一般來說,恐龍骨架化石、恐龍蛋化石和恐龍腳印化石很少在會在同一個地方被發現。但河源卻是世界上唯一的集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腳印化石“三位一體”的恐龍遺址。
河源出土的恐龍骨骼化石非常少。上圖為白垩紀黃氏河源龍骨骼化石,通長110.0厘米,通寬66.0厘米,通高22.0厘米,是6500萬年前中生代白垩紀黃氏河源龍骨骼化石,共有三具個體骨骼化石,其中一具除了易碎的頭骨儲存不完整及受到強烈擠壓外,其他部分仍以原始狀态儲存。
黃氏河源龍為竊蛋龍新屬新種,它的發現不但進一步提供了竊蛋龍類發現于蒙古戈壁灘之外的首次确鑿證據,而且還為竊蛋龍的鳥類地位提供了标本。
此外,在河源石峽恐龍蛋化石埋藏地保護區,裸露和蘊藏的恐龍化石資源非常豐富,除保留24窩100多枚裸露的恐龍蛋化石外,還有8組近200個恐龍腳印化石。
河源石峽恐龍蛋化石埋藏地保護區。河源恐龍博物館供圖
河源恐龍足迹化石是2001年12月發現的,目前已發現8組近200個恐龍足迹化石。來源:河源恐龍博物館
河源博物館内的恐龍腳印模型。河源博物館供圖
作為“中華恐龍之鄉”,河源隔三差五發現恐龍蛋在當地已不是什麼新聞。
對于當地人而言,辨識恐龍蛋化石和恐龍骨骼化石也是一門“從娃娃抓起”的技能。
國小生張仰喆的母親李小芳表示,因為生活的城市環境,張仰喆對關于恐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平時在街頭或者校園都能見到恐龍相關知識的科普,是以孩子能敏感意識到自己發現了恐龍蛋,并及時通知相關部門鑒定也不奇怪。
河源市博物館介紹,目前,當地市民在挖路、修房子的時候發現恐龍蛋并送往博物館已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