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1,我國的動植物呈現出一種井噴的态勢。東北野棕熊、“完達山一号”,雲南的蜂猴、冬青大蠶蛾、矮馬先嵩,以及遼甯驚現蘭科原始植物雙蕊蘭等等。這不,緊接着在我國的南端廣西省,近日又有一“神秘”生物——白尾雙足蜥罕見現身。不得不說環境和氣候都變得越來越好了,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這一點不可否認,要不是環境和氣候變好了,保護措施也做到位了,那也找不到理由說為何我國近年來這麼多動植物不斷湧現。并且其中還有一些是消失上百年、絕迹上百年,甚至被稱為“比大熊貓還稀少”的動植物現身。而伴随着越來越多的動植物湧現,也讓我們更明白這其中的聯系。而剛發現的白尾雙足蜥或許就又是一個例證,下面來看看這個被稱為“龍”、“神龍見首不見尾”美稱的白尾雙足蜥的具體情況。
在廣西九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員正在進行巡護時,突然發現了一條身披鱗片的“蚯蚓”。這一新發現,讓巡護員驚訝但又很鎮定地趕緊拿出相機拍下來它的模樣。巡護員憑借多年巡護經驗,咋眼一看以為是鈎盲蛇——世界上最小的蛇類。不過還沒來得及再多拍兩張,它就十分靈活地鑽進了草叢沒了蹤影。
它真的是蛇嗎?其實不然!完善保護區監測科科長譚飛看到這個照片,起初也以為是鈎盲蛇,但是拿着放大之後的照片卻發現尾部白色的“玉環”其實和鈎盲蛇有偏差,難道是什麼動物新紀錄?于是趕緊拿着照片去詢問了外聘專家以及中山大學的專家,最後經過鑒定,終于确定照片上的“神秘”生物正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白尾雙足蜥。
白尾雙足蜥常年隐身地下,有關它的生物學資料極度缺乏。它的通體都滿覆瓦狀圓鱗,尾部有玉白斑。據悉,雄性還會長着一對短而扁平的鳍狀後肢。或許要不是放大看,它身上如果沒有鱗片以及鳍狀後肢的特點很多人會把它認成蚯蚓。但是它确确實實就是和“龍”一樣,有鱗片,有角。這樣想來,會不會覺得稱呼它是龍,也不覺得過分了?
白尾雙足蜥聽名字或許覺得是蜥蜴,其實不是。盡管不是蜥蜴,但是卻和蜥蜴以及蛇都是近親。關于白尾雙足蜥的記錄寥寥可數,在國内甚至世界都十分罕見。1960年5月曾在金秀瑤族自治縣山路上發現一隻,但是當時是已經死了,并且尾巴斷在了路旁邊。1960年6月在龍勝各族自治縣郊區山路上也發現了一隻,當時白尾雙足蜥張開嘴巴想要咬人的樣子,左右擺動迅速前進。除此之外,關于活得記錄就幾乎沒有!
而此次在廣西九萬山罕見發現白尾雙足蜥,無疑是為這一物種再添一活的生物記錄證據,十分難得。白尾雙足蜥為何會如此罕見呢?其實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方面白尾雙足蜥的生活習性就是藏在底下,在人眼不可見的地方。自然而然,關于看到它們就很少,更别說有記錄的情況。
而另一方面來說,白尾雙足蜥和壁虎是近親,有着和壁虎一樣的斷尾逃生絕技。尾部的白斑是一種引誘色,進而吸引敵害的注意力,引誘鳥類啄住尾部,進而斷尾求生。但是或許一方面還是環境因素,沒有白尾雙足蜥适合的生态環境。同時,白尾雙足蜥尾巴沒了也就沒了二次保護傘,形态又十分像蚯蚓,自然可生存的機率就更小了。
九萬山保護區位于廣西,是廣西重要的保護區組成部分。因為其動植物資源的異常豐富,是廣西三個植物特有現象中心之一。不僅是我國亞熱帶地區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更是全球同緯度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這裡總面積13002公頃,是生物學、生态學、生态地理學不可多得的科研試驗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九萬山保護區日常保護工作中不僅僅隻有白尾雙足蜥,近年來伴随着工作的有序開展,同樣也發現很多别的“神秘”動植物們。就比如2019年發現的機器善于僞裝、會“變心”的中越帶唇蘭,2020年發現的“幽靈蘭”九萬山蛇唇蘭,甚至還有淡喉鹩鹛、陽彩臂金龜、格彩臂金龜等在廣西目前記錄不多、在全國也十分罕見的的國家保護動物。
“幽靈蘭”
總而言之,九萬山的保護工作肯定值得稱贊。同時巡護從業人員們的細心也值得表揚,他們日複一日的付出,為我國的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探知都作出重大貢獻。而我國總體上來看環境保護以及動植物保護都在往更高、更強的趨勢發展,未來相信還會有更多沒見到過的“神秘”動植物“複活”過來。